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学习教育中,又一次阅读了王树增的名著《朝鲜战争》,感到心潮澎湃,荡气回肠。
王树增,中国著名的军旅作家。1952年2月生于北京,中共党员,国家一级作家,曾在武警部队政治部创作室任职。主要作品有长篇纪实文学《朝鲜战争》、《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长篇历史随笔《1901年》等。作品曾获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大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鲁迅文学奖、中国出版政府奖等重要奖项。
《朝鲜战争》56万余字,作者用4年时间写成,原名《远东,朝鲜战争》,修订再版时更名《朝鲜战争》。作者在《后记》中说,仅从写作一部书的角度讲,《朝鲜战争》一年就可以写成,因为可参考的资料十分丰富,但在写作中常常搁笔深思,朝鲜战争的历史,是上百万志愿军官兵用生命写就的,生动地记述一场战争的历史很重要,深刻地记述战争中一个民族的精神历史更重要。因为前者是“昨天”的事情,而后者会在今天传承,并将影响到我们的明天。因此,在收集核对史料和采访战争亲历者上的时间就超过了两年。力图让今天的读者在《朝鲜战争》中因为祖国、民族、理想、精神、信念、意志等等因素,与他们的前辈相识相知,重温一个人、一支军队、一个民族无论什么时候都需要的不屈的精神。
让我们从这本书记载的松骨峰阻击战中感受这种精神。
1950年11月25日黄昏,中国人民志愿军发起了第二次战役。这次战役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左翼是否能迅速突破和横向穿插是否按时到位。向左翼方向担负进攻的起初是志愿军第三十八军、第四十二军,由志愿军副司令员韩先楚统一指挥。三十八军军长梁兴初,是中央红军1935年10月在固原青石嘴战斗中缴获东北军100多匹战马,成立红军第一支骑兵侦察连的首任连长。由于三十八军第一次战役中在熙川贻误了战机,梁兴初挨了彭德怀司令员的训斥,心里憋着一股劲,这位性格倔强的战将一定要找机会打场翻身仗,主动请缨由三十八军单独打下德川,然后迅速穿插到敌后,断敌后路。
得到志愿军总部批准后,梁兴初立即组织了先遣队,由军侦察科长张魁印和113师侦察科长周文礼率领,秘密潜入德川南面的武陵里去炸桥。这次行动后来拍成了电影《奇袭》。随后112师、113师分路穿插敌后,114师正面进攻。
11月25日黄昏,113师到达大同江边,首先全部消灭了在江边烤火的敌人,然后急促过江。师长江潮和政委于敬山把棉裤和鞋袜脱下来,最先走入江中,于是士兵们都学着他们的样子纷纷走人冰冷刺骨的江中。凉透骨髓的江水使士兵们的呼吸困难起来。过江的队伍中,有一个叫郝淑芝的女战士,特别能吃苦,对伤员照顾得特别周到,受到战士们的爱戴。她也把棉裤脱了,走在黑暗的江水中,她的身上比其他战士多背了一份干粮,为的是关键时刻不让负伤的战士饿肚子。正过江时,忽然发现南朝鲜士兵向渡口扑来。志愿军战士没有犹豫,立即向敌人冲上去,连炊事班的也举起菜刀和扁担向敌人扑去。等志愿军冲到南朝鲜士兵跟前时,南朝鲜士兵看见了令他们胆战心惊的情景:在这个寒冷的黑夜中,向他们冲上来的是一群没有穿裤子的中国士兵,两腿上都是冰!瞬间而来的巨大恐惧使穿着臃肿的南朝鲜士兵除了被打死的之外,被活捉的就140多人。
112师335团穿插到敌人后方,坚守松骨峰。松骨峰,朝鲜西部的一个小山头,南逃美军的必经之路。335团一营三连最早占领松骨峰,还没来得及修工事,沿公路南撤的美军第二师就蜂拥而至。三连首先开火,把第一辆汽车打着了,火箭筒射手向坦克射击,也把一辆坦克打着了。汽车和坦克堵塞了公路,美军随即组织了攻击。炮弹密集地炸响在志愿军的阵地上,飞机擦着志愿军战士的头顶把炸弹和燃烧弹投下来。阵地上弹片横飞,大火熊熊。三连在正面,随后赶上来的一连和二连在侧面。轰炸之后,美军成批向松骨峰攻击,在阵地前沿,志愿军战士用刺刀拼杀。美军攻击的兵力不断增加,一连和二连伤亡巨大。美军连续冲锋了三次。
美军的第四次冲锋是在阵地上的大火烧得最猛烈的时候开始的。机枪由于枪管烧弯已不能射击了,机枪手李玉民从战士的尸体上拿起步枪向敌人冲击。他的大腿被子弹穿了个洞,他用一颗子弹塞进伤口止血,然后与敌人拼刺刀。另一个战士冲过来,美国兵转头跑了。
中午的时候,坚守松骨峰的三连只剩下不到一半的人。连长戴如义和指导员杨少成烧毁了全部文件和自己的笔记本之后,与还活着的士兵们一起回忆了这个连队在征战历史上获得的各种称号:战斗模范连、三好连队、抢渡长江英雄连……最后,连长和指导员的决定是:哪里最危险,我们就要出现在哪里。
南逃的美军和北上增援的美军始终在夹击松骨峰阵地。直到最后,在三连打到全连官兵所剩无几、弹药几乎用尽的情况下,南北两边的美军始终没能会合。
下午十三时,美军开始了向松骨峰的第五次冲锋。美军知道自己的命运已经到了最后时刻,出动了飞机、坦克,动用了火炮,对这个小山包进行了长达40分钟猛烈轰炸,攻击的美军上千人。三连的战士们蹲在弹坑里,然后突然冲出来向美军射击。
排长牺牲了,班长主动代理,班长牺牲了,战士主动接替。指导员杨少成的子弹打光了,端着刺刀冲向敌人,当数倍于他的美军将他围住的时候,他拉响了身上的最后一颗手榴弹,喊了声:“同志们,坚决守住阵地!”手榴弹爆炸之际,和敌人抱在一起。
这是三连的最后时刻,也是那些目睹了松骨峰战斗的美国士兵记忆深刻的时刻。没有子弹的中国士兵腰间插着手榴弹,端着刺刀无所畏惧地迎面冲过来。刺刀折断了,他们抱住敌人摔打,用拳头、用牙齿,直到拉响了腰间的手榴弹。共产党员张学荣是爬着向敌人战斗的。他已经身负重伤,没有力气端起刺刀,于是爬到美军中间拉响了在牺牲的战友身上捡来的四颗手榴弹。一个叫邢玉堂的战士,被美军的凝固汽油弹击中,浑身燃起大火,他带着呼呼作响的火苗,端起刺刀,扑向美军。美军在一团大火中只看见那把尖头带血的刺刀。美军在这个“火人”面前由于恐惧而浑身僵硬,邢玉堂连续刺倒了几个敌人。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紧紧抱住一个美国兵,咬住敌人的耳朵,两条胳膊像铁钳一样箍住敌人的身体,直到两个人都倒下。
美军的第五次冲锋又失败了。
松骨峰三连阵地上只剩下七个活着的志愿军战士。
这天黄昏,三十八军112师335团团长范天恩下令全团出击,反守为攻。同时,在各个方面围歼美军的志愿军部队开始全面攻击。
松骨峰战斗后,一个叫魏巍的作家来到朝鲜,和112师师长杨大易一起走上了三连的阵地。阵地上,在几百具美军士兵的尸体和一片摔碎的枪支中间,他们看见了牺牲的中国士兵仍然保持着死前战斗的姿态。他们手中的手榴弹上沾着美国兵的脑浆,嘴上叼着美国兵的半个耳朵。邢玉堂的尸体还冒着余烟,他的手指已经插入他身下那个美国兵的皮肉中。魏巍将发生在松骨峰上的战斗写成了一篇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
这天晚上,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亲自起草了一份嘉奖电报,在电报准备发出的时候,他又要回来,在后面写上了一句话:三十八军万岁!
梁兴初在前线接到彭德怀这份电报时,流了泪。
值得一提的是,战斗胜利后,三十八军的战士在公路上清理缴获的美军物资,副军长江拥辉回忆,当时,一名战士在摆弄一台美军收音机时,收音机突然发出了声音,播音员说着中国话:“这里是中国人民广播电台,现在播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脸上烟火斑驳,身上衣衫褴褛的战士们,围住这台收音机站在硝烟缭绕的公路上一动不动。
这本书完成后,王树增说,那些在极其艰苦的战争条件下进行了举世无双的英勇战斗的志愿军战士,即使时光过去了半个世纪,他们依然值得我为他们动人的生命故事而歌而泣。他们曾穿着单衣埋伏在寒冷的盖马高原上,然后徒步追击美军的坦克;他们曾一波倒下第二波跨过尸体继续冲锋,哪怕战斗到仅剩一人;他们曾在大冰河边一个接一个用身体滚过雷区,为进攻的部队开路……每一个都那么年轻,却牺牲得惊天动地,他们值得今天生活在和平与幸福中的所有中国人记住:记住我们这个民族曾有过如此优秀的儿女,记住我们这支军队曾有过如此不屈的精神。我们必须记住,因为他们与我们血脉相连,他们与我们走在同一个民族的历史里。(推荐人 古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