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走进我市中心血站和爱心献血屋,了解到无偿献血背后许多不熟知的故事,一袋血液要“过关斩将”经历层层考验,才能成为合格的“救命血”。
献血前,市中心血站工作人员要对献血者进行体检和血液初筛检测,检测血压、脉搏、体温等指标,采集少量指尖血,检验后获取血型、血红蛋白、转氨酶等信息。检测合格后,才能进入采血环节。
据了解,人体血液新陈代谢十分活跃,每天有部分血细胞衰老死亡,当人体血液循环需要补充血液时,肝脾等器官便会自动释放血液参与血液循环,一次献血300毫升至400毫升,通过自身生理调节马上获得代偿,不会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对正常人来说,适量献血不会危害健康,献血者可以自主选择200毫升、300毫升、400毫升的献血量。从献血者身上采集到采血袋还未“加工”的血液,医学上称为全血。
全血经过冷链运输到血站,开始“变装”,即制备环节。“变装”前还有一道重要工序,“全血要经过白细胞滤器进行白细胞滤除,白细胞主要会引起过敏和发热反应,滤除后可以减少这种现象的发生。”市中心血站成分制备科主任雷贯军说。由于需要输血治疗的病人往往缺乏的只是血液中的特定成分,肿瘤患者化疗后需要输注血小板、贫血病人则需要红细胞等。全血要通过分离加工制成红细胞、血小板、冷沉淀凝血因子等血液成分制品,以供不同临床需要的患者,成分输血可以有效减少输血反应,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和人们认知中的红色的血液样貌不同,部分血液制品与最初的全血相比,外观颜色会发生较大的变化,如淡黄色的血小板制品和血浆制品。
工作人员要将采集到的样本送到实验室进行HIV等传染疾病的风险排查,确保血液的质量安全。检测合格后,工作人员给每袋合格的血液制品贴上血型、采血日期、失效日期等内容,分类储存在不同冷链条件下,保证血液制品质量。
从血液采集、成分制备到运输发放,每个环节都是架构起不同血管间生命线的重要桥梁,工作人员严把无偿献血的各个环节,体现了对生命的重视。
去年,市中心血站通过深入大型企业、高等院校、机关单位、自主招募等方式,号召社会各界助力献血,共采集到6848人次近3吨血液,同比上升8%,供全市及自治区人民医院(宁南医院)共16家临床用血机构使用,进一步加固了用血保障的生命线。(记者 兰婷婷 记者 芦淑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