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在王民乡王民村高山冷凉蔬菜种植示范基地,设施农业拱棚和日光暖棚依次排开、错落有致,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站在高处放眼望去,金黄的制种南瓜铺满田间。
王民乡地处烂泥河流域上游,95%以上的耕地属于山旱地,以传统种植为主。为了让农田变良田,王民乡开始在“一亩三分地”上想办法,将山脚下库坝里的闲置水引水上山,让合作社和企业带领村民种植高山冷凉蔬菜,打造了以小湾村为中心、辐射周边3个村的高山冷凉蔬菜特色产区,新建设施农业拱棚44栋,建设高山冷凉蔬菜基地4个,种植辣椒、冬瓜、南瓜等冷凉蔬菜7250亩。
王民乡二口村设施农业蔬菜种植基地的日光拱棚里,红色的彩椒艳得像个红灯笼、绿色的彩椒青翠欲滴,最后一茬彩椒采收进入收尾阶段。每隔十几米,地上留有麦草焚烧后的痕迹,每天晚上村民都会在棚内点燃麦草,其产生的烟雾可以防止霜冻。
不仅是这两个村,还有周康村、二马村、下赵村、杨湾村,分开看是“一村一品”,合起来则是一幅抱团共富图景,此情此景,得益于敢闯敢干的“新班子”。
“以前是一个村单打独斗,现在6个村抱团发展,今年4月成立了王民乡移民村抱团联合党支部,有效强化了党建引领赋能聚力,实现了‘大村带小村、强村帮弱村’,真正做到了优势互补、协调抱团、融合发展。”王民乡党委副书记、移民村抱团联合党支部书记黎军说。
今年以来,西吉县采取“点对点”抓“选优配强”村党支部书记、人盯人选实施培养发展党员、实打实干推进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富民、硬碰硬促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提质的方式,开展抓农村党建“四项行动”,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
产业是富民之基。结合农村党建“四项行动”,王民乡大力推动片区创建,运行“7联共建”模式,紧盯“联农带农”,发展特色产业。依托二口村水库优势,实施低水高用、引水上山工程,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农业,建设设施蔬菜300亩和露天蔬菜1750亩,打造了千亩蔬菜基地“飞天经济园”。
由于每个村的地理环境和发展条件存在差异,王民乡打破村界,统筹6个村的山、水、林、地等资源,最终在二口村建立了拥有152栋日光拱棚、面积为8万平方米的高山露地蔬菜和设施农业蔬菜种植基地。
“基地主要种植彩椒、西蓝花、甘蓝、普罗旺斯、南瓜等蔬菜。今年,基地种了500多亩彩椒,前几茬采收后,亩产量4000公斤,每亩收入1.28万元,仅彩椒一项纯收入在600万元以上。由于村集体和四川省眉山市禾源蔬菜专业合作社签订了销售合同,其中400亩的彩椒销往四川省眉山市,既实现了稳定村民保底收益,又降低了风险系数。”二口村党支部书记赵学军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不仅如此,基地还带动周边村民就近务工,17人长期在此务工,人均日工资从150元至220元不等。
基地以特色产业“联”农,以农业主体“带”农,实现“综合设施+露天种植、联农带农+流转劳务、党建引领+联产单干”,形成了“联合村党支部(村集体)+新型农业主体+基地+农户”的“四位一体”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带动当地村民拿租金、分股金、挣薪金。
通过强化党建引领,西吉县围绕肉牛、马铃薯、冷凉蔬菜、劳务、乡村旅游、杂粮六大产业,以现代农业发展、经营体制改革、基地化建设和打造文旅“打卡地”为载体,健全“联农带农富农”机制,建设吉强镇马营村、将台堡镇火集村等23个冷凉蔬菜种植基地,创新“联产单干”“小村联盟”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自主经营、村企联营、股份合营的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子。近3年,西吉县村集体经济收益8120.7万元,每村年均收益9.2万元。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以人兴产,才能以产兴村。
西吉县育强“两个带头人”,注重选优培优,通过开展产业带头人摸底走访,从种植大户、家庭农场主、乡村工匠等人员中,确定了一批致富带富能力强、示范作用好的产业带头人,从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人员、高校毕业生等人员中,吸纳一批致富带富愿望强、潜力大的产业带头人作为培养对象。
二口村村民李文汉是产业带头人之一。过去,村民靠种植蔬菜勉强解决温饱,现在,李文汉种植了420亩辣椒、甘蓝、南瓜等露地蔬菜,今年1月至10月纯收入94万元,腰包越来越鼓,发展种植的信心越来越足。
王民村的村民收入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人均纯收入从2005年的1000多元提高到2022年的1.2万元,全村130多户村民中有80多户都在发展种植养殖业,村民收入大幅提高。
“我们村的致富能人多得很。马三成家养了7头牛、种了40亩玉米,去年纯收入10万元以上;王存福家养了30头牛、种了60亩玉米,去年纯收入在15万元以上;苏红生几年前在外面打工,2021年回到村里发展,现在养了43头牛、种了40亩玉米,去年纯收入15万元以上。”说起王民村的产业发展,村党支部书记王红武如数家珍,一脸自豪。
通过实施农村党建“四项行动”,西吉县进一步激活乡村发展引擎,各村发展村集体经济的内在动力得到激发与释放。
如今,各村找准了自身优势资源,明确了发展路径。
吉强镇万崖村属于“十二五”生态移民安置点,主要以发展蔬菜种植、庭院经济和劳务为主要经济收入。
行走在万崖村,一条条村道干净整洁、一幢幢庭院错落有致,一幅幅彩绘扮美院墙,抬头即“画”,入目即“景”,烟火之气浓郁馥香。
村民茶余饭后,走进村民文化广场聊天,享受一日劳作后的闲适与安宁。“村里现在的变化非常大,尤其是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后,又脏又乱的农村环境成为过去,干净整洁的巷道、摆放整齐的垃圾桶成为村庄‘标配’,谁不夸咱农村美。”对家乡的点滴变化,村民司勤武赞不绝口。
走进村民何风仁家,漂亮的居室、明净的窗户,整个院落布局整齐美观,错落有致,处处彰显着家中主人的勤劳与淳朴。年过七旬的何风仁是个勤快人,他积极响应村上的号召,用“小庭院”发展“大经济”。今年4月,他种起了香菇,比起年轻人,学习先进种植技术的劲头毫不逊色。“虽然仅有一栋日光温室,但是香菇进入采摘期后,生长得特别快,每天都有新菇长出来,真是越看越喜人。半年时间,仅种香菇就收入了一万多元。”何风仁说。
一个幸福、快乐、美丽的家庭,需要每个家庭成员的共同努力。香菇晒干后,不愁销路,在银川开调料店的女儿会帮着销售。因为万崖村离县城近,儿子在县城干活,靠着铺地板砖的手艺,收入也不错。
除了发展庭院经济,移民产业规划也更加行之有效。
万崖村兴德移民安置点蔬菜育苗基地的蔬菜大棚里,到处是绿油油的蔬菜,空气中弥漫着泥土和蔬菜的清香。务工人员黄俊兰在大棚里管护小白菜。“现在正是大棚蔬菜管理关键期,看着满棚的蔬菜长势喜人,心里也跟着高兴。”她说。除了农忙时节,剩余时间她都在基地务工,月工资3500元。
今年2月起,万崖村陆续接到了培育辣椒苗的订单。村民忙着装盘、搬运、浇水。一排排穴盘整齐排列,油菜苗嫩叶伸展,翠绿欲滴。基地建成19栋日光温室,总投资1000万元,统一由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经营,用于蔬菜育苗和反季节蔬菜种植,每棚每年为村集体带来5000元收益的同时,也为村民务工增收提供了就业岗位,带动附近移民务工人员50人以上,人均年收入2万余元。
芹菜、辣椒、甘蓝、西蓝花等第一茬育苗1000万株,在大田蔬菜7月收获后,基地根据订单再育一茬,为大田种植提供第二茬种苗。今年蔬菜育苗2000万株,总产值400万元。
9月起,基地开始种植小油菜、香菜等蔬菜,采用水肥一体化浇灌技术、自动化温控设备,使移民发展动力更足、增收渠道更宽、产业效益更高、人居环境更美、生活品质更优。
今年,西吉县以改革创新加快推进建设农业强县,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农业提档升级,坚持党建引领乡村振兴、让后续发展“速度快”。不断激活增收模式,推进“联村经营、自主经营、村企”经营等运营管理模式,建立产业经营型、服务创收型、加工增值型等产业发展类型,采取“党组织+村集体经济+企业+农户”模式,激发村民增收致富新动能,做大做强村集体经济。
如今的西吉县做大肉牛产业、做优马铃薯产业、做强冷凉蔬菜产业、做响文旅产业,这里的乡村已经成为文旅融合发展先进村、最美乡村、“网红村”,在党建引领下,实现了村集体经济“破茧化蝶”。(记者:张灵芝 赵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