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喜欢秦腔,从小就很喜欢。她的老家在彭阳县的一个小山村里,小的时候家庭条件艰苦,一家七口她是老幺,外公去世得早,兄妹六人靠外婆一个人拉扯。外婆在公社做饭,隔三岔五会往家里带些吃的,五个哥哥都很疼母亲,每次都会多分一些给她,而更多时候都饿着肚子。过年时,这种情况有所好转,外婆让兄妹六人坐好,从身上摸出一把钥匙,打开柜锁,拿出半袋花生瓜子放在桌上,即便用红色的塑料袋装着,他们还是一眼看到了袋子中零星的几颗糖,这可是稀罕玩意,平时根本见不到。外婆打了一下三舅伸过来的手,一人分一把瓜子两颗糖。
拿到糖的舅舅们不急着吃,都将目光投向母亲,大舅拿出一颗糖在母亲眼前晃了晃,笑道:“小妹,给咱唱一段秦腔,这糖就是你的了。”
母亲自然乐意,她抢过大舅手里的糖,先塞进嘴里,要开口时才发觉嘴里的糖占地方,干脆又吐了出来,用糖纸仔细包好,这才唱起了不知从哪里听来的唱段。虽然有些走调,但那种发自灵魂的热爱让她乐此不疲。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精神生活同样匮乏,听母亲说起过,他们小时候除了打沙包、抓五子,和村里同龄孩子满村疯跑外,村里唱大戏便成了他们为数不多的大型娱乐活动。
当哪个村里要唱戏的时候,都不需要刻意宣传,消息便能以极快的速度传遍附近几个村。母亲总是第一个到,抢到最前排的位置,放下小凳子,安静地坐在台下,认真观察着台上演员的表情、口型、动作,听着他们的唱腔、板调,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回来后,她还会向外婆学唱一段,外婆也会附和地接上几句,场面很是和谐。
戏场在离家很远的村子时,母亲只能央求外婆,外婆被缠得没办法,掏出五毛钱交到母亲手里,母亲拿了钱,一溜烟就冲了出去。五毛钱这个数,可是母亲算好的,来回路费四毛钱,戏票一毛钱,不会多花一毛钱。
从小的热爱为母亲日后的秦腔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尽管所有东西都是自学,但与生俱来的天赋总能让她快人一步,那一板一眼的动作,不像一位初学者,已然有了几分大家风范,很快在村里有了一些名气。
第一次上台演出的机会来得很突然,那是一场几个村的联合演出,阵仗很大,村支书对这场演出很重视,就在大家紧锣密鼓筹备演出时,有一位演员突然病倒,虽然不是主演,戏份却不少。没办法,只能找替补,可是村里会唱戏的人就没有几个,能站在台上的都上了。就在村支书焦头烂额时,有人突然提议让母亲上。母亲听到消息时整个人都激动得开始发抖,对一个没上过台的新人,这个挑战不小。村支书看出了母亲眼中的跃跃欲试,最终决定让母亲上台。第一次正式上台演出难免紧张,但台词已在她脑海里过了无数遍,早已烂熟于心,压下心中的波澜,母亲放开嗓子,心无旁骛地唱了起来。
这场演出很成功,母亲也得到了观众的肯定,很快她的名气就传出了村子,日后每每提起此事,她的脸上总是洋溢着笑容。
后来我们举家搬迁来到城里,环境的开阔让母亲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感受到了自己和正式演员的差距。不过她并没有气馁,在加入一个剧团后,更加努力地练习,从唱腔到动作,从听音到练词,有了专业老师的指导,母亲进步飞快,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母亲时常跟随剧团演出,现在俨然成了一位合格的秦腔演员。(作者:张 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