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腾狮舞祈祥瑞,锣鼓震天闹元宵。2月12日,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相约六盘山·欢乐过大年”宁夏固原第二届全国社火大赛火热开赛。来自全国各地的18支社火队伍齐聚固原,为当地群众和游客献上了一场跨越地域与民族的文化盛宴。
春意未萌,寒意料峭,市区北京路两侧人山人海,锣鼓喧天,欢声鼎沸。
狮子威风凛凛,旱船毛驴喜气洋洋,划船的大爷、赶驴的大娘热情洋溢……福建“板凳龙”、广东英歌舞、陕北安塞腰鼓、彩车、高跷、秧歌、高台马社火等组成的传统民俗文化展演队伍,一路走、一路演,成千上万名群众从四面八方涌来,争相观看这一最接地气、最具年味的民间艺术表演,并不时拿出手机记录精彩瞬间。
比赛现场,南北非遗交相辉映,一场场精彩的社火表演,充分展现了广大群众向往美好生活的良好夙愿和执着追求,展示了全市人民昂扬向上、团结拼搏的崭新精神风貌,舞出了城市新面貌和群众新生活,舞出了对乡村全面振兴的美好愿景,舞出了各族人民团结的深情厚谊,舞出了山海协作的时代新篇,更舞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多元魅力。
◆安塞腰鼓“舞动”山城
豪迈的陕北汉子,头裹白羊肚手巾、身背响鼓、手握鼓槌,将腰鼓从延安舞到了固原。
固原市陕西商会安塞腰鼓代表队的表演豪迈奔放、刚劲激昂,将安塞腰鼓的热烈与激情展现得淋漓尽致,赢得了现场观众一片叫好。
“为了参加这次大赛,我们提前一周开始排练,希望能在今天的比赛中把安塞腰鼓的威风打出来。”固原市陕西商会安塞腰鼓代表队领队李海江说。
腰鼓队领头的鼓手以哨子指挥,鼓手们随其哨音变换动作。鼓点雄壮有力、扣人心弦。整支队伍时而散开,时而聚拢,穿插交替,犹如龙腾虎跃,激荡起万马奔腾的澎湃气势。“现场太棒了!看得我心潮澎湃,忍不住跟着舞起来。”市民武珩说。
“在表演技巧上,安塞腰鼓讲究‘六劲’,摇头晃脑有股能劲、挥槌有股狠劲、踢腿有股蛮劲、转身有股猛劲、跳跃有股虎劲、全身使出一股牛劲。”李海江说,“这‘六劲’体现了陕北人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也是检验腰鼓手舞蹈水平的关键标准。表演者要始终保持热情洋溢的精气神,敲出生命之劲,让观众看着带劲、听着鼓劲。”
安塞腰鼓曾是边塞将士手中的战鼓。岁月流转间,安塞腰鼓的战鼓身份成了过去,但那种激昂与坚韧的精气神却代代相传。蛇年新春,这份精气神,通过鼓手的擂鼓激荡在了每个固原人的心里。
◆“中华战舞”固原“炸街”
梁山好汉“时迁”灵活地舞动着手中的灵蛇道具,不断变换腿法走蛇步,身后表演者迅速转动手腕,打着漂亮的槌花,敲击出清脆欢快的槌声……广东省潮州市潮響英歌舞队舞着欢快的步伐走向群众,第一次现场看到英歌舞的观众们热烈欢呼。“都说北社火南英歌,一直想看英歌舞,这次终于可以一饱眼福了。”市民张晶激动地说。
看到现场观众反响热烈,英歌舞队的教练吴家鸿非常开心,“收到比赛邀请后,队员们都踊跃报名,希望能来固原演出。想看看西北的社火,了解和学习当地传统文化,还想借此机会宣传英歌舞。”队员们跨越2200多公里第一次来西北参加比赛,虽然抵达后很疲惫,但热情并未减退。队员陈梦蓉是一名高三学生,处在备战高考的关键时期,她特别高兴能来参加比赛。
英歌舞以《水浒传》众好汉解救卢俊义为主题,“时迁”舞蛇蕴含引路之意,南派武术配合洪亮的吼声,整段表演气势磅礴,引得观众掌声、喝彩声一片。比赛结束后,不少观众同他们合影留念,记录这一难得时刻。
◆社火队里的“千面美”
12个身材高挑、明眸皓齿的00后“甜妹”一字排开,身着社火华服,手托装饰精美的板凳,带来了家乡传统民俗表演——“板凳龙”,她们拖动“龙身”游走,时而如游龙嬉水,时而似蛟龙出海,优美的身姿让观众眼前一亮。这是本次社火大赛的第一支出场队伍,来自福建省福州市马尾区。
这支充满了青春活力的队伍,跨越2000多公里从南方来到固原,赴一场非遗文化的浪漫之约。姑娘们第一次来到大西北,心里充满了期待和好奇,“我们都很激动,想来看下雪、打雪仗,因为从来没有见过雪。”出行前,她们做足了准备,保暖衣、热水壶、暖宝宝,多管齐下应对西北的寒冬。比赛前,她们游览了古雁岭和须弥山石窟,感受固原独特的古韵味。
同样“颜值爆表”的,还有来自隆德县社火队的一个小分支“爷爷奶奶跳社火”。他们年龄都在60岁左右,厚重的脂粉、鲜亮的腮红、红绿艳俗的穿搭,再配上挤眉弄眼的表情、扭腰甩胯鸭子步的滑稽神态,令现场观众哈哈大笑。演员年纪虽大,但心态年轻,他们对传统艺术有着痴迷般的热爱,即使现在年纪大了,依然有着不服输、不服老的精神,“排练时有些动作幅度较大,对腰肩颈是一种挑战,但我们还是一遍遍练习,直到步调一致、整齐美观。”从大家神采奕奕的状态中不难看出,他们对此次社火大赛的信心和热情。退场时,他们神态滑稽搞笑地和道路两边群众互动。寒冷的冬日里,他们用如火的热情再次点燃了现场气氛。(见习记者:李智华 张鑫潼 兰婷婷 姚亚婷 记者:安磊 张永东 闫蓓 崔一波 芦淑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