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值夏忙时节,位于葫芦河川道区的西吉县马莲乡,处处一派繁忙景象。
固将公路穿村而过的马莲村,钢架拱棚里早熟马铃薯秧苗已有30多公分高,10多天后,首批马铃薯即可上市,比大田种植的马铃薯可提前3个多月。棚外,村民正忙着搭棚架、铺地砖、焊接钢架。不久,可供游客观光采摘的马莲乡早熟马铃薯种植基地便可落成。
上世纪90年代,马莲村部分村民开始种植早熟马铃薯,“春提前、秋延后”的生产方式拓宽了农民增收路径,但苦于没有形成规模,产业价值没有体现出来。今年,马莲乡开展“反租倒包”改革,争取以工代赈资金1000多万元在马莲村、巴都沟村、陆家沟村流转土地280亩新建全钢架大拱棚种植早熟马铃薯,并将拱棚承包给村民,实现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种植和管理。“与传统的钢竹结构小拱棚相比,这个拱棚更适宜机械化操作。马铃薯收完还能再种两茬蔬菜,预计1栋棚收入2.6万元以上。”马莲乡党委书记张志高说。
基地对面,马莲乡1200亩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示范区内,成片的大豆玉米已发出嫩绿的芽苗,村民正在有序进行放苗、补种。今年,马莲乡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4700亩,采取经营主体规模化种植和农户分散种植的方式落实到田块。示范区由宁夏存录四丰绿源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推广种植,“一地双收”的种植模式既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还带动当地村民“变身”为产业工人。
沿葫芦河一路向东,巴都沟村2700多亩冷凉蔬菜种植区,近百名村民正忙着定植蔬菜。“没想到今年在家门口就能挣钱,一个小时11元,好得很。”村民马梅芳正麻利地栽植辣椒苗。这片由西吉县金杆杆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经营的基地,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规模化、标准化打造多品类绿色蔬菜生产基地。预计基地蔬菜年产量1.6万吨,年用工300多人次,产品远销湖北、湖南、河南、甘肃等地的蔬菜批发市场。
马莲乡东部种植早熟马铃薯,开辟冷凉蔬菜种植区,落实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任务,只是全乡推动种植业向多元化、高端化转型的一个缩影。
今年,马莲乡以“农村土地统一经营与农民分项获利、高效节灌设施统一建设与分业配套、农业经营主体改革统一组织与分工协作”的“三统三分”改革为切入点,规划建设六大片种植基地。像马莲乡东部一样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在沿葫芦河一路向西的规划建设区随处可见。脱水蔬菜示范区、供港冷凉蔬菜种植区、马铃薯集成技术示范区内,工人在车间里有序加工、在地里精心管护。“总占地面积7780亩的六大种植基地,推动了冷凉蔬菜和马铃薯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预计经营主体每年可吸收务工人员1000人次,劳务创收1500万元以上。”张志高说。(记者:马金平 芦淑颖 张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