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国家统计局宁夏调查总队主要畜禽监测调查反馈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西吉县肉牛饲养量30多万头,肉牛养殖户4.5万户,累计建成标准化暖棚圈舍3.43万栋,单家集活畜交易市场年交易肉牛超过18万头……这组“牛”数据的背后,是西吉县坚持走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和“家家种草、户户养畜,小群体、大规模”并举的肉牛产业发展新思路。
“哞……哞……”6月5日一大早,西吉县兴隆镇单南村村民杨虎山听见阵阵牛叫声,连忙准备添加饲料。圈棚里50多头牛个个膘肥体壮,在几十头黄白相间的西门塔尔牛中,15头不同颜色的奶牛格外显眼。“家里一直有养奶牛的传统。2020年,我听说西门塔尔牛好育肥、出栏快,就开始养了。”杨虎山笑着说,“现在每天可以产50多公斤牛奶,西门塔尔牛出栏也是一笔收入,养牛实现了‘双收入’。”
去年,杨虎山新建了牛棚,50多头牛搬进了宽敞明亮、干净卫生的“新家”,喂养也更加方便、快捷了。“现在都是机械化养殖,我买了饲料搅拌机,不到10分钟就能把草料拌好。清理粪便也不用铁锹了,开着铲车,速度快,清理得也干净。”
除了改善硬件设施和加大机械化养殖,杨虎山还借助政府产业扶持惠民政策,让养殖业更上新台阶。“这几年政策特别好,每年1方腌草补50元,牛犊也有补贴,我去年就补了几千元,现在一头牛的纯利润大约是2000元,日子越过越好了。”杨虎山满脸笑意。
单南村家家有养牛传统,人人有养殖技术。目前,单南村牛存栏5500头。2021年,共兑付“见犊补母”等各类产业扶持资金240万余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5万元。
走进兴隆镇王沟村宁夏好兴家庭农场,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宽敞整齐的标准化圈舍,雨污分离运动场、有机肥加工厂……这里以西门塔尔良种繁殖母牛的饲养和繁育为主,同时建设一个肉牛养殖综合化服务站,对周边养殖户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我们农场养了270多头牛,除此之外,还给养殖户传授饲养技术,提供配方饲料、疫病防治等服务,让他们学会科学养殖。”宁夏好兴家庭农场负责人单小龙说。在农场东侧新建的年加工3万吨牛粪有机肥车间即将启用,届时既可解决当地的牛粪污染问题,又提供了就业岗位,可以给企业和当地农户增加收入,真正实现了现代化循环养殖发展。
肉牛养殖走上机械化、规模化、现代化,相应的配套服务也要跟得上。近日,闻名周边的“旱码头”——单家集活畜交易市场正在扩建中。
单家集活畜交易市场建成于1992年,当时占地面积只有3亩多,牛羊交易仅限于本地,每个集日成交百余头牛。后来,随着养牛产业的不断发展,对市场的需求变大。2002年,市场搬迁至现在的单南村,占地面积75亩,成了周边乃至西北最大的村级活畜交易市场。“去年每个集日的交易量是1000头,根据最近的统计,现在交易量超过2000头。”单南村党支部书记单云说,“之前只用了50多亩地,其余的10多亩地外租了。近几年,活畜交易量不断增大,今年已经收回了租地,准备扩建市场。”规划改扩建单家集活畜交易市场,将配套建设集数字化、信息化于一体的交易大厅以及集动物检疫、地方授信银行、管理办公于一体的管理大厅等,为肉牛交易提供更便捷、更高效的服务。
蓬勃发展的兴隆镇肉牛产业是西吉县肉牛产业的一个缩影。如今,西吉县聚焦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核心,以加快肉牛产业转型升级为重点,坚持“优质+高端”双轮驱动,构建现代肉牛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以产业振兴推动乡村振兴,将西吉的新画卷描绘得更加绚丽多彩。(记者:薛正荣 李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