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山下,一场由劳务品牌引领的振兴实践正在改写黄土地的发展轨迹。“西吉绣女”以非遗技艺叩开国际市场,“原州织女”用柔性就业织就增收网络,“六盘保姆”凭专业服务树立行业标杆——以她们为代表的固原劳务品牌在能人带动、政府引导、市场赋能的协同作用下,构建起“技能提升+品牌运营+产业延伸”的创新生态体系,成为我市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样本,源源不断地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根针,细巧而质朴;一条线,柔韧且绵长。在固原农村,这些看似平凡无奇的物品却承载着妇女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它们不仅编织着衣物,更串联起几代人的温暖回忆。
49岁的马兰出生于西吉县红耀乡驮昌村。自幼受奶奶“绣花村姑”的熏陶,对刺绣艺术满怀热爱。成年后,马兰与丈夫创业积累了一定财富。2007年,在西吉县城经营宾馆的她,被一位带着孩子求职,只求温饱的妇女所触动。考虑到宾馆员工已经饱和,马兰决心为当地妇女寻找一条在家门口增收致富的道路。
马兰的目光投向刺绣。她怀着满腔热忱,积极筹建西吉县农村妇女创业发展协会,号召身边妇女加入,期望借助大家所熟悉的刺绣技艺改善她们的生活,赋予她们更多经济自主的能力。“苏绣名气很大,我去苏州考察,发现那里绣娘月入过万元,很是羡慕,便邀请她们来培训我们的绣女。”马兰回忆道。然而,首次邀请因对方不愿远赴他乡而失败。
马兰并未放弃,再次前往苏州。这次,她向苏州绣女老师深情讲述固原农村妇女生活的不易,最终打动了对方。马兰以宾馆为培训阵地,给学员发放工资、提供伙食,满心期待做好的绣品能打开市场。然而现实却给她泼了冷水,大家精心制作的绣品在市场上无人问津。面对挫折,马兰没有灰心,又贷款90多万元继续坚持,这份坚韧也为她带来转机。
马兰积极参加政府组织的中阿经贸论坛相关活动,并到各服装厂寻找订单。她发现一家承接大量国外订单的服装厂在与苏州绣女合作中,存在程序繁琐、运费高昂等问题。看过服装厂绣品后,马兰坚信自己培训的绣女团队也有能力胜任。她成功说服该服装厂负责人,先拿到10件衣服的试单。马兰全力以赴,带领绣女提前一周高质量完成任务,赢得了该服装厂的认可,自此打开了刺绣销路,“马兰刺绣”品牌也应运而生,引领“西吉绣女”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在原州区,吴小玲的创业故事同样精彩。她曾是位家庭主妇。2020年,吴小玲抓住短视频机遇,注册账号开始直播赚钱贴补家用。起初,吴小玲分享名著朗读、教授软件技巧,积累了2万粉丝。但随着粉丝量增加,她却陷入迷茫,不断思考这是否是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一次偶然的机会,吴小玲看到钩织技艺教学直播,自幼热爱钩织的她果断转型,也开始直播教授钩织技艺,并在直播间销售自己制作的成品。精湛的技艺吸引了大量观众,直播间人气不断上涨,毛线厂家主动寻求合作,外贸厂家也抛来了第一笔订单,成为她事业腾飞的起点。
2023年,吴小玲教授的学员数量突破200人,家中狭小的阁楼难以承载日益壮大的事业发展需求。关键时刻,原州区妇联主动牵线搭桥,吴小玲有幸结识了原州区古雁街道办事处西城路社区党总支书记伏小粉。在双方共同努力下,西城路社区“和美西城”林子编织手工坊正式创立,吴小玲也顺利将工作场地搬迁至社区,开启了事业发展新篇章。短短一年时间,吴小玲实现了从单打独斗的创业者到带领专业团队领导者的蜕变,组建起包含钩织工人、组装师等工种的专业团队,并带动着越来越多身边妇女在家门口就业。去年,手工坊订单超百万件,销售额400万元以上,产品销往多个国家。今年,吴小玲乘胜追击,注册成立公司,开设分店,进一步开拓欧洲市场。
在能人引领下,劳务品牌初绽光芒,而要实现更大的发展,政企联动成为关键推动力。
随着国家对非遗文化传承发展的大力扶持,西吉县把刺绣产业作为解决当地妇女就业、增加群众收入的重要抓手,大力培育“西吉绣女”劳务品牌。2021年“宁夏刺绣”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扩展项目,“西吉绣女”劳务品牌同年被人社部列入全国劳务品牌目录,近年来更是代表西吉县在各类全国性活动中屡获佳绩,成为西吉县对外展示的一张亮丽名片。
西吉县政府持续加大工作力度,积极引导刺绣企业与高等院校开展深度合作,系统性优化培训课程,融入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前沿内容,全力培育“西吉绣女”劳务品牌带头人。一批批有技能、有文化基础的绣女开始申报国家、自治区级旅游带头人、非遗刺绣传承人、乡村工匠名师、技能大师等。如今,“西吉绣女”劳务品牌已成功孵化出马兰刺绣等3家专门培训刺绣的企业,累计培训学员超5000人次。目前,有2000余名绣女从事手工刺绣,她们凭借精湛技艺,年创造经济效益1586万元,不仅助力西吉县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还成为促进文化交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桥梁。
原州区也在积极打造“原州织女”品牌。1月,原州区成功举办首届“原州织女”技能大赛,向外界展示传统技艺的魅力与价值。活动中,原州区各部门协同配合、广泛宣传,吸引了超1200名城乡劳动力参与,有力促进了产业认同,激发了群众的就业热情。赛后,各乡镇、街道居民纷纷开展专业培训,投身手工艺品制作行业。
36岁的虎雪梅是“原州织女”队伍中的一员。去年8月,她跟随吴小玲学习钩织,正式接单后,凭借自身努力,每月收入超过1000元。“手工编织不耽误照顾家庭,还有了自己的一份收入。”虎雪梅说。
去年以来,原州区高度重视劳务品牌建设,以手工编织、钩织、刺绣等传统技艺为核心,以“培训育品牌、品牌拓市场、市场促就业”为着力点,努力把“原州织女”劳务品牌打造成带动妇女高质量充分就业的“金字招牌”。原州区人社局积极作为,为传统手工艺企业和创业者提供创业担保贷款,解决融资难题;落实稳岗返还政策,减轻企业负担;开展“订单式”“定向化”免费职业技能培训,满足技能人才需求;常态化开展政策宣讲、就业帮扶,确保企业和创业者充分享受政策红利。
同时,原州区还强化人社部门与企业之间的协作,积极支持非遗传承人开设工作室、创办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大力鼓励企业和手工坊依据订单需求自主培养人才。通过整合资源着力培育龙头企业,以宁夏思含掇绣文化创新发展有限公司、宁夏琳子手工有限公司为核心,全力打造“原州织女”产业矩阵,带动城乡居家妇女融入手工艺制作产业链,实现就业与产业双升级。据统计,“原州织女”累计带动就业1700多人,从业人员年均收入4万元左右,产业已初具规模,逐步成为原州区的特色优势产业。
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家政服务成为众多家庭的刚性需求。“六盘保姆”这一源自我市的劳务品牌,凭借出色的服务质量和显著的经济效益,开始在家政服务行业中大放异彩。
34岁的顾晓花是彭阳县新集乡沟口村人。2018年,她在市区找工作时,得知宁夏闽宁月嫂家政服务有限公司有免费培训,便报名参加。“之前对家政行业不了解,但我喜欢孩子,很珍惜这次培训机会。”顾晓花说。培训期间,她系统学习母婴护理、育儿知识、营养配餐等课程,成功考取中级育婴师证,为进入家政行业打下基础。
2019年,顾晓花正式接单。上岗后,她将培训所学知识充分运用到服务中,从产后护理、心理疏导,到月子餐制作,再到观察新生儿生长情况,在实践中不断学习,逐渐精通各项技能,成为公司的“金牌”月嫂。
市家政服务行业协会会长张建伟介绍,多年前,家政服务业门槛较低,规模大、管理规范、服务标准严格且具有品牌效应的公司较少。2013年,为整合资源、规范市场,我市成立了家政服务行业协会。如今,协会拥有会员单位65家,覆盖四县一区。协会充分发挥会员作用,鼓励会员单位及个人合作共赢,共同推动家政服务行业的发展。
受金平堪称我市家政服务行业的领军人物。早年,他在上海等地务工期间,初次接触到家政服务行业,便敏锐地察觉到其中蕴含的发展潜力。从那时起,一颗回乡发展家政事业的种子便在心底悄然种下,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打造出属于家乡的“金牌家政”服务品牌。经过多年努力,受金平创办的宁夏闽宁月嫂家政服务有限公司不仅在固原站稳了脚跟,在区内也颇具知名度。
近年来,我市依托宁夏闽宁月嫂家政服务有限公司积极打造“六盘保姆”家政劳务品牌。在市人社局、市商务和投资促进局、市妇联的大力支持下,开展了一系列从“低端普惠”到“高端引领”的“六盘保姆”家政劳务品牌综合素质技能提升培训。针对城乡闲散剩余劳动力开展“订单式、定岗式、定向式”家政劳务品牌培训,将部分无证从事家政服务的灵活就业人员纳入“高端引领”提升培训,确保“六盘保姆”家政劳务品牌从业人员持证上岗,以品牌促进稳岗增收,也为家政企业留住优秀服务人员。
数据显示,从2021年至今,我市有36家家政服务企业参与“六盘保姆”家政劳务品牌建设与发展。“六盘保姆”家政劳务品牌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回炉提升行动、技能大比拼等形式,累计培育3200人,带动就业1760人,年经济效益超4200万元。2024年,“六盘保姆”品牌成功入选人社部公布的第一批103个全国家政劳务品牌典型案例。
我市劳务品牌在发展过程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品牌影响力方面,与全国知名劳务品牌相比,我市劳务品牌在全国市场的认知度较低,市场份额有限。标准化程度不足,以“六盘保姆”为例,在服务标准、技能考核等方面尚未形成统一、完善的体系。曾有雇主反映,不同“六盘保姆”在护理手法、作息安排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影响了服务体验,对品牌口碑造成了一定影响。创新能力欠缺,“原州织女”和“西吉绣女”的产品中传统款式居多,难以满足年轻消费者的需求。有年轻顾客表示希望买到融合现代时尚元素、适合作为潮流单品的刺绣饰品,却未能如愿,这反映出产品在创新方面的不足。
面对时代的诸多挑战,我市劳务品牌积极求变,探寻新的发展方向。马兰刺绣第三代传承人杨玲,大学毕业后接过母亲手中的接力棒,踏上全新征程。她大胆突破传统刺绣的局限,向新潮文创领域进军,巧妙融合传统技艺与现代审美,融入国潮元素,让马兰刺绣更契合年轻人的喜好。从布面平面设计,到玩偶立体造型,再到耳环、胸针等精致饰品,甚至延伸至扑克牌、手机壳等日常用品。在杨玲的不懈努力下,马兰刺绣成功蜕变,发展成为涵盖多品类产品、具有立体化呈现形式、贯穿全赛道的文创产业,为传统刺绣艺术注入全新活力,焕发出耀眼的生机。
“这几年,我们大力开拓对外出口贸易市场。就拿采用中药精心配制的药枕来说,一年的出口量可达3000个至5000个;还有千层底老布鞋,在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国家备受青睐,每年仅这一项的销售额就将近200万元。”杨玲满脸自豪地介绍。在她的带领下,“非遗+文旅+农特产品”新模式不断建立。她还深入挖掘西吉当地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自然资源,开发出一系列地域特色浓郁的文创精品。“西有吉礼”“洋芋花”等品牌富有诗意且地域特色鲜明;融入“马铃薯”“六盘山”“西芹”等本土元素的萌趣玩偶挂件,将特产与文化巧妙融合;承载“红色文化”、彰显“国潮风”的精美刺绣文创,兼具文化底蕴与时尚魅力,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审美需求。这些产品一经推出便迅速走红,远销国内外,订单源源不断,不仅为消费者带来美的享受,更擦亮了“西吉绣女”的金字招牌,让西吉刺绣声名远扬。
为扩大“原州织女”品牌影响力,原州区计划加强品牌宣传与正向激励。组织“织女”参加自治区级、国家级职业技能大赛,挖掘优秀工匠,通过媒体常态化宣传典型案例,强化品牌带动引领作用。持续加强“原州织女”劳务品牌职业技能培训,向社区、村组延伸,打造“家门口就业”模式,提升城乡妇女就业率,年内计划组织培训1000人以上。“持续深化就业帮扶,落实各项政策,计划年内依托宁夏思含掇绣文化创新发展有限公司打造‘原州织女’创业孵化园,预计孵化小微工坊30余家,形成品牌矩阵,力争带动就业2000人,经济效益2500万元,助力乡村振兴和弱势群体就业增收。”原州区人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在推动“六盘保姆”品牌发展的进程中,市人社局积极主动作为,大力鼓励各家政企业开展内部“岗前培训”与“技能回炉培训”。基于各家政企业从业人员规模以及发展规模差异,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差异化提升政策。具体来说,由人社部门购买服务,家政企业自行拟定培训方案,之后由人社部门负责审核、审批,并对相应工种培训的开展全程监督,以此确保培训质量与效果。市人社局依据企业培训、考核情况,颁发“职业技能培训合格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证书”,切实保障“六盘保姆”家政劳务品牌新老人员能有序良好发展。市人社局还通过每年不定期举办两次“六盘保姆”技能大赛,检验各家政企业服务人员综合素质与技能应对能力,以此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建、以赛促评的目的,不断壮大“六盘保姆”家政劳务品牌队伍,推动家政行业朝着规范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全力助力品牌建设。
我市劳务品牌的发展凝聚了政府、企业和个人的多年心血。政府在技能培训上投入大量资金,邀请行业专家和资深工匠授课;在市场拓展方面,积极组织劳务人员参加各类展销会、劳务洽谈会,利用互联网平台宣传推广。未来,我市劳务品牌还需正视挑战,积极借鉴各地成功经验,在品牌建设、技能培训、市场拓展等方面持续发力,不断提升品牌影响力、标准化程度和创新能力,实现劳务品牌高质量发展,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活力,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稳步前行。(记者:余亚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