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学基金会原秘书长李小慧:西吉这片“文学庄稼”生机勃勃
十年前,时任西吉县文联主席的郭宁到中国作协找到我们,希望能够在西吉县设立“文学之乡”,我们积极地帮助他们想办法,经过半年多努力,中国首个“文学之乡”落户西吉。
我们虽然设立了“文学之乡”,但是怎么发展至关重要。2011年,西吉的“领军”作家是郭文斌,后来有了马金莲、单小花等。经过几年努力,又涌现出了新一代作家。到了今天,我又看到一批青少年作家涌现出来,他们是西吉文学传承的坚实的后备力量。
我有5年没来过西吉了,这次看到西吉的发展变化,包括乡村文化、乡村旅游的新气象,我觉得西吉人民是奋斗的人民,他们既能够努力建设自己的家园、走向新生活,又有自己的精神境界。他们以文学作为强有力的精神支柱,创造出新的、赋予新时代气息的文学作品,为自己的家乡创造了一笔可贵的精神财富。
固原市文化旅游局副局长郭宁:创作高质量作品,培育创作队伍
“文学之乡”这条路怎样走得坚定,如何拓宽?这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我觉得第一是发展新人,推出一批新的优秀作者和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的获得者,而且我们还要有冲刺诺贝尔文学奖的崇高目标。第二,我觉得“文学之乡”包含的内容不仅是文学这一个门类,还要覆盖非遗、戏曲、书画等各个门类和领域。职能部门也不能仅限于文联,西吉县文旅局以及各乡镇部门的文协也要承担起相应的工作,擦亮“文学之乡”这个名片。
我们要从对基层群众的文学普及入手,通过文学培训、沙龙、采风活动,把文学、写作的理念注入到群众平时的生产生活中去,并通过在《葫芦河》刊物上开辟专栏的方式鼓励群众发表作品,培养他们的创作信心。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和全国各地的文学工作者、文学爱好者加强交流,形成良性互动。同时,申请中国作协对本土作家进行“一对一”交流,“大作家”扶持“小作家”,促进本土文学作品提升质量。
固原市文联副主席、作协主席马金莲:紧贴这片热土创作更好的作品
我是土生土长的西吉人,从小在乡村长大,对乡村生活非常熟悉,后来自然而然地以熟悉的生活作为写作的一个方向。在乡村生活和记忆中,有太多的人物和事情,以及他们身上散发出来的人性中的温暖和善良打动着我,让我情不自禁地想要写他们、去表达他们,把他们带给更多的读者去认识。比如说,从最初的《碎媳妇》,到后来的《马兰花开》,再到后来的《1987年的浆水和酸菜》,到最近的长篇小说《孤独树》,这20年的写作中,一直没有脱离我所熟悉的这片土地和这片土地上人们的生活。因为熟悉这片土地、热爱这片土地,所以不管到什么时候,这片土地都值得去书写、去拥抱、去深情地表达,真的很感谢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它可能是我在文学上一辈子的选择和坚守。
在接下来的创作中,我还是会紧贴着这片土地和这片土地上的生活来创作,我想把这几年西海固移民搬迁、乡村振兴群众的生活变化融合起来,进行深度地思考,以长篇的形式写出来,目前正在努力当中。
西吉中学退休教师赵炳庭:引导更多新生力量坚持阅读、热衷创作
我非常喜欢文学,我也教育我的学生爱上阅读、善于写作。
1990年,我在所带班级成立了“月窗”文学社,同时创办了《月窗》刊物,进行“阅读与写作”的引导教学。记得寒冬的一个夜晚,我带着几名学生在教室里刻蜡纸、印刷、装订,非常不容易,好在我们没有气馁。后来《月窗》走出班级,走向全校乃至全国,文学社受到团中央学校部的表彰。文学社成员由100多人扩充到全校的400多人,学生在每年的“叶圣陶杯”作文大赛中获奖。这种活动方式,促进、活化了语文教学和作文教学。
我现在已经退休了,但是我还要用我的余热影响和教育学生坚持阅读、热衷文学创作,我坚信文学的力量。文学一定能够照亮生活、照亮人生。
西吉中学高三学生连振凯:继承并发扬家乡文化
在中国首个“文学之乡”命名十周年系列活动中,我被授予“文学新苗奖”,和其他9名同学一同受到表彰。作为一名中学生,能够见到这么多作家,并聆听郭文斌老师的讲座,我感到非常激动,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要更加努力写作,继承和发扬好家乡的文化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