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得见山看得见水了,现在要做的就是让村民记得住乡愁。”隆德县神林乡乡长王根选走在一尘不染的村道中说道。
隆德县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着力打造宜居宜业、文明秀美的新隆德,先后获得全国农村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县、全国污水处理示范县、全国第一批深化小型水库管理体制改革样板县、中国最美县城等殊荣。
垃圾治理让村庄有了“面子”
盛夏的隆德县,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散落在绿水青山中的村庄,道路干净整洁、房屋鳞次栉比,质朴而祥和。
“每周六周日开放,截至目前已收到可利用的垃圾5.2吨,给老百姓兑付1900元等值商品并记同等积分。”在神林乡辛平村再生资源分拣中心,村党支部书记彭军林捆着纸板说道。
2021年8月,辛平村再生资源分拣中心建成开始运营,因为村户居住相对较分散加之村民垃圾分类积极性不高,中心建立之初并没有什么“生意”。
“先要让群众动起来,积分兑换+现金支付结合网格员上门宣传+收购,逐渐地让村民养成垃圾清理的习惯。然后再以高于市场的价格收购已分好类的垃圾并记同等积分,积分可在积分超市里兑换日用品及农业用品,从而调动起了村民垃圾分类的积极性。现在,村民不仅不乱堆积垃圾,还有越来越多人主动跑来学习垃圾分类的知识。”彭军林说道。
生活垃圾治理是农村环境整治的重点工程,直接关系到村容村貌的整治成效。农村居住分散、点多面广,村民思想觉悟难以转变,成为无法立即见效“老大难”问题。
“人居环境整治,垃圾治理是重点。村民意识提不上去,分拣中心只能是个摆设。”王根选说。
隆德县全面推行“两次六分、四级联动”的垃圾分类利用机制及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积分卡制度,实现了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使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同时依托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积分管理平台,农户通过垃圾分类积分达5000多分,兑换物品3600余件,充分调动全县居民加入垃圾治理的“战斗”中。目前,全县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达到100%,垃圾分类的村庄达到59.2%。
“红色文化+党建引领”让村庄有了“里子”
六盘山下杨家店,红色文化布全村。曾经是红二十五军驻地的城关镇杨家店村,如今成为红色文化的传承基地。
城关镇组织委员魏红霞说,“前几年,杨家店村还是‘软弱涣散’村,通过这两年配强村‘两委’班子,加强党建工作,现在这个村村民不仅思想觉悟高,文化素养也提高了。”
杨家店村因地制宜按照“党建+红色文化+基层治理”模式,构建起“村党支部+功能党小组+网格员+党员联系户”组织链条,充分发挥党建在人居环境治理方面的作用。
“我们持续开展党员活动日、党史学习班,选树‘党员示范户’、‘星级文明户’等典型,以一带百,先从思想意识上扭转村民观念。”在杨家店村的红色教育基地里,村党支部书记马建军一边整理红色刊物一边说,“然后我们再设立红黄花制度,以奖促优不断强化全村村民爱村惜村意识。现在的杨家店村,村民们都拧成一股绳,不光注重自家的环境,连公共区域都是由村民自发打扫的。”
近年来,隆德县在人居环境的治理工作中充分发挥基层组织核心作用,各级党组织通过“党组织推动、党员带动、党群互动”,形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组织性力量,积极引导和发动村民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形成“党员引领、群众参与”的良好人居环境整治氛围。
乡村宜居让村庄有了“底子”
“身后有青山,脚下水泥路,生活不比城里差。现在我就想考到家附近,为家乡作点贡献。”22岁的赵强强家住联财镇赵楼村,大学毕业的她正在备考隆德乡镇小学教师岗位。
“以前村里土路,不下雨灰大,一下雨泥多。同学都是回家换新衣服,我是回家‘换’脏衣服。”如今在绿树成荫的硬化水泥路上,看着景赏着花的赵强强为记者介绍村里的变化。截至目前,赵楼村已累计改造危房160户,硬化村道6.3公里,村庄绿化5328平方米,形成了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的村道景观带。环境变好了,愿意回来发展的人也变多了,尤其是年轻的大学生。”赵楼村第一书记聂亮说道。
“家乡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借着‘七彩假期’我也想为村里做点事。”赵楼村大学生刘天娇说道。“七彩假期”是一项大学生回乡辅导当地学生的志愿活动。还在读大四的刘天娇收到消息就立即报了名。“现在我带着的全村的中小学生共有12名。学中医的我现在都想考个师范专业的研究生,继续回来教这些孩子,让他们学到更多知识为家乡做贡献。”刘天娇自豪地说道。
“人居环境变好了,也吸引了镇上很多大学生过来帮助我们建设。这些年轻人就是我们村发展的底子,有了他们,赵楼村的未来就不愁了。”聂亮说道。
绿水青山绘长卷,美丽乡村展新颜。现在隆德县的村庄里不仅有美景、有文化、有人才,依托着人居环境的不断改善,隆德县各个村庄还走上了“生态+旅游”的致富之路。隆德县将持续整合村容村貌提升、农田防护林带、旅游环线、庭院经济和村庄绿化亮化美化工程,充分挖掘内生动力刺激消费,带动周边脱贫群众创业、就业增收,真正打造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