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我市持续推进工业用地弹性出让年期改革,加大工业用地有效供给,提高用地效率水平,进一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典型经验做法在全区得到推广。
我市坚持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为引领,明确工业用地总体规模,对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产业政策的项目用地,严格核准项目投资强度、容积率等节约集约用地指标。支持生物医药、食品加工、文化产品、科技开发等产业建设两层以上标准厂房,对通过压缩设施用地、利用地下空间、厂房夹层改造等途径提高生产用房容积率的项目,不再增收土地出让金。同时整体把控工业用地配置规模与结构,根据城市定位及产业发展需求,合理划定了一二级工业区块控制线,实施分级保护、闭环管理,今年我市新增工业项目用地40%以上采用“标准地”供应,市本级工业用地已挂牌成交3宗。
为把好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审核关、验收关,我市制定完善企业准入分类、供后监管、考核评价等相关制度,再造项目准入流程,建立专业、科学、客观的项目遴选机制,实施项目履约保障金或履约保函制度。探索深化实施“亩产效益”评价结果运用,根据工业企业“亩产效益”综合评价结果,落实差别化用地政策,在用电、用水、用气方面实施差别化价格。此外,建立工业用地“准入—供给—监管—退出”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对不符合相关政策以及环保、安全生产不达标的建设项目,全部不予供地。同时,运用数字技术搭建市区统筹、部门协同的工业用地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将工业用地经济、社会、环境等指标及土地使用条件、利用绩效等履约情况纳入共享平台,完善年度补充更新机制,实现工业用地全程全行业全企业监管。(见习记者:张鑫潼 记者 崔一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