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小花瓣,对齐,再错开,然后放上叶子,缠上线绳,就成了一枝花,特别好看。组装成花朵,心里也开了‘花儿’。”11月19日,西吉县马兰非遗文创基地三楼的一间房子里,手工编织培训师王垂儿手把手地给姐妹们教技术。
10多名编织能手围坐在一起,仔细听王垂儿讲解,她们有说有笑,轻松自在,穿、拉、绕、按、扎……几分钟后,一束艳丽的郁金香就“盛开”在眼前。
“2007年,我开了一家宾馆,一个背着孩子的妇女说她想当服务员,只要能给点生活费就行,那场景实在让人揪心。当时我就有一个想法,让像她这样的女性能有稳定的收入。”基地负责人马兰激动地说。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13年前,马兰成立了非遗文创基地,基地常年组织身障人士、下岗待业女青年、农村贫困妇女等女性群体做手工刺绣、剪纸、布艺、编织等产品,不仅带动了当地传统手工艺的发展,还帮助妇女有了固定收入。
走进编织间,用毛线编织的金灿灿的向日葵、黄蕊的水仙花、含苞的百合“争相绽放”。“这些艳丽的手工花,配上碧绿的‘叶子’‘枝干’,远远望去,就和鲜花一样。虽然没有鲜花的芳香,但是插在玻璃瓶中,摆在桌上,同样令人赏心悦目。”马兰说。
妇女们用简单的针线“勾画”美好生活。这门手艺不但让她们找到了生活情趣,还实现了“足不出户、就地致富”的美好愿望。2007年,王垂儿因意外导致腿部受伤落下残疾,只能依靠拐杖行走,因为自卑,不敢跨出家门半步。自从爱上编织后,精神状态有了转变。“心情好了,朋友多了,性格开朗了,自我价值也得以体现。”王垂儿说。一年半后,王垂儿不仅可以自己接单,还为其他学员录制了编织钩法的视频。
西吉县兴隆镇单南村的关芳琴早就留意到村上的部分妇女擅长编织,但无收入。作为村干部,她看在眼里,急在心上。经过近一个月的协调对接,今年6月中旬,由西吉县妇联主办、宁夏西吉继民手工编织有限公司承办的培训班在单南村举行,50名妇女利用10天时间上了一堂堂别开生面的“醒脑课”。
培训结束后,妇女们信心涨了,自主性高了,一忙完农活就尝试各种编法。可是零零散散的活计只能打发时间,根本的问题是要带动妇女有所收入。9月初,关芳琴想组织妇女们集中学习编织,并将这个主意悄悄告诉姐妹们,没想到大家一呼百应。9月中旬,“集生产订单+销售”于一体的“绿草工作室”成立了,20多平方米的空间布置得恰到好处,淡蓝色的墙面、浅粉色的桌布在明亮灯光的照射下,温馨且温暖。她腾出自家房子,自己供暖、自掏腰包请人装饰,为姐妹们打造编织坊。“专门腾出一间房子,装修花了1万多元,花摆上、暖气烧上,坐下也舒服。喜欢才舍得投资。”关芳琴高兴地道出了缘由。
有了工作室,就吃了定心丸。妇女们一有空闲就抢着学手艺、赶进度。刚开始钩一些单只花束、工艺品等小物件,由关芳琴通过微信、快手等网络平台直播销售,反响挺好。后来,尝试着做成各种花束,就更走俏了。如今,工作室按照客户需求订单生产,根据造型、耗时不同,单支售价10元到30元不等,花束180元到200元不等,近20名“绣女”忙得舒心又快乐。
关芳琴在自己的短视频账号发布了一件作品,因细腻的针法获得1000多个点赞和几百个评论。清新的郁金香、艳丽的玫瑰顺利卖出,给了关芳琴很大信心。“绿草工作室”在村里有了名气,冬闲的姐妹们情不自禁就踏进了这个“家门”,给自己挣零花钱,补贴家用。43岁的马俊花很满意这种没有门槛、不受年龄限制,既能打发时间又能挣钱的就业方式,她笑着说:“关芳琴为大家提供了平台,房子收拾得亮堂干净,花钩了,钱挣了,还和姐妹们谈心了,一举三得。”
冬闲时期,兴隆社区妇联主席马晓梅的“梅娅花坊”及兴隆镇单北村、王河村,沙沟乡东河村等十几家编织坊里也是一派热闹场面,手工编织在西吉县火了起来。
据了解,今年西吉县将手工编织作为撬动妇女创收增收的有力杠杆,采取“企业+基地+培训+订单”的模式,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非遗传承人引领带动作用,在全县各乡镇举办手工编织、刺绣培训班35期,培训妇女1710人。结业后,妇女无论是参与公司订单生产,还是居家自由编织,均实现了创收,擦亮了“西吉绣女”品牌。
一双巧手,编出致富梦,绘出幸福图。这种零投入、零风险、零压力且“统一培训、统一放活、统一验收、统一出售”的手工编织模式,解决了农村居家妇女“猫冬”问题,让冬闲变冬忙,在积极引导广大妇女形成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的同时,也提高了妇女劳动技能,拓宽了妇女增收路子。(记者:毛小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