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洼地变广场,旅游大巴驶进村,村民接待游客忙……近两年间,西吉县震湖乡党岔村变美了,村民富起来了。
6月24日,记者来到党岔村,蓝天白云,青山环绕,震湖水清澈碧透,白墙红瓦的民居错落有致,满眼都是醉人的景色。
临近晌午,走进村里一家名为“震湖杂粮面馆”的农家乐,负责人张晓玲正在厨房忙着做饭,准备迎接用餐的客人。
“客人来了,都说这儿环境好。”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党岔村一天一个样,在这一变化中不少村民看到了商机。2023年,在震湖乡打工的张晓玲和丈夫回到家乡,凭借烧得一手味道纯正的地方小吃,在自家老院里办起了农家乐。
杂粮、荞面摊馍、搅团……种类繁多的地方小吃最受游客青睐。“村里帮着营销,加上我的厨艺,生意越来越好。比以前打工强多了,游客多的时候一天能挣七八百元。”张晓玲微笑着说。
世界第二大、亚洲第一大堰塞湖——震湖位于西吉县城西南约32公里处的党岔村。2022年,被选定为闽宁协作乡村振兴示范村后,党岔村坚持“党建领村、产业强村、文化兴村、农文旅惠村”发展理念,因地制宜发展文旅产业,扎实推进闽宁协作各项工作落地落实,着力打造设施城市化、生态园林化、生活品质化新农村,为助推乡村振兴创建美丽宜居宜业乡村树立了标杆。目前,党岔村年接待游客1万人次,年收入近百万元,近一半村民吃上了“旅游饭”。
发展乡村旅游实现致富梦,成为党岔村众多村民的选择。
“靠山吃山、靠地吃地、靠农吃农”。过去的党岔村道路、环境等基础设施简陋,产业结构单一,本地项目匮乏,年轻人都选择外出打工,留下来的村民靠种植玉米、小麦、杂粮等维持生活。
穷则思变。“不能让大家守着‘金饭碗’没饭吃。”震湖乡副乡长单亚军说,村民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解决了生计问题,乡村振兴战略才会有根基。2021年起,震湖乡党委、政府争取闽宁协作资金630万元,改造党岔村小学旧址,打造“苍天一滴泪”宁夏西吉震湖文创基地和闽宁创业街区,开始发展乡村旅游业,让村民在家门口也有活干。
52岁的李兴强在基地务工一年多来,月收入3000元。“村里变化挺大,看着游客到这里有吃有住,玩得高兴,我们也满足。”李兴强说。
随着党岔村闽宁协作乡村振兴示范村的建设和“苍天一滴泪”文创基地的运行,党岔村迎来了大量游客观光旅游。为让游客更好地体验乡村之美、农家之味,震湖乡采用“村集体+企业管理机构组织”模式,大力推动农旅融合。
“我们通过校地合作,邀请宁夏大学等各大院校到基地挂牌,共建写生基地,邀请国内国际艺术家、教师和志愿者采风、驻村创作,开设书法、绘画及民俗文化课程。同时,利用新农村闲置庄园以及农户住宅空闲房间,发展民宿,开办农家乐,宣传具有西北特色的罐罐茶、手抓羊肉、暖锅、十全席等地方小吃,让游客体验党岔村的风土人情和饮食文化。”单亚军说。
今年,基地为当地陶瓷制作能人刘旺龙免费提供了场地和产品展示平台,通过现场教学,吸引更多的游客。“我想利用这个文创基地,教更多的人制作陶瓷,带动周边村民就业的同时,形成良好的文化传承氛围。”刘旺龙表示。
发展乡村旅游不仅实现了产业兴旺、村民生活富裕,还改善了农村环境。近年来,震湖乡党委、政府借助闽宁项目着力改善群众出行条件,党岔村所有村组修建村组巷道、硬化生产道路。
“村里变化太大了,路好走了,游客也有地方转了,一到节假日,外面的车一辆接一辆,很热闹。”村民胥仰宗说。
如今,党岔村已形成集景区、民俗、文化、餐饮、休闲农业、文创于一体的特色文旅经济。截至目前,“苍天一滴泪”文创基地和闽宁创业街已承办各种参观、会议、文化活动20多次,年接待散客旅游1万人次,年收入近百万元;累计带动84名本地村民就业,党岔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21年的12100元提升至2023年的15869元,村集体收入较去年增加5万多元,真正实现了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党岔村的变化,离不开闽宁协作的支持,我们会继续加大投入力度,坚持党建引领走文创文旅之路,让更多的村民来这里务工,增加收入。”单亚军说。(记者:闫蓓 宋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