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个民族有56朵花,56个兄弟姐妹是一家。小朋友们,这首歌我们从小耳熟能详,中华民族团结一家亲,产生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现在继续穿越时光之门,来到展览的金石鸿篇,看看在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匈奴、羌、鲜卑、羯等北方游牧民族如何内迁,形成民族和文化大融合的局面……”抑扬顿挫的语气、娓娓道来的故事,6月1日,固原博物馆讲解员马荣带着一群小学生度过了难忘的儿童节。
2017年,马荣从一名幼教跨行成为固原博物馆一名讲解员。对她而言,身份的转变是个不小的挑战。
要入行,最重要的是学习相关的历史、文化、艺术等领域知识。从史前时期到宋元明清时期;从波斯银币、东罗马金币等外来品到北魏漆棺画、北周鎏金银壶、凸钉玻璃碗等国之瑰宝;从农耕文化到丝路文化,内容庞杂、包罗万象。“起初学习是被动接受,渐渐地我会主动钻研,这个过程是文化自信带来的力量。”马荣说,文物的历史价值,让她了解特定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文物的艺术价值,又让她感受着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
当然,幼教的工作经验也让马荣在语言表达方面得心应手。“从讲台到展厅,相同的是针对不同职业、年龄、性别、文化水平的各种观众,要因材施教,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不同的是讲解员的讲解词要诉说历史故事,得具备吸引力和感染力。”因此,从最基本的背讲解词,她便不断寻找适合自己的方法。平日里,同事更多选择在空旷的院里或是安静的办公室,但是进了展厅常常大脑断片,张嘴磕磕巴巴。“不流利的原因是没有把文物和讲解词联系起来。”马荣则选择在展厅内背。“站在文物前,那些瓶瓶罐罐是古老时光的映射,会给你提示,与解说词建立起联系。”
谈起解说员工作带给她的意义,马荣回忆前几年,有位外地游客来固原博物馆参观,从早晨9:30开馆,跟了两场解说,一直到下午5:00闭馆离开。在一天的参观体验后,他的感慨让马荣记忆犹新,“参观博物馆会让每个人为中华文化的伟大而骄傲,为中国历史的厚重而自豪。”来自天南海北的观众,置身于“活化”的历史中,由文化认同发出发自内心的感叹,让马荣感受到作为“博物馆的文化使者”“古老文化的传承者”的责任。
从事行业8年来,马荣见证着我市旅游业的蓬勃发展。随着游客群体更加多元,如何精准地将固原博物馆中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民族文化传递到不同游客群体心中,让游客更加全面了解这座城市的魅力,成为了马荣的必修课。因此她从未间断过学习,闲暇时间刷纪录片、查阅资料,对所涉及的历史事件、人物进行深入挖掘,并参加各类讲解比赛、看主持类语言节目,不断“刷新”自己的技能,让每件文物通过自己的讲述“活”起来。
“叙利亚拥有3500多处古迹,因其地处亚非欧三大洲的十字路口,各种文化在此交流融合,从而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叙利亚文化。此次展览展示文物包括石器时代至18世纪的叙利亚古代精品文物以及数件宁夏地区出土的丝绸之路代表性文物,以时间顺序展开……”在《丝路“叙”语—叙利亚古代文物精品展》上,马荣带领观众跟随历经岁月打磨的珍贵文物,“隔空”感受叙利亚历史文明的绚丽与厚重。
“服饰文化是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体现,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展览共展出黎族五大方言区具有鲜明特色的传统黎族织锦和服饰以及配饰精品200余件套,集中展示海南黎族哈、杞、润、赛和美孚五大方言区的传统美学文化……”在《五彩霓裳民族瑰宝——海南黎族织锦·服饰精品展》上,马荣带领观众欣赏黎族织锦精美服饰,领略富有浓郁地域特色的民族传统文化,感受黎族传统织锦的独特魅力。
“文物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见证者,也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物化体现。”马荣说,作为一名博物馆讲解员,她将学习馆中展览“隐形将军”韩练成坚守信仰、勇于挑战的精神,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打磨自身的讲解技能,以饱满的热情迎接每一位观众,将博物馆的文化生动地展示出来,广泛地传播出去。(记者:宋 昇 见习记者:王文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