泾源县“供种销”一体抱团发展致富菇
4月8日,泾源县泾河源镇冶家村设施菌菇栽培园的60栋大棚内,接近一半的菌菇架已架设完成。基地一角被黑色纱帘遮盖的大棚里,菌棒层层叠叠整齐码放,散发出浓郁且独特的香味。冶家村党支部书记马万江算了一笔账,以每棒菌棒产菇0.9公斤,每公斤售价10元计算,今年,园区销售额保守估计超过700万元。
过去,冶家村以农户小规模分散种植菌菇为主,这导致菌菇的品质良莠不齐,产量不高,销售价格偏低。去年年底产业迎来了转机,基地采用“企业+村集体+农户”的联合抱团发展模式,标准化、规模化种植菌菇,农户利用闲置圈棚进行“庭院种菇”或者在基地务工,保障了农户的收益,实现了互利共赢。
依托六盘山的冷凉气候和环境资源禀赋,泾源县培育出肉质肥厚、干物质含量高的优质菌菇。其夏季出菇期与南方市场形成反季互补,7月至9月鲜菇价格较常规季节价格优势明显,成为撬动长三角、粤港澳市场的“黄金窗口期”。然而,随着产业规模的快速提升,分散经营导致的品质波动问题又逐渐显现。今年,泾源县突出产销对接,培育菌菇产业“供种销”市场主体,以构建设施菌菇栽培园、林下菌菇种植园、庭院经济菌菇园“三园”和黄花乡羊槽—胜利、香水镇米岗—卡子、新民乡马河滩—照明“三个片区”为主导,坚持“林菌、园菌、棚菌”协同发展,突出规范提质、基地示范带动,助力菌菇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多元化发展。
在“三园三片”之一的黄花乡羊槽村,菌菇产业正积极向产业链上游拓展。去年,宁夏菇源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在羊槽村设立了菌棒生产线,日均生产菌棒3万棒,满足了本地及周边地区的种植需求。与常见的企业生产模式不同,这里的菌棒加工分布在不同区域,共同完成整个生产流程。在一处临时闲置的养牛场内,优质椴木与麸皮等原料经自动生产线高温杀菌、装袋,制成完整的菌棒。随后,菌棒被运送至不远处的大棚打孔、码放,然后进行手工菌丝接种。最后,这些菌棒被送往经石灰杀菌消毒的大棚,完成最后的养菌环节。
这种传统的菌棒加工技术在当地具有重要意义。村民于秀平和同村的妇女们在此务工有一个多月了,月收入能有3000元至4000元,菌棒加工厂为她们提供了在家门口就业的宝贵机会,菌棒生产每日固定用工70余人。更为重要的是,种植技术也得到广泛推广。黄花乡党委组织委员毛智慧介绍,以羊槽村为例,全村常住人口110余户,其中开展“庭院种菇”的农户就有50户。
宁夏菇盛源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马征表示,除了生产香菇、平菇等菌棒外,公司还在全县承包了300多栋大棚用于菌菇种植。下一阶段,公司将试验种植羊肚菌、赤松茸等高端食用菌,探索更多泾源食用菌种植的可能性。
近两年,黄花乡积极引入宁夏菇盛源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宁夏启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宁夏博盛食用菌有限公司、宁夏隆丰禾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宁夏闽宁鑫鼎科技有限公司5家企业,与村民共同发展菌菇产业,在胜利村、羊槽村、沙塘村形成了集中连片的菌菇生产示范区。今年,黄花乡计划种植菌菇295万棒,通过企业兜底为主,农户自销为辅的销售模式,推动菌菇特色产业健康有序发展,为乡村振兴持续注入动力。
为了持续优化菌菇产业发展结构,未来,泾源县将继续探索培育“供种销”全链条市场主体,把分散的菌菇产业整合为“科研支撑—规模种植—品牌营销”的闭环体系,增强产业竞争力,建设六盘山特色菌菇产业集群。今年,泾源县计划培育菌菇种植示范村18个,打造产业园2个,提升种植基地11处,预计菌菇种植规模同比增加50%,达到1500万棒,年产值突破1.2亿元。(记者:马 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