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似一本书,有历史也有曾经。
六盘山下、泾河源头,沿着泾源县20公里旅游服务带一路而行,青砖黛瓦的民居掩映其中,干净整洁的村道小巷,错落有致的仿古建筑与袅袅炊烟相伴,静谧的香水镇园子村似一幅优美的油画。这座有着百年历史的村庄因拥有宁夏乃至全国独一无二的非遗踏脚而出名。
古村似一座桥,沟通过去与未来。
秉承“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原则,近年来,园子村在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古村落活化利用上下足功夫,使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与城乡发展不断融合,既留住历史根脉,又焕发时代光彩。
独一无二的非遗
今年8月,全国和美乡村篮球大赛(村BA)西北赛区开幕式上,踏脚作为独特的民族特色表演,登场亮相,为观众们带来了一场精彩表演,不少观众第一次观看,纷纷拍手赞赏。
踏脚,又称“弹腿”,是起源于唐代的一种民间攻防竞技技能。唐“安史之乱”期间,唐肃宗曾向波斯借兵帮助其平定叛乱,士兵闲暇时常在军营中表演一种以腿和脚部动作为主并加入部分武术动作的集体舞蹈来自娱自乐,因其军营门前大多扎有门花,故称之为“花门踏脚”。叛乱平定后这支军队便留居长安,从此,踏脚这一艺术形式便流传下来。宋元时期,踏脚在陕西更为盛行。
在园子村,无论是白发苍苍的老人,还是七八岁的顽童,人人都能“踏”上几脚。据记载,园子村村民是清代时从陕西渭南地区同名村庄迁徙而来。远离故土的人们为了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便把新的生活之地称为园子村,踏脚也是这样从陕西渭南传播到宁夏泾源,如今只在园子村保留并传承下来。
年逾七旬的马荣堂曾是园子村的“踏脚王”,也是自治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踏脚传承人。在他的印象里,田间地头、麦场上总能看到村民们踏脚的身影。“过去由于文化生活匮乏,人们常常以练习踏脚来丰富生活。”马荣堂介绍,踏脚原本是以脚腿防身的武术,主要以脚和腿部动作为主,双手双足平衡身体,并起到遮挡防护的作用,双方对踏时你踩我闪、你攻我守,完全依靠脚步完成各种攻防动作,因此有“手是两扇门,全凭脚打阵”的说法。
农闲时节,男人们聚在一片开阔的土地上,一对一、一对二,或是一对三进行练习。多是年轻人踏,老人在一旁看,发现有失误之处,老人就上前点评,而孩子们站在一旁,边看边学,踏脚就这样一代代传了下来。参与者锻炼了意志、强健了身体,也达到了自娱自乐的目的。“可以说,20世纪七八十年代是踏脚在村子里最流行的时期。时至今日,现存的踏脚只有平脚、转脚、背脚三路招式,很多招式已经失传,只是用于表演及强身健体。作为传承人,我要把仅存的踏脚招式传承下去。”马荣堂说。
守护行走中的非遗
为了更好传承和保护这项技艺,20世纪80年代,借着全区开展民间故事、谚语、舞蹈等整理工作的东风,第二代传承人李光辉和第三代传承人马军文走上了完善、改编踏脚的道路。“我们完善了踏脚的部分招式,并整理保存了下来,但在此过程中,也发现踏脚逐渐进入了瓶颈期。”马军文说,踏脚表演者逐渐老龄化,年轻人外出打工,很少有人愿意学习这项技艺,这也让踏脚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如何传承好踏脚技艺?1985年开始,泾源县秦腔剧团重点对踏脚进行挖掘,并对其进行改编和舞台艺术加工,经过多年努力,以踏脚舞的形式将其成功搬上舞台,并于1988年参加了宁夏第一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获表演金奖。1991年,踏脚舞参加全国第四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并获表演金奖。
2003年,泾源县又对踏脚进行改革,扩大踏脚阵容,增加了音乐,对踏脚程式化的表演进行了创新和改革,使踏脚更具艺术性和观赏性。自此,踏脚从一种民间的自由游艺活动逐渐演化为有规则的竞技类表演项目,一步步迈向全国的舞台,这个非遗项目也开始真正体现出了它的魅力和价值。2004年,“踏脚舞”被列为全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第二批试点项目;2007年,被宁夏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近年来,泾源县为保护这项技艺积极开展普查抢救,相继制定出台了一系列相关保护办法。传承人马军文则搭乘“非遗进校园”顺风车,开展了踏脚进校园、进社区、进景区、进乡村,并编排了一套“踏脚韵律操”。县文化馆也成立了踏脚舞团队,成员大多来自园子村。“我们也在不断完善和创新踏脚表演,让踏脚以崭新的面貌吸引更多人的关注,守护这个行走中的非遗。”马军文说。
保护利用发展并重
天气晴好,回乡创业的马伍全正忙着打扫刚装修一新的小院。借着毗邻旅游服务带的优势,看着紧邻的香水风情堡民宿在旅游旺季时游人如织,今年夏季,马伍全萌生了将自家小院打造成民宿的想法,投入7万多元对小院的6间客房进行精心设计改造,独具特色的客房将于明年旅游季正式对外开放。
有意发展旅游产业的不只马伍全一人。今年,园子村入选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消息一出,村民纷纷重拾起发展旅游产业的信心。“早年间,我们村兴起了农家乐,后来有过一段时间的低迷期。”园子村党支部书记者卫国告诉记者,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对园子村今后发展是一次难得的机遇。
为保护传统文化,激发乡村发展活力,园子村采取一系列措施 “加固”现存“资源”。一方面,加大对踏脚的传承与保护。另一方面,通过与相关部门和单位商讨论证保护措施、遵循“修旧如旧”原则,对清末和民国时期的民居进行规划设计;充分挖掘白马泉古泉、古道的文化内涵;对古树、古河道、古石磨等进行保护利用;梳理口弦、方棋等传统器乐和比赛项目的独特价值;鼓励引导村民主动参与古村落保护……一系列实际、可行、有效的保护措施被相继制定、实施。
有人、有想法、有行动,盘活资源、回引人才、培育新业态,乡村振兴,正在这里发生。“希望借助发展非遗体验、田园风光、农事体验、民宿经济等,走出一条农文旅融合的振兴之路。”者卫国说。
未来的园子村,也许不仅有清新的空气、赏心悦目的青山绿水、无尽的乡野之趣,更有源源不断的非遗生态与传统文化魅力。(记者:柳 睿 芦淑颖 张艺菲 封 聪 安 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