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里,一场小雪过后,彭阳县红河镇何塬村一派静谧祥和。
“快躲啦,我要‘抓’着你们了!”距村部不远处的何塬村幼儿园,园长郭娟正带着小朋友在活动场上做游戏,师生们跃动的身影、欢快的笑声给宁静的乡村增添了一道别样的风景。
何塬村幼儿园于2019年秋季建成投入使用,当年招收30多名幼儿,如今在园幼儿60人。“园里的设施条件不比城里差,我们保教人员的心劲也很大。”郭娟的话语间流露着难掩的自豪。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生源流失严重,不少农村公办幼儿园面临招不满、招不到学生的困境。何塬村幼儿园的生源却为何不减反增?
“村里有产业,老百姓致富有门路,不少外出务工的人也回来发展了。”何塬村党支部书记路卫军的话解开了记者心中的疑惑。“不信,你跟我随便看几户。”路卫军自信地说道。
“快来搭把手!”路卫军走进养殖大户冶万财家时,冶万财正在牛棚里忙着给牛接生。
52岁的冶万财,干起活来是一把好手。前些年,一家人养着两三头牛、守着十几亩薄田,日子过得艰辛。“凑合着能填饱肚子,也没想着有更大的发展。”面对生活的窘境,冶万财没有多大信心。
脱贫攻坚战打响后,彭阳县制定出台政策,扶持群众发展特色产业脱贫致富。冶万才欣喜不已,立即申请金融扶贫贷款5万元,扩大了养殖规模。由此起步,经过几年滚雪球式发展,如今他家牛存栏91头、羊存栏25只,年收入20余万元。
何塬村村医马志春,也借着脱贫攻坚政策东风,“兼职”养起了牛。这几年,他专职、“兼职”两不误,“牛经济”一年比一年牛气。
走进马志春家新建的标准化圈舍,30多头西门塔尔、夏洛莱牛个个毛色鲜亮、膘肥体壮。“老马养牛养得‘仔细’,饲料搭配、疫病防治都有讲究,同样一个育肥周期,他家的牛‘增值’更多。”路卫军说,村里曾几次组织马志春等养殖大户向其他养殖户传授养殖经验,全村科学饲养水平上了一个大台阶。
乡道旁的何塬村张回组,交通条件便利,基础设施完善,村部、小学、幼儿园“近在眼前”。彭阳县在这里先后建设了“十二五”生态移民安置点、“十三五”县内劳务移民安置点,分别安置移民群众50户183人、58户203人。搬出大山后,行路难、吃水难的日子一去不返,孩子上学、老人看病特别方便,青壮年劳动力一心扑在了发展产业上。
32岁的王东平就是受益者。2014年10月,移民安置点建成后,一家人欢欢喜喜搬了家。王东平在外跑运输,妻子韩文慧在家照看两个孩子上学,“日子过得有了样样。”
谁知好日子开始不久,第二年,一场交通事故造成王东平下肢瘫痪,只能依靠轮椅“行走”的他一下子又灰了心。村上得知情况后,立即为王东平和两个孩子办理了低保,每月1000多元的低保金和残疾人补贴,再加上韩文慧在附近设施农业园区务工的收入,一家人生活不成问题。
政府的扶持、妻子的鼓励,让王东平重新燃起了生活的信心。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他“另辟蹊径”,养起了鸽子,和在老家的父母“联合经营”,代养了4头牛、10多只羊。家庭经济收入有保障,两个孩子一天天长大,王东平感到很欣慰。他觉得,更好的生活还在后头呢!
发展致富产业,“不走寻常路”的不止王东平。2007年,在外务工的王春返乡创业。他拿出打工的积蓄,并向银行贷款3万元,建起了养鸡场,这一干就是十几年,养殖规模由最初的2000只发展到了目前的一万只,去年养鸡收入近10万元。
何塬村环境好、生活条件便利、收入渠道多元,大多数群众愿意留在家乡发展,这几年也有不少在外打拼的人“返巢”,村里的人气、财气越来越旺。2020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12500元,处于全县各村上游水平。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目前,我们正在围绕乡村振兴,抓紧干好三件事:打造高标准农田3000亩,发展优质牧草规模化种植;建设饲草配送中心,为养殖业发展提供饲草保障;引进企业建扶贫车间,解决部分群众就近务工问题。”路卫军说,随着这些项目的落地,何塬群众的光景会更好,全面小康的成色会更足。(记者:锁金林 惠琳玉 马 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