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生活在城市里的居民,与大自然接触的机会越来越少,而崇尚自然、返璞归真的愿望却越来越强烈。于是有人养花、有人种草、有人玩根雕、有人玩山石盆景。固原城里有六位结伴的石友喜欢在户外捡石头、淘石头、淘文化,其中四人还写出了四本淘石的著作。
郭玉镇率先出版了《天工奇石·黄河石里的故事》,首创了一百块奇石衍生一百个故事的体例。在郭玉镇的带动下,邓万科写出了《我的至爱——奇石》;王玉琳写出了《诗语锦石》;马志强写出了《石韵流芳》。
十几年来,郭玉镇、邓万科、王玉琳、马志强、何富贵、褚广源六位石友,奔波在大西北的山水之间,踩踏过内蒙古戈壁滚烫的沙砾;在宁夏黄河边、黑山峡留下了他们的身影;甘肃陇南两河口、张掖河套谷地有过他们的足迹;青海的湟水两岸、黄河峡谷、石料场洒过他们的汗水。
石友们品茗赏石,交流捡石、赏石的心得体会。说到投合处,击节赞叹;意见相左时,也有争论。他们订阅《中华奇石》《石友》等赏石杂志,浏览祖国各地奇石爱好者的藏品,提高理论水平。他们给捡来的石头命名,自己命名不准时,就晒出来让大家帮忙琢磨,直到取得满意的名字。
空闲时,他们买来电动木工工具,寻找造型较好的树根,在河床寻找洪水冲下来的朽木,动手制作奇石座子。天气不好时,他们就居家清洗、整饬、配座、命名。在他们眼里,一石一景观。为了给心仪的奇石找出最佳审美角度,他们把石头摆在案几上,反复把玩,反复端详,这个过程实际是在与石头对话。确定了放置角度后,就开始给木头座子上挖坑栽石。
年复一年中,他们各自积累了数量可观的黄河玉、黄河鸡血石、玛瑙石、金丝玉、戈壁石、沙漠漆等。按照奇石的质、形、色、纹、韵、奇、怪分门别类摆放在博古架上,标注上目录,种类涉及天文地理、人文历史、文学典故等。他们从淘石中淘出了石头的文化内涵,把石头整理出系列,如福寿喜、梅兰竹菊、十二生肖、百仕女等,千姿百态。
奇石是大自然的奇观,是大自然馈赠给人类的天然艺术品,它记载了自然界的沧桑变迁,记录了地质史的波澜沉浮。
发现奇石需要慧眼,凭借的是文化,感悟的是历史。解读奇石需要知识,玩石头就是赏文化,缺少了文化支撑,赏石、鉴石就无从谈起。捡石淘石需要具备一定的美学、历史学、文学等综合文化知识。一个人的文化层次越高,他的见解就越广博深刻,眼光就越敏锐,选择就越精当。
他们捡石起点高。当黄河流域的捡石者还热衷于寻找牛、马、狗、羊、猫等单纯明显的画面石时,固原石友群已经向石头的文化深层挖掘。他们的捡石目光与眼界已经在搜索、锁定有文史画面等内容的石头了。他们的捡石、赏石、藏石亮相于银川、吴忠奇石展览时,引起轰动,令一众奇石爱好者刮目相看。
他们捡石头重视石头画面的文化符号,所捡的画面石上,有唐诗宋词汉赋、元曲戏剧、明清小说等内容的画面。后期在石头照片旁附上原诗原词,原赋原曲,用诗词给石头作诠释、注解。
郭玉镇在他创作的《奇石赋》里谈奇石的形成:“奇石成于江河巧饰之能,风沙雕饰之功;纳六合精美,汲山水灵秀,聚四时瑞气,沐日月光华;天地可见之物无所不有;千古流传之事无所不用。万千种类纷至沓来,包罗万象,奇妙无比,令人目不暇接。”描写了黄河石的构图奔放,粗犷雄浑,洋溢着九曲黄河奔腾的力度和野性,从而显示了黄河文化的广博内涵。《奇石赋》写成之初,就被甘肃省兰州市赏石杂志《石友》第三期全文刊载。2012年,《奇石赋》荣获“首届中国赏石艺术双年展”优秀论文奖。
马志强是六石友中最早从事捡石文化积累的人,他捡石非常勤快,仅2008年就赴外地捡石15次,累计47天,十几年来共捡回上千块奇石。每捡回一块珍品奇石,他都要撰写一篇心得体会。多年的积淀汇集成赏石札记38篇,连同奇石在他的“博客”中晒出来,在广大石友中产生了广泛影响。他通过“博客”结交了各地不少石友,长期切磋交流,使他的赏石理论更上一层楼。2015年10月,马志强在青海贵德县河西镇贺尔加河捡到了浮雕型雪浪石“毛泽东侧面像”,重约75公斤。这块珍品石圆了他寻找毛泽东石的梦,马志强把它视为石中极品。
邓万科除了在大西北捡石,还到四川省的几条江河流域捡石,先后共捡石约2000块,其中画面石“独钓寒江”、文字石“石中石”等在2019年宁夏吴忠首届精品石展上获奖;文字石“八一”、画面石“烘云托月”等奇石图片被《中华奇石》、中华奇石网等采用。
王玉琳捡珍品石1000多块,其中“伏羲和女娲”“三‘山’镇邪妖”“米芾拜石”在《中华奇石》《石友》等国内知名赏石刊物发表。“伏羲和女娲”“山水”分别获得银川市第十五届、十六届赏石旅游节精品展二等奖、三等奖;“马踏飞燕”“启程”获得吴忠市首届黄河文化奇石博览会铜奖。(作者:何富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