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盛夏,瓦蓝的天空中,白云悠然飘荡;菜叶随风摇曳,呈现一片生意;六盘大地身着盛装,山川田野换了新颜。
近年来,地处六盘山腹地的泾源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对标自治区“六特”产业布局,深挖气候冷凉、昼夜温差大、病虫害少、土壤有机质含量高、无工业污染的资源优势,深化“企业+村集体+农户”联动机制,发展冷凉蔬菜产业,富民的路子越走越宽阔。
今年,该县7个乡镇共种植冷凉果蔬1.5万亩,预计实现全产业链产值2亿元,提供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00元以上。
探出天然优质路
“无数泉飞大小珠,老龙潭底贮冰壶。”清代水利大臣胡纪谟的《泾水真源记》描绘了天地清澄、凉爽宜人、独特风光的泾水之源。泾源县因泾河发源于此而得名,在这里可以聆听鸟鸣山谷、泉水叮咚,感受云雾升腾、心游蓝天,给心灵放个假。
《诗经》所载“泾渭分明”流传古今,境内群山环抱、百泉汇流,气候湿润、景色宜人,被誉为宁夏的“后花园”,西北的“小九寨”,塞上的“小江南”。山河赐物华,天然来雕饰。在这片青山环抱、景色秀美的土地上,大自然馈赠丰厚物品。
良好的生态环境为生产优质农产品提供了绝佳之地。
泾源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对标自治区“六特”产业布局,深化“企业+村集体+农户”联动机制,深挖气候冷凉、昼夜温差大、病虫害少、土壤有机质含量高、无工业污染的资源优势,发展冷凉蔬菜产业。
按照“一区三基地”的发展思路,建设露地冷凉蔬菜绿色标准化示范区,打造设施蔬菜生产示范展示基地、庭院小菜园增收产业基地、冷链物流中转站及反季节蔬菜生产示范地,推动产业向现代化迈进。
身处六盘山神奇而柔情的怀抱里,在泾河水的滋润下,泾源农特产品以其优良的品质、独特的口感、丰富的营养价值、绿色无公害的特性著称,四季鲜嫩、甘脆爽口的冷凉蔬菜,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的蘑菇,及被称为“软黄金”的羊肚菌,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
今年,全县7个乡镇共种植冷凉果蔬1.5万亩,预计实现全产业链产值2亿元,提供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00元以上。
拓宽产业富民路
兴盛乡按照“土地统一经营与农民分项获利、高效节灌设施统一建设与分业配套、农业经营主体改革统一组织与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腾退报废苗木6000余亩,流转土地8000余亩,在下金、兴明、上金、兴盛、新旗村建成冷凉蔬菜标准化示范基地。
“我们采取‘物资供应、生产托管、技术支持、采收加工、代储代销’五类服务方式,示范种植甘蓝、西兰花、大白菜、西芹、辣椒等冷凉蔬菜11个品种、4800余亩,示范基地吸纳3000余名群众就近就业,预计人均年务工收入达到1万元以上。”泾源县兴盛乡党委书记余建成说。
腾退报废苗木,增加冷凉蔬菜种植面积。
兴盛乡群众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分红每年每亩稳定增收800元,预计可增加土地流转租金610余万元、增加村集体收入120万元以上,实现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富裕。
在兴盛乡蔬菜成熟上市的同时,位于米岗山下的卡子村菌菇产业园的香菇进入第二批采摘期,游客穿梭在大棚里,忙碌地采摘着成熟的香菇,享受丰收的喜悦。
“上午6时开始采摘,到8时左右完成装箱,一天销售收入1000多元。”菌菇产业园负责人虎希良说,9栋菌菇棚陆续成熟上市,吸引游客和周边群众前来采摘,体验农事乐趣。
“我们村今年种植香菇10万根菌棒,按照一根棒产香菇0.75公斤,1公斤16元计算,每根菌棒纯收入6元。”卡子村党支部书记宋有龙算账说,今年全村预计收入100万元。自6月1日开始采摘以来,村集体收入已超过万元。
近年来,泾源县深化“企业+村集体+农户”联动发展机制,深挖气候冷凉、昼夜温差大、病虫害少、土壤有机质含量高、无工业污染的资源优势,释放“藏地于林”潜能,腾退报废苗木增蔬菜,盘活闲置暖棚扩菌菇。
采取“政府主导、企业引领、集体参与、群众受益、互利共赢”经营模式,流转土地1.2万余亩,引进果蔬种植企业7家,建成农业科技示范园、冷凉果蔬示范基地,配套预制冷库、冷链物流中转站。
菌菇成为乡村产业振兴的“新特产”。
以六盘山特色菌菇种植示范基地建设为抓手,紧盯“强龙头、树品牌、促增收”目标,按照一套机制、一组模式、一批成果的“三个一”工作思路,建立“公司+合作社+种植基地+农户”发展模式、“包棚创业+菌棒托管+特困补助”带动模式、“科研院所+企业+示范基地+村集体+农户”技术模式。
成立专家服务队6个,指导500余户群众发展庭院菌菇,打造菌菇示范村6个。盘活闲置牛棚、校舍和院落等资源资产,建成菌菇示范园区3处、菌种繁育中心2处、示范村6个,带动全县种植羊肚菌、木耳、香菇、平菇等品种的菌菇460余万棒,菌菇成为乡村产业振兴的“新特产”。
如今,菌菇、冷凉果蔬成为泾源县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形成以“三园三片”为核心、园区和村集体经济组织示范引领、群众积极参与的发展的新局面。
蹚出乡村振兴路
近日,泾源县各乡镇的菌菇产业园显得分外繁忙且热闹,园内迎来了香菇、木耳大丰收。菇农们穿梭于园区间、大棚内,正忙着采摘、晾晒,一簇簇鲜美水灵的菌菇跑出了乡村振兴“加速度”。
走进香水镇沙南村林下菌菇园,村民们正趁着晴好天气,穿梭于蓝天碧草间采摘、晾晒,一片繁忙的景象。一根根菌棒或交织而立,或林下吊挂,一个弹性十足的蘑菇长满菌棒,农技人员正指导园区工作人员调整温度。
“现已建成各类日光温室、拱棚、联栋网室67栋,配套建设预冷库、分拣中心,及100万袋菌包生产车间、培训中心,日均出菇7000斤,日销售额约2.8万元。”泾源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糟海学介绍。
忙着分拣包装菌菇。
示范园通过招商引资,打造集菌菇研发、生产、试验示范于一体的菌菇标准化生产示范园,种植木耳、平菇、香菇、羊肚菌等菌菇近50亩,带动沙南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林下菌菇60多亩。
“今年我们进购菌棒10万根,预计年收入50万元左右。”沙南村党支部书记于有明说,菌菇具有周期短、效益高、见效快等特点,为村民带来就地就业机会的同时,还可以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让村民鼓起钱袋子。
泾源县坚持把冷凉蔬菜产业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重点产业之一,按照“建基地、带农户、调结构、优环境”的思路,全力构建种植、加工、营销全产业链发展体系。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15家,发展贩运大户及经纪人18个,培育营销人员96人,带动7000余户群众发展幸福农家“小菜园”,开发种植体验、现场采摘、休闲垂钓、“鱼菜共生”等农旅融合发展新模式。
冷凉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园。
如今,已建成万亩以上的冷凉果蔬种植示范基地、年吸引游客过万人的农旅融合观光示范基地、万户农户参与种养增收庭院经济示范基地等“八个万级”农业特色产业示范基地。
在基地带动下,冷凉果蔬种植面积有效扩大、物流供应设施日趋完善、基地示范带动作用明显提升,初步形成冷凉果蔬种植与休闲观光融合互促发展的新格局,蹚出了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产业振兴之路。
绘就农旅融合路
嗅一把泥土的芬芳,摘一片堂前屋后的阴凉。远离城市喧嚣,走进田园乡村,泾源的美,不仅藏在街头巷尾,还留在阡陌之间。漫步在乡间小道、徜徉在林间花海,于田野中,感受迎面而来的乡风吹拂。邀上三五好友,户外烧烤、露营垂钓,一家数口,围炉煮茶、农耕采摘……一幅恬静、闲适的乡村写意画在眼前徐徐展开。
“当前,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康养等新产业新业态呈蓬勃发展之势,乡村旅游成为促进消费扩大升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泾源县相关负责人说,泾源县紧扣绿色发展定位,以农业产业为支撑,以美丽乡村为依托,打通“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走出了一条农旅融合、群众富裕、生态和谐的科学发展道路。
农田与山川构成一幅乡村振兴画卷。
近年来,泾源县充分发挥乡村富集的物质资源优势,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发展以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田园康养等为主要形式的农旅融合新业态,打造各类主题乡村旅游目的地和精品线路。
香水镇沙南村林下菌菇园、卡子村闽宁示范产业园,六盘山镇李庄驿站·水云间休闲乐园、暮境星空露营地,黄花乡沙塘村农旅融合示范园、羊槽村鱼菜共生无土栽培项目基地,泾河源镇冶家民俗村、泾水北岸露营地,新民乡青年深呼吸轻奢营地等特色乡村旅游品牌和基地遍地开花。
经过一盘棋、全方位发展,泾源县已建成涵盖乡村旅游景区、农家乐、采摘垂钓、特色民宿、农业观光、运动拓展、现代农业体验等多种特色的新业态,打造农旅融合发展新引擎,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新力量。
阡陌纵横、村庄有序、绿水青山、蓝天白云,夏季的泾源如同一幅美丽画卷在六盘山下展开。
美丽的自然风光、浓郁的乡土风情、优质农特产品……在泾源大地上一一陈述。清新的空气、良好的生态、优美的环境,为产业发展提供丰富养分。农旅融合发展不仅让乡村风景如画,鼓起群众的钱袋子,也让“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