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站在月亮山上,总让人思绪万千。
曾几何时,月亮山也是草木葳蕤、野兽出没之地,由于当时人们生态保护意识不强、管护不到位,过度放牧、乱砍滥伐、开荒毁林,大片植被渐成荒漠,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山是秃的,天是黄的,水是浑的,每年春季刮大风,人们都变得灰头土脸。种草种树,谈何容易?当地人自嘲:“春天种,秋天拔,冬天熬了罐罐茶。”
1972年,联合国粮食计划署官员来西吉考察林草建设项目时评价这里是“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曾经绿意盎然的山体失去了生机,这是大山经历生命阵痛后留下的累累伤痕。
历史留给了人们许多沉重的思考,也留给了人们正本清源的机会。竭泽而渔,只会给人类带来痛苦和灾难,最后受伤害的还是人类自己。大自然的一切,都是具有生命力的伟大艺术品,而人类更有理由保护和爱惜它们。很多人以为种树容易,不就是挖个坑,种棵苗吗?其实,种活一棵树并不简单。坑要挖深,苗要扶直,土要踩实,水要浇透,根深才能叶茂,土实才能枝壮。外来移栽的苗木水土不服,且抗性太弱,要想在当地种植成功,必须自己育苗,育出那些适应当地土质和环境生长的苗木,还需要技术人员一次次的攻关。从育苗到挖坑、松土、施肥、扶直、踩实、浇水等一系列工序,要付出多么大的艰辛!
树不仅是生态的概念,也是文化历史的标识。这使我想起左宗棠,他督办新疆军务在经过许多地方时,广植树木。因时常有盗伐树木事件发生,他发出严令:毁坏林木者,斩!可见左公爱树心切,其生态保护意识之强烈。据记载,在左公倡导督促下,仅从陕甘交界的陕西长武境起到甘肃会宁的300公里,种活的树就达26万多株。自古河西种树最为难事,可是泾州以西,竟然形成道柳连绵数千里,绿如帷幄的塞外奇观。后来有个文人杨昌浚曾在一棵柳树上刻下一首诗:“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去年应朋友之约,我有幸在隆德县城见到了一种被人们称为“左公柳”的树。这些树的树龄已过百年,其树高在9米至15米之间,胸径在1.2米至1.6米之间。据《隆德县志》记载,左宗棠入甘西上,在隆德境内沿途植树长达45公里,分布在312国道两侧。虽历尽沧桑,但棵棵根深叶茂,浓荫遮地。
站在月亮山上,随处可见葳蕤绿意。西吉县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着力实行生态立县战略,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退耕还林还草、封山禁牧,实施月亮山水源涵养生态修复工程。经过多年艰苦拼搏奋战,一个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空气更清新、人民更幸福的美丽西吉,已经呈现在世人面前。
2
站在月亮山上,除了享受自然之美,还可感受到人造景观的别样之美。山风在耳边呼啸掠过,树木在风中摇曳,一排排风力发电机组矗立在月亮山诸峰之中,乳白色的风机就像根根擎天长柱,巨大的机械叶轮,在风力的作用下徐徐旋转着,将风的动能转化为电能,再通过电网把源源不断的电力输送到千家万户。
风,自古以来,便是文人墨客笔下的精灵。它有过“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的柔和与闲适,有过“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暖意与生机,有过“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的想象与超然,也有过“落日横汀草,飞沙欲遍山”的狂放与不羁。
人类对于风的利用自古有之。在古老灿烂的中华文明史上,人们早在几千年前的商朝就开始利用帆船运送货物。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经利用风力来磨面、舂米、提水、灌溉等。随着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开启了“电气化时代”,风车也逐渐开始被大规模地运用到发电中。至今,人类对风能的利用仍在持续,风能已经成为世界上常见的可再生能源之一。
风还在,但风变了。在建设者的“魔法”之下,风,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和色彩。在全球气候逐渐变暖的背景下,风力发电相比传统的火力发电,减少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是一种无污染、环保的可再生能源。当蓝天、白云、风电共同出现在阳光下,便将这种和谐与温暖发挥得淋漓尽致,这种天然风景与人造景观的相互交融,让人心中多了份宁静与闲适。
每当站在月亮山风机“巨人”前,总会陷入沉思:风力发电充满希望和活力。在这之中,我们看到了科技的力量,看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看到了绿色发展的美好未来,看到了一代代“发电人”筚路蓝缕,在崇山峻岭间,无畏烈日骄阳,与高山为伍、与荒凉为伴,千里追风,只为守护万家灯火!
3
早在20世纪60年代,全国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大寨一度成为中国政治版图上的重要地标。大寨,地处太行山腹地的一个小山村,依虎头山而建。那里自然条件恶劣,地无三尺平,年年灾情多。大寨人战天斗地,艰苦奋斗,治山治水,在七沟八梁一面坡上建成了层层梯田,从此,改变了大寨人靠天吃饭的状况。
在大寨精神的感召下,西吉人也用双手在大自然中“打磨”和精心“雕刻”耕作的梯田,它层层盘桓,或大或小,或高或低,从山脚到山顶,从这山连到那山,这些梯田的修筑,不仅实现了蓄水防旱功能,还发挥了调节气候的作用。
如今行走在西吉的山岭,犹如置身于一幅波澜壮阔的绿色画卷中。纵目远眺,浩瀚如海的山峦显得雄浑、壮阔、辽远。一览层层叠叠的壮美梯田延伸至视线的尽头,从山脚盘绕山顶,蜿蜒如春螺、披岚如云塔。这些黄绿驳杂的山塬景色随季节的变化而各有不同:春天像一汪汪清澈透明的碧玉,夏天似一波波澎湃起伏的绿浪,秋天如一幅幅金色的水彩画。这种美,不仅美于景观,更在于生态智慧的内涵;这种美,不仅美在收获,更在于与大自然的和谐共生。
去年7月,西吉县举办了“拍最美梯田·看山乡巨变·促乡村振兴”全国摄影大赛。全国各地25支摄影团队、1273名摄影艺术家慕名走进西吉,走进山清水秀的最美乡村,走进绚丽多彩的最美梯田,用摄影家的深情和艺术才华、用手中的镜头记录下西吉梯田的独特魅力和风采。在这些美景的背后,无不凝结着西吉人民用自己的生态智慧和实干精神,为我们绘就了一幅新的千里江山图。
站在这片热土上,放眼望去,畦畦绿色的玉米,一望无垠;块块金色的麦田,透出丰收的喜悦;零星的几块油菜花田点缀其中,那绚丽的黄与撩人的绿,谁都会把自己融入这天地之情,从而进一步深刻领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朴素而深邃的理念。
西吉梯田作为经典的农耕文化和典范,是一种真正的大地“指纹”艺术,浸透着人文之美和自然之美。(作者:赵炳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