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夜晚繁星闪烁。8月2日凌晨,在西吉县兴隆镇下堡村千亩西芹种植基地,片片农田里星光点点,工人们头戴射灯深夜铲收西芹。
一手拿铲刀,一手扶芹菜,再加上一个“贴身”小板凳,工人们带着家当忙碌着。铲除、打捆,不一会的功夫,成捆成捆的西芹便“躺平”在大田里。微风吹过,芹菜的“鲜”香扑鼻而来。
西吉西芹作为全国地理标志农产品,每年4月下旬种植,7月初开始收割,一直持续到10月中旬。眼下正是收割旺季,除了白天适量铲收外,大部分西芹都选择夜间铲收。
当天20时许,当地农户和雇佣的采摘工开始工作。晚上夜深露重,蚊虫较多,他们在工作时都会头戴射灯,身穿棉衣,一直铲收至装满货车为止。铲收西芹的大多是40多岁的中年妇女。村民王海莲已经在地里连续铲收了半个多月,每天晚上,她总是提前来到地里做好准备工作。“最晚的时候一直铲收到3时许,一个月能收入5000元。”王海莲动作娴熟,手脚麻利,说话间就铲收了一捆西芹。在铲收的人群中,来自陕西的铲收工人柯香玲已经在这里采摘了三年。“每年西芹上市的时候,我们都会来这里务工,虽然苦点累点,但收入好。”柯香玲笑着说道。
“每年7月到10月是基地用工旺季,最多的时候一天用工量在200多人。基地种植西芹三年了,每年开出的人工工资在200万元以上。”西吉县农之家蔬菜联合社副理事长王小义说。
兴隆镇位于葫芦河畔,这里地势平坦,灌溉方便,具有发展蔬菜产业的天然优势。种植的西芹味道鲜美、色泽鲜亮,赢得众多消费者的青睐。在下堡村西芹种植基地里,经常会看到菜商跑前跑后忙碌着,争取将新鲜的西芹及时运送到市场。王小义说:“每年芹菜成熟前,都有客商主动对接,而且80%的客商都是老客户,不管白天黑夜,只要货车装满就走,芹菜销往全国各地。”
近年来,西吉县委、县政府将冷凉蔬菜产业作为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来抓,引导经营主体整村流转农户土地,建设规模化、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蔬菜产业已成为当地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今年,西吉县种植冷凉蔬菜15万亩,其中西芹4.3万亩。“今年,西芹预计亩均产量7吨左右,按照目前每公斤1.6元的市场收购价,亩产纯收益可达6000元。”王小义说。
当天2时30分,装满西芹的货车驶离了种植基地,射灯随着工人的身影在田间移动,犹如夜空中发光的萤火虫,成为西芹地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记者:闫蓓 宋昇 吴婷婷 张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