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走进原州区头营镇杨郎村72岁的董世勤家,老伴洪小霞缓缓摇动护理床头的把手,董世勤便慢慢“坐”了起来,非常方便。董世勤身体本就不硬朗,干活时又不慎摔了一跤,手术后便卧床不起。平时主要靠洪小霞一人照顾,由于年龄大了,帮他活动也非常吃力。自从有了残联配送的护理床,老人每天能“坐”起来,遇上好天气,洪小霞和女儿还推着他出门晒太阳。另外,残联还为他送去了防褥疮坐垫,在他家房屋门口修了坡道,铺上防滑砖,安装了不锈钢扶手。“我也腿疼了十几多年了,残联给我们把台阶改建成斜坡的,我出来进去方便多了。”洪小霞说。
针对残疾人群体面临的困难,今年我市实施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项目2103户。在实施改造工作中,各级残联根据残疾人家庭需求,结合居住环境、住房状况等,摸底调查,为残疾人配备了护理床、电动轮椅、助听器等设备,极大的改善了残疾人的生活环境和出行条件。
小康路上,不能让一个人掉队。确保残疾人脱贫解困,事关全面小康的成色,也是残疾人工作贯穿始终的一条鲜明红线。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提升残疾人获得感、幸福感,我市依托各县区特色优势,按照“一县一产业、一县—特色”,实施“阳光助残小康计划”。各级残联主动引导有条件的贫困残疾人家庭从事养殖产业,确定440户扶持对象,每户给予2000元扶持资金,帮助他们提高收入。
原州区头营镇杨庄村的曹亮亮今年50多岁,听力和语言有障碍,被鉴定成一级残疾。她家养了10头牛,产业发展良好。今年我市出现旱情,饲草欠收,她将通过“阳光助残小康计划”获得的2000元产业发展扶持资金用于购买饲草,预计今年养牛毛收入能有10万元。
为切实满足残疾人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我市组织开展了0周岁至6周岁岁残疾儿童和疑似残疾儿童筛查工作,将符合条件的300名残疾儿童全部安排到康复服务机构进行免费康复训练,满足了残疾儿童康复服务需求,也有助于他们融入社会。
同时,从今年1月1日起,我市将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标准由每人每月100元提高至110元,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标准由每人每月80元提高至120元,惠及5万多人次,改善了困难残疾人和重度残疾人生活条件。在市区居住的王军成是一名肢体残疾人。2017年,因病偏瘫,失去了生活能力,妻子为照顾他无法外出打工,孩子还在上学,残疾人两项补贴的提高,对他来说是一件实实在在的好事。截至12月中旬,全市共有残疾人6.96万人,其中享受两项补贴的有5.1万余人。(记者:王 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