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墙黛瓦,巷道清幽,农家小院依次排开……走进西吉县吉强镇万崖村,如同步入了一幅村美、路畅、户净的“幸福画卷”。
虽已深秋,万物日渐萧条,但在万崖村村民郭小利家的蔬菜大棚里,却是“春意盎然”。
进入大棚,温热的气息扑面而来,一片新绿色映入眼帘,置物架上,整齐摆放着种在长方形点穴盘里的新鲜豆苗,细长白嫩水灵灵的“身上”冒出点点绿芽,煞是可爱。“我培育的豆苗都是无土栽培技术,原料只有水和种子。”郭小利介绍。
两年前,郭小利在玩手机时刷到一条豆苗培植的视频,让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随即前往陕西省西安市考察学习,当得知小小的一盘豆苗,价格并不便宜时,便萌生了自己培植的想法。
说干就干。郭小利开始贷款盖温棚、买设备、摸索种植技术,一心投入到芽苗菜的培育中。在郭小利夫妇的精心培育下,第一批豆苗试种成功,他又带着豆苗到处跑市场,终于打开了销路。
郭小利站在一排置物架前,端起一盘豆苗算起了收入账:“大棚培育芽苗菜不受环境和季节影响,全年都可以培育。因为生长周期短,冬季10天就能出一茬,保守估计一年收入10万元不成问题。”
同村村民段玉玉来大棚务工已有半年,此刻正娴熟地打包豆苗。“每天干些拣菜、称重、分装之类的活,工资计件日结,每月能赚3000多元。”段玉玉说。
庭院经济虽然规模小,但形式多样、适应性强,便于发展特色产业,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的景象。
走进村民司勤武家小院,一栋长14米、宽7米的小型拱棚引人注目。拱棚里,一袋袋菌棒整齐排列,一柄柄“小黑伞”争先恐后地向外冒,长势喜人。司勤武像往常一样,仔细查看香菇长势。
“去年县上引导农民发展庭院经济,鼓励我们种香菇,不但免费提供菌棒,每栋棚还给补贴4000元,这么好的事为啥不干?”说起种香菇,司勤武打开了话匣子。“家里正好有闲置的牛棚,我就改造成了菌棚并决定试一试。”
温棚改造好了,菌棒也有了,种植技术从哪学?“这个也不用愁,县上和宁夏职业技术学院签订了合作协议,无偿为大家提供种菇技术呢。”司勤武说,自家种了3000个菌棒,每个菌棒能产1公斤香菇,一年种5茬,能挣2万元左右。
“目前,万崖村有20户食用菌种植试点示范户,户均年收入可增加1.5至2万元。小香菇种出致富路,‘小庭院’发展‘大经济’,村民们的日子也有了新奔头。”万崖村村委会副主任刘志旭高兴地说。
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近年来,吉强镇把发展庭院经济和建设美丽乡村、促进农民增收相结合,鼓励村民发展特色庭院经济。“目前吉强镇有种植户631户,补贴受益人口2737人,补贴资金36.8万元;养殖户有56户229人,补贴资金11.8万余元,种植养殖户户均增收1300元左右。”吉强镇副镇长李永辉如数家珍。
今年,庭院经济首次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文件明确提出“鼓励脱贫地区有条件的农户发展庭院经济”。
把庭院“方寸地”打造成致富“聚宝盆”,西吉县动作频频。今年5月,西吉县出台《西吉县2023至2024年发展农村庭院经济实施方案》,围绕种植、养殖、加工、休闲旅游、服务5个重点,探索“56833”庭院经济发展模式,在全县19个乡镇建设庭院经济发展示范村,以农户为基本单元、以院落为经营场所,达到相应标准的移民群众、脱贫户、监测对象,给予每户500至8000元不等的补贴。
如今在西吉县,很多不起眼的农家庭院经过打理后焕然一新,逐步承担起多种多样的产业功能,在美化家园、盘活资源的同时,孕育出越来越多的“庭院经济”。
“自己种的蔬菜新鲜,趁着有闲时间采摘了腌菜,就够冬天吃了。”暖阳照耀下,兴平乡兴平村村民王存科坐在自家院里,边拾掇辣椒边和邻居拉家常。不远处的小菜园里,长熟的南瓜、茭瓜正等着采摘。
“以前不种菜就全堆放杂物了,又脏又乱。”王存科快人快语,“现在种上时令蔬菜,不光够自家吃,亲戚来了也能摘些带回去,吃着健康、放心。”
兴平乡团结村村民马福海也为庭院经济点赞。“房前屋后的空地留着也是闲着,现在种了作物,吃不完的蔬菜还能拿到集市去卖,收入增加了,村里环境也更漂亮了。”
“今年,西吉产业扶持发展建设庭院经济乡镇19个,示范村92个,其中微菜园91个示范村6161户,微菌园6个示范村95户,微药园2个示范村9户,微果园42个示范村392户,微花园4个示范村4户,已发放补贴资金366.25万元。”西吉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主任宋永红说。
一个个独具特色的小庭院、一组组农民增收的数字、一张张洋溢着喜悦的笑脸……小小“方寸地”变身致富“聚宝盆”,西吉县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立足产业资源禀赋优势,因地制宜,以点带面,全面开花,以庭院“小美”聚合乡村“大美”,发展特色庭院经济,形成了家家户户“门前有瓜果,腰包有收入”的美好景象。(记者:闫蓓 李兴 宋昇 实习生 任悦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