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满足“双减”背景下学生多元化的科学教育需求?隆德正努力给出答案。
开发科学课程、创新教学方式、整合社会资源……近年来,隆德县高度重视科学教育工作,将提升科学素养、弘扬科学精神融入校园内外,“减”去了学生课业负担,“增”强了丰富的科学探索,科学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升。
搭建平台打造科学教育“学习场”
喜欢编程的学生可以尝试机器人编程;对航空感兴趣的学生可以在航模火箭工作室搭建模型……在隆德县第三小学“科技宫”内,人工智能体验室、电子百拼室、STEM搭建活动室等十余个功能室让学生们根据各自兴趣爱好自由选择。
“只有在科技实践中亲身体验、探究,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对科技的兴趣。”隆德县第三小学科学教师邓军说,为此,学校为学生开辟了“弘雅农园”农业种植实践基地,经常组织学生到县科技馆和周边的生态公园参加各种体验活动,积极带领学生参加竞赛,以赛激趣、以赛促学,营造了良好的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校园氛围。
隆德县第二中学为学生打造了六盘山珍稀植物标本馆、智能温棚劳动教育基地等多样化的科学教育基地。“在这里,学生可以制作标本,学习育苗、无土栽培等技术。”隆德第二中学科创部主任杜工作说。实践过程中,学生们不仅学到了劳动技能,还树立了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观念。
开展公益科普教育和美育兴趣培训活动;连续4年举办隆德县科技创新大赛;选派学生到南京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开展科学研学……在多元化科学教育交流学习平台上,青少年看到了更加广阔的科技天空,隆德县的科学教育氛围越来越浓厚。
创新课程点亮莘莘学子“科技梦”
“收到工程师发出前进的指令,前进一步。再收到指令,再前进一步。”11月15日,隆德县第三小学六年级(1)班信息科技课上,孩子们正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编程操作。“教学过程中我们会巧妙设疑,引导学生积极探讨,点燃思维火花,加深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邓军说。
课堂教育是科学教育的主阵地。隆德县紧盯课堂教学,推进教学改革,改变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方法,常态化推进探究式学习、合作式学习、跨学科学习等,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利用AI智课系统,构建了教、学、评一体化的教研工作格局。
在开齐开足开好科学类课程的同时,隆德县将六盘山作为天然实验室,开发出“六盘印象隆德地方科普实践课程+校本科创”课程群,建成了能够全面支持在线教学、高清交互、虚拟现实等新型教育教学模式的隆德教育专网,并不断优化提升课后服务水平,推动教育均衡进一步提档升级。
在隆德县第二小学开展的各类社团活动中,既有适宜低年级学生的趣味性活动,也有适宜高年级学生体质特征的对抗性活动,同时他们还组建了由专业老师辅导的启智性社团。隆德县第二中学等学校则以科技馆、VR、AR创客实验室为平台,以科技创新活动为载体,开展学生合作、探究、实践学习,学生们的“科技梦”在一堂堂丰富的科学课中不断被点亮。
整合资源打出队伍建设“组合拳”
良好的师资是科学教育的先决条件。为加强科学和信息技术教师的队伍建设,隆德县第三小学积极为科技教师构建施展平台。邀请科技协会专家对科技教师进行培训,并定期选派科技教师和科技辅导员参加各级专业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教学能力和辅导能力,不断壮大科技教师队伍。
“科学教育是一个跨学科的复杂系统,强调的是整体性教育,涉及数学、科学、技术、社会等多学科内容。”隆德县教育体育局教师发展中心主任王成志介绍。目前,隆德县正在重点打造一支由科学和信息技术教师为主、非科学教师为辅、校外科学和信息技术辅导员为补充的科学教育师资队伍,实现“学科+科技”融合。
隆德县不断更新教师科学教育理念,提升教师专业施教水平。聘任了厦门大学教授吴彩胜等担任全县科学教育导师,配齐科学教师、科学副校长和科技辅导员,形成由“校长+科学导师+科技副校长+科学教师+科技辅导员+科学志愿者”的人才支撑体系,并要求科学教师实验操作考核“人人过关”,普及学习理念。
如今,科学教育已成为隆德县各级各类学校的共识,越来越多的教师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学习资源探索开展跨学科实践。“我们将结合隆德实际,积极探索课内外融通、大中小衔接、校家社协同的科学教育新路径,使科学教育成效转化为隆德落实‘双减’政策的生动实践。”隆德县教育党工委书记、县教育体育局党组书记许志谋表示。(见习记者:张鑫潼 记者:陈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