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州区官厅镇后川村距离镇政府38公里,地理位置偏远。“冬天,黄土塬上落了雪白茫茫一片,到了夏天也没有朝气。”后川村党支部书记海克发说。
5年前,30岁的海克发还是一名驾校教练,上班时间规律、月收入可观,日子过得红红火火。一次回老家时,他看到家家户户牛棚、羊圈里牛羊少,内心触动很大。“我想回去改变家乡!”这句话总是萦绕在心间,能为家乡做点什么呢?海克发一直在思考。
经过深思熟虑后,海克发辞去了城里的工作,回到后川村,通过竞选当上了村党支部书记。2019年底,上任伊始,海克发带领班子成员、党员,挨家挨户摸排村民情况。边走边看,边走边记录,大到村子实际情况,小到谁家是什么问题、有什么困难,海克发的心中有了“一本账”。
后川村距离城区较远,村民进城务工不方便,如何带动村民在家门口增收致富,成了海克发最想解决的问题。
后川村常住户63户,全村劳动力不足400人。村里的妇女大多数有做手工活的特长。2020年初,海克发动班子成员围绕“妇女手工活”找出路、想点子。有人提议说手工编织帽成本低廉、销路广,可以尝试一下。海克发和村“两委”班子决定把后川村闲置小学用起来,当成手工加工车间,村集体经济购进30台加工设备投入生产,培训本村妇女就业40余人,每天收入200余元,合作个体商户15家、代理商2家。投入生产后,产品销路畅通,前景良好,带动15户农户年收入3.1万元。村里的妇女足不出户,收入有了保障。
“再富的地方都有不足,再穷的地方也有优势。”这句话是海克发在参加干部培训班时听到的,他茅塞顿开。之前搞发展,总觉得后川村劳动力不足,发展有困难,现在他有了信心。
2021年,海克发和村“两委”班子决定利用“十二五”移民搬迁闲置土地,种植糜子1500亩,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当年村集体经济纯收入15万元,同时带动22户农户种植糜子,农户户均增收9000元以上。2022年,海克发鼓励村里有养殖经验的家庭成立家庭农场,按照以草定畜的发展思路,坚持“家家种植”一体化发展模式,形成“小群体、大规模”发展体系,带动本村脱贫户15户户均收入3万元以上。
“从最开始的几头牛到现在的牛棚、饲料棚,从来没想过养牛就能把钱挣了。”后川村村民海宽说,“之前我们村里家家户户都把门关起来,各过各的日子。有出路的人都去外面打工,剩下没走的也想不到有什么好办法能挣上钱。自从海支书上任后,村里人的心聚在了一起,大家都有了奔头。”村民海宽用质朴的话语表达着他的喜悦。
后川村产业发展蒸蒸日上,海克发觉得还不够。村中妇女在家门口就可以就业,有养殖经验的家庭成立了家庭农场,可村中还有几户腿脚不便的村民,海克发觉得不能让他们等着救助,要让他们动起来。
2023年,海克发利用村庄环境整治种植花卉20亩,村民种植荞麦120亩、胡麻400亩,丰富中蜂养殖蜜源。后川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充分利用自然花卉条件,提升自身“造血”功能。购买200箱中蜂,发放给几户腿脚不便的村民,让他们也有了自己的产业。海克发展预计每箱蜂纯收入有500元,总收入10万元以上。
5年来,海克发是后川村的“领头雁”,用事实证明了“我想回去改变家乡!”这句话不是一句空话,实干让家乡有了巨变。把握时机、不甘落后,干部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后川村建设添砖加瓦。如今的后川村,一片欣欣向荣。(记者:王 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