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宁夏飞毛腿技工学校在固原市原州区挂牌成立,在填补当地无职业教育学校的空白同时,学校实行“零学费就学、零距离就业”,推行“1+1+1”的培养模式,让年轻一代掌握一技之长,从根本上变“输血”为“造血”。
自学校成立以来,原州区累计配套920万元对基础设施进行全面改造;飞毛腿集团投资1500万元,引入部分生产线,加强实操实训。学校充分发挥校企一体、协同办学优势,实现了技能培训与劳动就业无缝对接。
原州区依托宁夏飞毛腿技工学校,建设市级综合性公共实训基地,开设电子技术应用、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电子商务3个专业,引进建成4条生产线,年培养电子及自动化工程师100人以上、电子产业工人500人。
宁夏飞毛腿技工学校是闽宁协作在原州区的一个缩影。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原州区立足新阶段、担当新使命,聚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扎实推动闽宁协作在新的起点上取得新成绩,着实提高“观念互通、思路互动、作风互鉴”成效。
今年以来,原州区把闽宁协作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加强和协作方互访交流,深化协作思路,拓展协作层次。今年互访交流7批次131人次,召开联席会、座谈会6次。随着互访交流的不断深入,协作双方携手共进、加快发展的信心进一步提升。
马尾区、鼓楼区、长乐区的11个街道33个村,与原州区11个乡镇33个村分别签订帮扶协议。马尾等3区的12家企业、6家社会组织与原州区18个村建立结对帮扶关系。积极协调当地街道、村、企业、社团等筹措帮扶资金,用于产业培育、济困救助、公益事业等方面。
依托福建省教育、医疗资源优势,开展“两地六校四院”协作,采取“订单协作”方式,原州区选派20名专技人员赴闽开展跟岗实践和访学交流,福建省选派56名专技人员到原州区送教、送医、送技下乡,举行乡村振兴干部培训1821人次,有力促进原州区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发展。
坚持以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为底线,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为重点,共争取到闽宁协作资金7000万元,用于壮大产业经济、配套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改善人居环境等方面。
在5个移民示范村实施道路、围墙、供水、集污管网等设施建设,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新建惠德村杂粮加工和团结村、安和村服装加工就业帮扶车间3个,帮助160多名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巩固提升就业帮扶车间26个,吸纳农村劳动力1479人。
立足发展优势和资源禀赋,丰富协作内容,全年新增引导落地投产企业6个,到位投资额4.15亿元,完成计划任务的103.8%。支持融侨丰霖(宁夏)肉牛生态养殖示范园建设,与当地30家合作社签订合作协议,渐次成为原州区肉牛产业发展龙头骨干企业。协调流转土地1.2万亩,带动周边2011户群众获得资产性收益。
“肉牛示范园多轮驱动助振兴,不仅打通了肉牛产业增收致富路,更是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助推原州区肉牛产业转型升级。”原州区政府相关领导说,通过建立“公司+合作牧场+农户”的养殖模式,鼓励更多农户、企业成为合作伙伴,形成产业集群,从而推进肉牛产业从低端化向高端化快速迈进。
马尾区和原州区两地政府将宁夏资源优势与福建市场优势结合起来,搭建起“宁货闽卖”的销售桥梁,特别以福州马尾区六盘山特产总馆为平台,通过工会采购、企业认购、电商销售等多种形式,共销售原州区农特产品2亿多元,带动脱贫人口5600多人,形成了“产地直销”“西货东卖”消费帮扶新模式。
按照“多措并举促就业,‘铁杆庄稼’保收入”的思路,通力合作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如今,马尾区已成为原州区外出务工人员的首选地。原州区与福建飞毛腿集团建立的“学业+培训+产业”多元模式,为产业发展提供高素质劳动力,让群众“钱袋子”尽快鼓起来,已成为闽宁劳务协作的典型案例。
今年,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7.32万人,劳务协作培训农村劳动力2236人次,帮助2532名农村劳动力实现就业,输送132名学生到东部职业技术学校就读。通过积极落实“双创”政策,支持创业孵化载体运营,吸纳入园创业企业36家,新增岗位1367个,带动就业2433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