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固原 绿色发展
厚植绿色发展底色 构筑稳固生态屏障
绿色是固原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在固原生态建设的美丽画卷上,彭阳县描绘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形成了“彭阳理念”,打造了“彭阳样板”,走出了“彭阳路子”,干出了“彭阳速度”,全市森林覆盖率为30.8%,彭阳县为34.31%,高出了3.51个百分点。
看到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抓好生态环境,高品质推动绿色发展”,已在林业战线上工作了25年的翟红霞代表欢欣鼓舞。她说:“当前是固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窗口期’,新时代的发展步伐,已经不允许我们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坐享其成,更不允许我们‘透支’绿色发展成果,要时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握紧高质量发展这把‘金钥匙’,找准发展定位,蹚出生态美与百姓富共赢的新路子,真正把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铮铮誓言书写在六盘大地上。”
翟红霞建议,要在进一步提升生态建设质量和绿化品质上下功夫,厚植绿色发展底色。要聚焦河长制,落实“田长制”,健全“林长制”,推行“生态+”流域治理新样板,在保护绿水青山的同时,打造更多的金山银山,着力构建“五美融合”发展新格局。要进一步深化山林权改革,坚持把“植绿增绿”作为林权改革的重中之重,探索以林养林、以地换林、以能换林新机制,全面推开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稳步推进“碳汇交易”项目建设,蹚出一条农民增收、林业增收、国土增绿的林权改革新路子,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构筑更加稳固的生态屏障。(固原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闫 蓓 文/图)
利用天然优势发展中药材产业
“宁夏六盘山享有‘高原绿岛,天然药库’的美名,中药材资源丰富,可开发性高。”委员杨正辉参说,“固原位于六盘山黄金地段,应当利用好天然优势,加快中药材产业发展。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政策支持是关键。”
杨正辉建议,加强政策倾斜,设立扶持基金,采取“企业主体+政府扶持+规模发展”模式,确保企业享受政府有关经济扶持政策,促进中药材生产基地保质保量发展。大力拓展融资渠道,建立“以企业、专业大户为主体,政府扶持为引导,社会资本广泛参与”的投资机制,积极协调金融保险机构对中药材产业的信贷投放,通过抵押、贴息贷款、中药材保险等多种形式,支持中药材产业发展。同时,对招商引进的中医药企业加大扶持力度,在项目资金、助保贷款项目等方面给予支持,鼓励企业开拓创新,做大做强。拓宽产业盈利渠道,打破以往仅靠出售药材和饮片发展、致使产业增收狭窄的僵局,加强与中医、康养、美容、旅游、餐饮等行业的协作,推出中药材保健、美容等系列产品,提高中药材产业的经济效益。(固原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郑 琪 文/图)
助推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壮大县域经济
“乡村振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牛鼻子,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县域强则全市强,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要坚持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型城镇化双轮驱动。”宋新宇代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说,报告在2022年工作安排中对全市重点产业作出了详细、明确的安排,西吉县作为我市产业大县,要抓住政策机遇,结合肉牛养殖、高效农业、文化旅游等产业发展实际,积极谋划,狠抓落实,在乡村振兴中作出贡献。
宋新宇建议,要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把肉牛变成牛肉,把牛粪变废为宝。加大对品种牛的保护力度,不断提升肉牛喂养技术,持续提升肉牛养殖效益。大力发展灌溉农业,改善种植条件,扩大种植规模,发展绿色精品农业。充分挖掘红色文化历史,立足自然禀赋,发展精品民宿。抢抓发展新能源产业的重大利好政策,积极争取谋划发展新能源产业项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注重产城融合,积极争取城镇改造资金支持。(固原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樊永凤 文/图)
用好“新农具”干好“新农活”
“我市行政村光纤通达率、4G网络覆盖率达到100%,农村网络条件明显改善,涌现出一批乡创客、新农人,他们把手机当作了‘新农具’,把直播干成了‘新农活’。”赵力军委员说,希望政府加快数字乡村建设,优化农村信息基础设施,精准施策、精准发力,让“新农具”更好用,“新农活”更红火,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赵力军建议,聚焦肉牛、绿色食品、纺织服装等重点产业,抢抓政策机遇,深化改革创新,吸引社会投资,推动数字技术与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深度融合,因地制宜发展农村数字经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建设智慧乡村,推进乡村治理智能化,围绕健康医疗、教育等重点民生领域,推动优质资源和服务向农村延伸,缩小城乡差距,更好满足群众需求。创新人才使用机制,选派金融、信息化等方面专业人员到数字乡村建设试点任职,探索适合固原实际、具有固原特色的数字乡村运营模式。发掘农民潜力,增强内生动力,引导农民主动“触网”,更好“用网”,提升农民技能水平。(固原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马 飞 文/图)
产业强市
多措推进苗木产业 持续健康发展
针对苗木产业发展现状,兰全江代表建议,一是调优苗木结构,提升产业发展竞争力。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立足当地,面向北方,进一步调优苗木品种规格结构,加大现有苗木营销力度,继续推行“三个一批”产业发展模式,不断发展壮大特色经济产业。按照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发展思路,推进山桐子、黑果花楸生态经济林和六盘山特色苗木种植,培育壮大林下经济、森林旅游等特色绿色产业,探索发展休闲农业新业态,建设林草产业产品加工生产线,形成线上线下多渠道经营的产业链,逐步实现“品种多样、规格齐全、特色突出、质量优良”的苗木生产体系。二是出台扶持政策,提升产业发展带动力。在全市营造林、小流域治理工程中,生态修复等生态建设中出台相关扶持政策,优先选购六盘山苗木,推动产业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丰富和延长后续产业链,提升林业产出率,带动群众增收,巩固脱贫成果,促进乡村振兴。三是加大生态补偿,提升产业发展引领力。以山林权改革、全面推行林长制工作为契机,争取将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项目纳入《全国重要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总体规划》中。提高造林补助标准,扩大修复范围。探索开展“能耗换林”新模式,把生态禀赋转化为经济优势,守好改善生态环境生命线,筑牢西部生态安全屏障,让天高云淡永驻六盘大地。(固原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余亚丽 文/图)
“小杂粮”种出“大产业”
海军霞代表是来自原州区官厅镇官厅村的一名致富带头人,通过几年的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她建议,通过规模化发展小秋杂粮产业,助力农民致富增收。
近年来,人们的饮食结构逐渐发生变化,对小秋杂粮的需求逐年增加,种植小秋杂粮的市场前景十分广阔。加之固原山区旱耕地面积大,光热资源较充足,土壤肥力适中,与小秋杂粮耐寒耐旱、适应性强等特点相吻合,非常适宜种植和生产小秋杂粮。但目前,我市小秋杂粮种植多为农户自发种植,存在种植规模小、新品种少、龙头企业少、加工转化比重小、生产经营粗放、科技含量不高、机械化程度低等问题。
海军霞代表建议,将小秋杂粮发展纳入地方产业发展和品牌创建规划中,按照“优化品种、提高单产、打造品牌、开拓市场”的总体思路,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科学制定我市小秋杂粮产业发展规划。扩大种植规模,引进推广优良品种,发挥科技示范引领作用,创新种植技术,实现小秋杂粮优质高产。积极对接产业扶贫政策,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等经营模式,鼓励种植户参与市场化竞争,并建立精细化、品牌化加工与生产产业链,为当地特色产业发展、农户致富增收提供新的发展路径和动力。(固原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胡 欣/文 安 磊/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