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在代代接续
初心
需要代代坚守
她们
曾经是羽翼未丰的雏鹰
现已成长为言传身教的老师
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走半根草去
她们
将大好年华赋予三尺讲台
用一腔忘我的奉献
支撑起心中的梦想
教师节之际
让我们一起走近她们
听听她们的心声……
接过父亲的“教鞭”
转眼间,我已过不惑之年,在教师这个岗位上已工作十多年了。
小时候的我顽皮、淘气,经常让老师头疼。这个老师就是我的父亲。
封潇立志要像父亲那样积极寻找孩子身上的闪光点,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老师的尊重与重视。 本报记者 封 聪 摄
父亲从乡下学校调到城里时,只有20多岁,年轻气盛,一心想带出让自己骄傲的学生。那时我还小,只记得半夜醒来时,还能看见台灯下父亲伏案工作的身影。当时家里没有书桌,只有一个低矮的小圆桌,平时当饭桌使用,晚上就成了父亲的书桌,而父亲也只能等我们睡着,夜深人静时才能安心备课写教案。因此,我在睡眼惺忪时看到的父亲,是佝偻着背、低着头,在略显昏暗的灯光下时而凝神思考、时而奋笔疾书的样子,朦朦胧胧中觉得那样的父亲也是高大的、让人敬佩的。
让我敬佩的父亲后来成了我的班主任。上课时严肃认真,下课时温柔可亲,喜欢和同学们打成一片。这时,我才真正接触到工作状态中的父亲。说实话,父亲对我比较严厉,大概也是我太调皮的缘故,经常会被父亲在课堂上批评。父亲对每一名学生的学习都非常认真,有错题时,常常一对一讲解。每当这时,教室里都会鸦雀无声。公私分明的父亲并没有表现出对女儿的偏爱,反而把最脏最苦最不讨好的活儿留给我。当时的我并不理解父亲,以至于后来很多年,我也在常常埋怨父亲的“冷酷”,为什么自家的孩子得不到特殊的对待?为什么对别人家的孩子更宽容更慈爱?我以为父亲不爱我,直到我自己当了老师,才明白了父亲的用心良苦——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父亲对待学生像朋友、像亲人。他带过很多届毕业班,把自己最美的青春年华都留在了三尺讲台上。记得经常会有学生来家里找父亲,和他谈心、谈学习、谈理想。每当这时,父亲常常会让我出去买肉买菜,做些好吃的招待自己的学生。我羡慕他们的相处,是师生更像是朋友。大家说说笑笑、齐聚一桌,虽然只是平淡的家常小菜,但是聊天的内容五花八门,让我端着碗只顾着听而忘了吃饭。
我想,大概就是这些一点点小事的积累埋下了让我长大后要当老师的种子。
有40年教龄的父亲一直担任语文老师,按理说,我的语文应该学得不错,但我学得最好的却是英语。语言触类旁通,我对英语的领悟比对语文的阅读理解还来得深刻。中考时,我的英语成绩接近满分,这让父亲特别高兴。父亲说:“将来当个英语老师挺好的。”我也觉得挺好,心里有些窃喜,父亲终于认可并表扬了我。
渐渐地,我长大了,越来越能理解父亲的职业、越来越懂父亲严厉背后的深意。当年批评过的“捣蛋”学生,都已人过中年,甚至年过半百,他们有时会来看望父亲,一聊就是一下午,他们感谢父亲当年的严厉,在修剪“小树苗”的过程中,让他们成长为“参天大树”、成为了更好的人。
我想做父亲那样的人。
于是,大学时我选择了英语专业,毕业时我选择成为一名教师。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我也深深体会到,作为老师要像父亲那样积极寻找孩子身上的闪光点,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老师的尊重与重视;作为老师应该有温暖强大的内心,传递给孩子更多爱和正能量。接过父亲“教鞭”的那一刻,我坚信自己要成为像父亲那样用心育人、无愧于心的人,点亮学生心中的光,照亮他们成长的路。
(讲述人:固原市第八小学教师封潇 执笔:封 聪)
感念恩师爱上教师岗位
从教23年,让我愈发喜爱教师这个职业。
我是固原市第六中学的一名英语教师,之所以选择成为一名教师,缘于在读初中时,受到了英语老师的影响。
课堂上,李凤香悉心授课,平日里关心学生,和他们聊天谈心,孩子们都很喜欢她。 本报记者 胡 欣 摄
我的英语老师名叫任会军,是一位讲课风趣的男老师。对于当时的学生而言,英语是一门相较于语文、数学等课程接触较晚、较为难学的课程,为了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任老师会变着法地丰富教学内容,他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各种情景对话,帮助大家建立英语语感,教我们用联想法和归类法等方法记忆单词。记得在学习圣诞节“Christmas”这个单词时,任老师讲述了圣诞老人乘坐雪橇送礼物的故事,并教大家学唱了好听的圣诞歌曲,让同学们在寓教于乐中学会了单词。课堂外,任老师见到每位同学都会主动打招呼,有时在放学后见到步行回家的学生,还会顺路捎上一段。潜移默化中,英语成了我最期盼上的一门课程,也让我的内心萌生了要和任老师一样,当一名学生喜爱的老师的想法。
2000年,我从银川广播电视大学英语专业毕业,被分配到当时的原州区张易镇闫泥中学,成为一名教师。直到现在,学校的环境仍让我记忆深刻,住的宿舍经常是屋外下大雨,屋内滴小雨,还时不时会钻出一两只老鼠。还有一次,我隔壁同事的房顶塌了,晚上躺在床上可以看见月亮和星星。虽然条件艰苦,但都抵挡不住我初为人师的热情和激情。我学着任老师的样子,课堂上悉心授课,平日里关心学生,和他们聊天谈心,还将自己每周从家里带来的饼干等零食分享给学生,孩子们都很喜欢我。
扎根乡村中学8年后,我来到了固原市第六中学任教。教学设备、环境有了大变化,但我对于学生的责任和爱没有变。作为教师,我觉得耐心、爱心、真心是能教好学生和学生打成一片的“法宝”。课堂上,我尽量全程用英语教学,为孩子们创造语言交流环境,利用先进的教学一体机设计让学生感兴趣、能互动的小游戏。对于不爱学英语或是不听话的学生,多观察、多沟通,找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鼓励他们好好学习,同时让学习好的学生结对带动“学困生”,争取让全班孩子共同进步。我带过一名叫刘佳雯的学生,起初英语成绩一般,我就耐心教她掌握学好英语的技巧,后来她还当上了班里的英语课代表。前两年,学生多在家里上网课,这对于老师和学生而言都是挑战。老师讲课,电脑对面的学生有没有听进去?每节网课,我会不时点名提问,尽可能保证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7月,是收获的季节。在班级所有代课老师的努力下,今年中考,我们班的54名学生全部考上了高中,其中考到固原一中和固原二中的学生有50人。
追随光、成为光、散发光。如今,我的恩师任会军已经退休,而我的从教生涯也已过半,在教育这片沃土上,我将继续保持热爱、履职尽责、开拓进取,努力做一名为教育事业倾情奉献光和热的新时代教育工作者。
(讲述人:固原市第六中学教师李凤香 执笔:胡 欣)
一家四代传承教师情
我出生在教师家庭,从小就与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我的爷爷、父亲、叔叔、姑姑、姑父、妹妹、丈夫、女儿都是教师。从上世纪60年代至今,我们家族四代人中有12人传承了为国教子、兢兢业业的家风家训,在三尺讲台上传道、授业、解惑,传承因为热爱而坚守的教育情怀,用几代人的时光书写师者本色。我可以骄傲地对教过我、帮过我的长辈、老师说一声:长大后,我真的就成为了你。
由最初的校园大姐到知心阿姨,到现在孩子们口中的“李奶奶”,李凤娥老师为每一届学生传授知识、认真辅导。 本报记者 赵 静 摄
我的长辈们任教时毫无怨言,以教为乐,几十年的教书生涯中从无懈怠,为一批又一批学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年少时看到长辈们作为教师受到学生和家长的尊重,坚定我要成为教师的决心。父亲练就了一笔好字,我从教以后,父亲常常教我如何写板书、写教案。姑姑一直非常疼爱我,对我期望很高,当时姑姑教书每月工资不多,却经常给我买棒棒油之类的礼物。
记得我在师范学校读书时,听到同学们谈论分配的事情,我找到爷爷,问他能不能把我分配到城镇学校任教。爷爷听完我的要求,表情严肃地说:“有多少教师坚守在农村学校一辈子,对工作任劳任怨,兢兢业业,无怨无悔。还有一些刚坐完月子的年轻教师都没有申请调到自家附近的学校教书,你一个年轻娃娃赶紧去贫困的乡村教书,好好锻炼几年,再凭能力和成绩进城镇学校。”爷爷的一番话改变了我的想法,毕业后,我来到了乡村小学任教,之后凭借自己的努力调到了城镇学校。
“你要好好学习,长大了也做一名教师,做一名热爱学生、耐心对待学生的好老师。”小时候,爷爷这句叮嘱的话,现在还时常回响在我的耳畔。1989年9月,我从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原固原县南郊乡寇庄小学任教。之后,我分别在原固原县南郊乡小马庄中心小学、原同仁回民小学、原州区第四小学、原州区第二小学、原州区第七小学任教,期间担任过主管教学的副校长,以及语文、数学、道德与法治、音乐、美术等学科教学工作。2022年5月,我被自治区教育厅确定为创新素养教育名师工作室负责人。
在34年的从教生涯中,我从最初的校园姐姐到阿姨,再到如今学生们口中的“李奶奶”,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培养了一批批优秀学生。我撰写的《对大班额的管理及教学探略》《“双减”背景下校园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互联网+教育”助推学校发展》等数十篇文章先后在《宁夏教育》《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平安校园》上刊登。《“互联网+教育”背景下书香校园体系建构——原州区第七小学阅读导行思政实践研究》在2022年被评为优秀课题。2021年11月,我的专著《教育犁痕》出版发行。
子承父志,立足三尺讲台,光荣的教鞭在我们几代人手中一代代传递。在如此浓郁的教育氛围下,我的女儿2015年从西安音乐学院毕业后,坚持自己所愿考上了特岗教师。在支教乡村学校期间,她负责音乐课兼办公室工作。8年的工作让女儿深深热爱上了乡村教育工作,并成为宁夏百名美育教师培养对象。我相信在长辈们的影响、教诲下,女儿的从教之路也会走得更专注、更精彩。
(讲述人:原州区第七小学教师李凤娥 执笔:赵 静)
父亲的心愿也是我的心愿
我和父亲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人民教师。对于我来说,“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是我的真实写照,也是父亲最大的心愿。父亲原是原州区官厅镇石庄村李岔小学的数学老师,而我毕业后也进入了原州区第十五小学,成为了一名语文老师。
班队会上,张艳教育孩子们要认真做人,热爱祖国。 本报记者 张 霞 摄
从小,我就跟着父亲在校园里长大,喜欢校园安静的环境,而父亲和学生之间纯洁的情谊更令我向往,希望将来有一天我能像父亲一样当一名人民教师,桃李满天下。
小时候觉得父亲做老师是很神圣的,考试后学生都围着批改试卷的父亲,当改到高分的时候,学生欢呼雀跃的场景,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于是在心里默默地告诉自己,长大后要成为像父亲那样的老师。
父亲一直是无怨无悔地付出,三十多个春秋扎根在乡村小学。2016年3月,父亲在体检时意外发现胆管有问题,医生说要尽快手术治疗,否则会有癌变的可能。父亲当时带的是毕业班,思前想后觉得不能耽误学生的课程,等暑假再去做手术。可是,2016年5月25日父亲病情突然加重,他不得已去了西京医院就诊,诊断结果为胆管癌。由于延误了最佳治疗期,病情加重,必须手术。2016年6月8日,经过6个小时的手术和后期疗养,父亲的病情得到了控制。出院不到半年时间,父亲又由于过度劳累造成胃出血,血压过低,我和母亲将他送到固原市人民医院就诊,输血后总算从生死一线抢救回来。经过多次就医和长时间休息,父亲的身体逐渐恢复。
令我触动最深的是父亲在家休息不到一年的时间,又带病坚持回到了工作岗位,我那时心里埋怨他不知道珍惜身体。直到后来自己做了老师,特别是也带了毕业班之后,才真正理解了父亲“如果请假就会对学生的成绩带来很大的影响”的做法。
父亲辛勤耕耘于教育这片热土,在工作中得到了欣慰和满足,虽苦犹甜,乐在其中。每年春天,父亲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疏松校园里荒废的土地,种植各种蔬菜,补给食堂,让学生体会到粮食的来之不易,对学生的道德品质有一定的教育意义。父亲就是这样,凭着对事业的痴心、对学生的爱心、对工作的热心、对未来的信心,在教育岗位上兢兢业业、无私奉献。
2022年7月,父亲病情加重,永远离开了他挚爱的讲台。父亲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影响着我,我在努力着、上进着,7年来,我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多次被评为“优秀班主任”“优秀辅导员”“师德标兵”。我一直记得父亲的鼓励,“要做得更好”。要像父亲一样,在教学、治学上不断改进,兢兢业业,对学生付出真正的爱心、对工作奉献满腔的热情。
(讲述人:原州区第十五小学教师张艳 执笔:张 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