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万物葱茏,生机勃发。
走进原州区彭堡镇姚磨村,万亩冷凉蔬菜阡陌纵横,绵延成海,裹着头巾的铲菜工穿梭其中,转运蔬菜的机车在田间地头往返。更远的地块,从南方来的老板正在收购早熟菜心,一辆辆冷链车满载这里的冷凉蔬菜奔赴粤港澳大湾区。
丰收的季节,村民忙碌而有序,幸福的笑容溢于言表。可谁又曾想到,20年前,在这片旱塬上劳作的群众只能靠天吃饭。
姚磨村气候冷凉、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再加上居于高原腹地、远离工业污染、土壤干净,拥有种植冷凉蔬菜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但因交通不便、基础设施不完善,再加上缺资金、缺技术,种菜一直没有形成规模和市场。“2007年之前,姚磨村种植的蔬菜只有老西芹、老白菜等两三个品种,全村蔬菜种植面积100多亩,在当地群众眼中是可有可无的‘副业’。”姚磨村村委会主任程广锦介绍。
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推进,村里道路四通八达,架设线路接火送电,改造升级灌溉设施……蔬菜基地从点种、育苗、管理、采收到预冷、包装、运输,全部统一标准机械化操作,采摘次数从一年一茬变成一年三茬,姚磨村按下了冷凉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快捷键”,旱塬变成了“绿洲”。
“比起5年前,种植规模、收入都翻了近一倍。现在根据客商需求和市场行情种植蔬菜,大棚蔬菜很快就销完了。”村民郭少玲将刚收割的娃娃菜打捆准备出售,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
2008年之前,郭少玲在广东的一家电子厂打工。那时,她没想到姚磨村能种出几万亩冷凉蔬菜,更没想到自己能靠种菜脱贫致富。当年,姚磨村开始建设蔬菜基地,郭少玲从广东回到老家开始创业,从尝试种菜到掌握技术,郭少玲不断扩大规模,现已种植蔬菜30多亩。
2016年7月18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姚磨村视察时指出,防范市场风险,既需要经营个体敏锐把握,也需要政府加强服务,尤其要做好信息服务工作。当时也在现场的郭少玲牢记总书记的嘱托。经过几年的打拼,郭少玲及时把握市场规律,开始反季节种植蔬菜、错茬上市。为了降低种菜成本,她在周边市县学习育苗技术,从大田露地种植到经营日光大棚再到育苗,郭少玲样样精通,已成长为独当一面的种菜能手。
在郭少玲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村民参与进来,姚磨村冷凉蔬菜的种植规模也逐年扩大。“我们村的蔬菜种植面积从以前的几百亩发展到现在的8000亩,人均纯收入从原来的8000元增长到1.83万元,仅蔬菜产值就达4000多万元。”程广锦说。
兴一项产业,富一方百姓。近年来,我市在各冷凉蔬菜基地都配套建设了智能化育苗车间,不断培育和引进受市场青睐的蔬菜品种,实现了菜品与市场需求无缝对接。引进东南沿海地区企业到六盘山地区进行规模化、标准化种菜,除了让菜农学习掌握先进种植技术,冷凉蔬菜与终端用户还实现了零环节售卖。截至目前,全市共种植冷凉蔬菜56.5万亩,年产量198万吨,总产值35亿元,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有机蔬菜供应基地。在先后形成的原州区中河万亩蔬菜生产基地、彭堡万亩冷凉蔬菜生产基地、西吉县将台万亩芹菜标准化生产基地、隆德县千亩标准化蔬菜生产基地、彭阳县万亩标准化辣椒种植示范基地的带动下,固原冷凉蔬菜产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作用日益显现,其所产出的绿色无公害系列产品也受到区内外客商的追捧。
起步于2000年,2007年开始规模化发展,从单纯带领农户靠种植经济作物解决温饱问题,到发展壮大优势产业,产品闻名遐迩,远销香港、广东、重庆等地,出口越南、韩国、马来西亚等国家,固原发展冷凉蔬菜产业走过了20多年不平凡的探索之路,逐渐形成从生产、冷链、配送到订单销售的完整产业链,走上了一条产业化发展的兴盛之路。
为旱塬变“绿洲”点赞!
为固原冷凉蔬菜产业点赞!(记者:闫蓓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