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2日,以“相约六盘山·欢乐过大年”为主题的宁夏固原第二届全国社火大赛在固原市举行,5省区18支社火队齐聚六盘山下,共庆元宵佳节。( 见习记者李智华 记者安磊张永东摄)
2月12日,农历正月十五,六盘山下的固原市迎来了一场跨越山海的文化盛宴。当天,以“相约六盘山·欢乐过大年”为主题的宁夏固原第二届全国社火大赛精彩上演,来自福建省、陕西省、甘肃省、区内兄弟市及我市各县的18支社火队伍齐聚一堂,共同演绎了一场跨越地域、民族和文化的民俗盛宴。
社火同台共绘民族团结“同心圆”
正月时节,寒气还未散去,2月12日8时许的北京路上已经人头攒动,18支社火队陆续进入指定点位,数万名群众和外地游客翘首以盼,大家纷纷占据“有利位置”,满心欢喜地等待着看演出。
随着一阵铿锵有力的鼓点响起,社火大赛拉开了帷幕。鼓手们精神抖擞,震天的鼓声瞬间点燃了现场气氛。
福建省福州市马尾区巨石社火队的“板凳龙”蜿蜒游动,龙身由数十张板凳串联而成,寓意“众人同心”;广东省潮州市潮響英歌舞队队员迈着豪迈的步伐演绎水浒英雄故事,气势如虹;固原市陕西商会安塞腰鼓代表队擂响黄土地上的精气神。“今年的社火表演规模大,内容丰富精彩,家里的老人和小孩都很喜欢。虽然社火队伍来自不同地方,但表达的都是对美好生活的祈愿。”市民李秀英表示,在热闹的演出中,体验到了浓浓的年味。
作为东道主,我市各县区的社火在创新中尽显包容。西吉县社火队中,由50名春官词代表性传承人、民间春官词骨干人组成的春官送福团队一上场,就喝彩声不断。紧随其后的舞狮、划旱船、舞龙、跑驴、秧歌、社火杂耍和牧童鞭等项目,引得观众连连喝彩。
西吉县社火队参赛的384名表演者大多是少数民族群众,大家从一个多月前就开始策划与排练,以春节(六盘山区春官送福)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为契机,展示了西吉县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作为压轴节目的牧童鞭在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斩获表演类项目金奖。“此次社火编排我们花了不少心思,主要想呈现出乡村全面振兴的美好愿景和西吉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团结融合的寓意。”西吉县文旅局局长何永红说。
闽宁协作从“经济帮扶”迈向“文化共兴”
“龙头要稳,龙身要活,步伐要齐。”比赛现场,福建省福州市马尾区巨石社火队舞动着“板凳龙”率先登场,12名“00后”小姑娘手持“板凳龙”,随着鼓点和音乐的节奏舞动。
“板凳龙”,又称“桥灯”,每条龙身由一节节板凳串联而成,凳面绘有山海纹样,舞动时宛如碧波翻涌,寓意着吉祥和幸福,同时也象征着团结和协作。
“第一次看到来自福建的社火表演,十分精彩,大饱眼福。”观众魏小龙不时拿起手机录制视频。
闽宁协作29年来,两省区从单向扶贫到产业对接,从经济援助到社会事业多领域深度合作,结下了深厚情谊。福建的社火队不远千里赴约,让“山海情”故事在文化交融中续写了新篇章。
“今天我们带着福建的文化来‘走亲戚’,不仅是为了展示,更是为了与各地的兄弟姐妹交流学习。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闽宁两地虽相隔千里,但通过舞龙艺术,心贴得更近了。”巨石社火队领队刘浩感慨道。
南北非遗碰撞交融绽放时代新韵
作为本届大赛的亮点之一,广东省潮州市潮響英歌舞队的亮相备受瞩目。36名身着英歌舞服饰的青少年面绘脸谱,手持双槌,手腕灵活转动,打出漂亮的槌花,令人眼花缭乱,这种融合了南派武术与戏曲的“中华战舞”,引得现场叫好声不断。
“西北社火和潮汕英歌在人物选材、故事情节、服装道具等方面,既有共通之处也存在地域差异。这次能在固原演出,我们感到很荣幸,同时感谢广大市民朋友对潮汕英歌的喜欢。”潮響英歌舞队领队李康迪表示,英歌舞首次亮相高原,是南北方文化交流的好机会。
“鼓点不同,但精气神相通。”当英歌舞的“梁山好汉”遇上安塞腰鼓的“黄河汉子”,一场跨越南北的对话在擂鼓中迸发。
46名身着特色服饰的汉子,头戴羊肚手巾,斜挎着响鼓,手中紧握系着红飘带的鼓槌,矫健的身姿随着鼓点起伏跃动。精彩震撼的表演,让现场观众大饱眼福。“没想到传统社火这么‘潮’!”“00后”观众张晓雯在朋友圈晒出九宫格照片,“以前觉得社火是爷爷奶奶辈的‘老古董’,今天才发现它也可以很酷。”
社火的魅力在于“和而不同”。各地文化在碰撞中激发创新,在创新中延续传统,这正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密码。
隆德县高台马社火是我市为数不多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深受群众喜爱。队员们穿戴传统戏曲服饰,将《岳家将》《天官开道》《白蛇传》等戏曲元素融入其中,立于高台,现场喝彩声、欢笑声、锣鼓声不绝于耳。
“太震撼了,从来没见过阵势这么大的社火表演,南北社火同台竞技,固原人民也非常热情好客。”福建游客陈安民感慨道。
鼓点震天,龙影翻飞,数千人载歌载舞,数万人翘首瞩目,规模空前、精彩绝伦。这场以“火”为名的狂欢,不仅点燃了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更成为东西部协作“山海情”的延续,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试验田。
当六盘山下的鼓点与东海之滨的潮声共鸣,当历史文脉与时代脉搏共振,一幅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美好画卷正徐徐展开。(记者:闫 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