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拂柳,站在杨坡村东面山坡上,绵延的杏树林望不到边,春去秋来、花开花落、年复一年,守望护佑着山下的村庄。
杨坡村,地处六盘山山脉西南部,是隆德县温堡乡的下辖村。村庄东邻温堡乡杜川村,西连甘肃省静宁县古城乡,南接甘肃省庄浪县赵墩乡,处于两省三县的交叉位置。这里因百年彩塑闻名,又以传承发展立身,如今,文旅融合发展给这个百年村落带来新的机遇。
“根”与“源”
杨坡村是一个古老的村庄,早在新石器时期这里就有人类生活。隆德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发现,杨坡村有红山洼新石器遗址、禹(榆)家湾新石器遗址,从大量出土的陶片、陶罐、陶盆考证,属齐家文化。
72岁的村民杨成年通过杨氏家谱讲述了村庄的由来。明朝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杨氏族人从山西丹阳县经大槐树迁至陕西渭南(今华阴县),从渭南迁徙至甘肃庄浪杨家大河。据清朝光绪七年杨氏族谱前序志载“始祖西来择居于庄浪之北乡杨安堡,今二百余年”,明末清初从庄浪杨家大河迁移至今天的温堡乡杨家老庄。清朝嘉庆年间迁徙至杨坡村旧庄沟,初有几户人家,因开庄之人姓杨,东西两山均为坡地,遂得名“杨家坡”,到民国时人口增多,村庄扩大,有20余户人家,于是由旧庄沟向东迁移至现在的杨坡村。
这里曾为军事要塞。杨坡村有金代烽火台遗址、城堡遗址,民国时期城堡遗址等。至今还流传“三国时期,安定郡杨坡村人杨条呼应诸葛亮由陇右入关中守古城,街亭失守后,曹真、张郃诛杨条”、“宋朝瓦亭寨钤辖、代理静边寨寨主刘沪镇守章川堡守护疆土”等故事。
历史风云变幻,杨坡村保留了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积淀了深厚的底蕴。中原农耕文明、北方游牧民族生活方式、陇右传统民间习俗多种文化相互碰撞、相互影响,民间艺人层出不穷,最为突出的是铁、木、石、画四大匠人,这里也因此成为民间艺术创作发展的沃土。如今,杨坡村有四项“非遗”文化,分别为杨氏彩塑、地摊戏、皮影和秦腔,“一村四‘非遗’”传为佳话。
杨氏彩塑起源于清代道光十二年(1832年),创始人杨魁山经多方拜师求教,吸收借鉴各种民间艺术之长,融会贯通,集泥塑、绘画、木刻、章雕、剪纸、烫花于一体,初步形成杨氏彩塑艺术的基本艺术风格,为六盘山地区民间艺术的首要代表,具有很高的民俗和历史文化研究价值。杨坡村地摊戏始于民国中期,至今已传承三代,有近百年历史。皮影戏始于民国初期,起初邀请外村来的皮影戏团队为每年一届的庙会演出,后来,杨坡村民逐渐喜欢上这种表演形式,他们拜师学艺,组团演出。现在,皮影戏在杨坡已经传承三代。杨坡村人爱唱秦腔始于20世纪70年代,改革开放后得到了长足发展,秦腔爱好者向专业演职人员请教学习,联合邻村逐渐形成了有固定场地、有专用设备的村级团队。
近年来,杨坡村的文物遗址保护、历史人物宣传、传统建筑修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传播、红色基因赓续、传统民风民俗继承、桃杏林景观等在助推乡村振兴、发展全域旅游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守”与“创”
杨坡村东面山坡上那片杏树林见证着人们对村庄的守护。
曾几何时,这片山峁上的树林消失殆尽。种树,成为保护村庄的唯一选择。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一场旷日持久的栽树行动开始了,当年的村干部动员村里的妇女们种树,她们组成造林队,年年不间断地栽种了绵延十多里整坡整洼的杏树林,最终成了保护村庄的屏障,也成了远近闻名的杏花村。杨向晖少年时随父亲杨汉佐离开杨坡村,却从未忘记家乡那满山遍野粉红细白的杏花,从未忘记名叫“旋黄旋割”的鸟儿在山上啼叫飞过……
在外多年的杨向晖,牢记父亲的叮嘱:“杨坡是咱们的家乡,不能忘本。”因此,杨向晖也时时关注着杨坡村,成为杨坡村申报“中国传统村落”的参与者。他认为“对于一个在外多年的游子,杨坡村是美好的家园,也是乡愁的栖息地”。他希望家乡随着乡村振兴的步伐,继续做好文化传承,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乡村。
“传承”是杨坡村的发展根基。
在此方面,2008年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杨氏家族彩塑艺术极具代表性。
杨氏彩塑历史悠久,一百多年前,“家家会泥塑,户户有丹青”,男人捏塑、女人上彩,以此为生者百余人。传承下来的杨氏家族彩塑,如今已到第七代了。
翻开《宁夏杨氏彩塑》一书,能看到一部杨氏彩塑艺术的传承史。杨魁山为杨氏彩塑的第一代传人,书中记载“仪泥捏兴,荐其山为头(山为杨魁山),弃乡访师迹,修觅周风祖,苦报艺悟深,三载掌门人。”这些记载真实记录了杨魁山学习泥彩塑艺术的执着精神,后来传给儿子杨廷辅和杨廷弼。第三代传人杨维福和杨全福接过祖辈的衣钵后,因生活所迫,远去新疆,将西域文化的艺术风格融入到本家族彩塑艺术之中,并在六盘山地区发扬光大,还影响到周边地区爱好泥彩塑的工匠。第四代传人杨栖鹤在父亲杨维福的耳濡目染下,掌握了杨氏彩塑家传的理论体系和传统制作技艺,并使其发扬光大。第五代传人杨佳年、杨成年,第六代传人杨贤龙、杨贤雄、杨贤麒和程建平都是在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传承人,成为杨氏彩塑艺术传承的主力。第七代传人赵彩凤、吉宁霞、代欣池、杜小兰、班彦红也已成长起来。
过去,杨氏彩塑传承遵循祖辈传下的规矩“传里不传外,传男不传女,传德不传庸,宁可失传不可轻传”。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民间艺术迫切需要吸收新鲜的血液、需要更大更广阔的市场,于是,第五代传承人杨佳年将自己对于家族彩塑传承的想法告诉了父亲杨栖鹤。经过慎重考虑,二人决定打破规矩,让更多喜爱泥塑的人来传承百年技艺。如今,杨佳年广收门徒,成立宁夏隆德杨氏彩塑文物艺术有限公司,并在村里建造杨氏彩塑艺术馆和扶贫车间,带动村民致富。他说:“传承就是最好的守护。如何在保护传承中发展壮大并造福更多人,是杨氏彩塑今后的发展之路。”
生于斯长于斯,大山厚土,滋养了杨坡人的心胸;以泥为艺,以泥为情,杨氏彩塑美名远扬。
随着国家不断加强文旅融合发展支持力度,越来越多的杨坡人也理解了:自然生态与文化生态同源同根,发展文旅产业,振兴村里的文化产业,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
多年前离开杨坡村,在外谋生的村民,多年后又选择回到家乡。40多岁的村民张小兵、郜德荣今年开春回到杨坡,准备在自家撂荒多年的田地重新种上粮食,问及原因,二人都觉得村里现在变化越来越大,尤其是今年入选了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今后可以以此为依托,发展乡村旅游、开展文化研学等活动,带动村里其他产业同时发展,这也为自己回乡发展增加了信心。
杨氏彩塑第六代传承人杨贤雄也决定回村,一来种植家里撂荒多年的30亩山地,二来开拓彩塑文化的多元发展,挖掘杨坡当地文化、产业、独特自然环境等,打造“农业+文创”的新发展模式。利用杨坡自身的文化符号,吸引更多陶艺家、知名传统手工艺专家、策划者、文化创意项目工作者来这里,聚集和提高当地的人气,将来带动生态农业的转型以及附带而来的乡村旅游。
传统村落,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丹青重彩的杨坡村,以文化立魂,以文助产、以文兴村、以文富农,迎来了新的变化。(记者:柳睿 封聪 张艺菲 芦淑颖 安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