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上江南、天高云淡,宁夏沃土、生机盎然,这片6.64万平方公里的热土洒满了党的阳光雨露。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心系塞上江南、情牵宁夏人民,党的十八大以来先后两次考察宁夏,为宁夏改革发展把航定向、擘画蓝图。感悟思想伟力,凝聚奋进力量,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不移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勇毅前行,带领宁夏人民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不断绘就“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的美丽新宁夏”崭新画卷。
红土地开启“新的长征”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这座红军长征翻越的最后一座高山,承载着波澜壮阔的红色记忆。六盘山下将台堡,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会师纪念地,这里苍松劲柏、翠绿挺拔,讲述着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革命篇章。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将台堡向全党发出“走好新的长征路”伟大号召。这片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土地,从此留下了新时代弥足珍贵的新长征记忆。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带领全区人民团结奋斗、实干苦干,在新的长征路上砥砺前行。“西海固”千百年苦瘠山川换了新颜,沟壑纵横的山间乡野处处是希望的田野。
翠绿的菜心、水灵灵的黄瓜、长势喜人的西红柿……走进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彭堡镇姚磨村,数千亩菜田阡陌纵横,拼接成碧绿锦缎向远方延展。不等、不靠、不要,姚磨村的群众用双手创造幸福生活,在脱贫实践中巧用六盘山高海拔优势,发展冷凉蔬菜种植产业,在苦甲之地走出一条奔向美好生活的康庄大道。
姚磨村海拔2000米以上,气温偏低,但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种出来的蔬菜好吃、有营养。“以前村里只有几家农户种植蔬菜,品种单一,面积小,收成不好,乡亲们一直在温饱线上徘徊。”姚磨村党支部书记程广锦说,“2016年,总书记来到我们村,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我们边学习、边摸索,向高品质方向不断努力。”近年来,姚磨村建成原州区首个万亩冷凉蔬菜基地,以“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带动群众增收致富。殷实的生活是对总书记牵挂的最好回应,如今,姚磨村蔬菜亩产值从几十元、几百元增长到数千元,村民有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冷凉菜”成了“热产业”,百姓日子红红火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乡创业、建设美丽家园,今年27岁的王彦辉就是其中之一。2018年大学毕业后,王彦辉毅然回到家乡,与父亲一起经营家里的冷凉蔬菜种植产业。种菜就像养孩子,操不完的心,既要确保标准、开拓市场,还要抵挡自然灾害、解决种植难题。“干农活虽然累些苦些,但总要有人来干,现代农业需要注入新鲜血液。作为一名年轻党员,投身乡村振兴,带领乡亲们一起致富,是我们这一代的长征路。”王彦辉坚定地说。
六盘山见证沧海桑田。88年前,毛泽东在这里写下了“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壮丽词篇。88年后,六盘山下,黄河两岸,宁夏老区旧貌换新颜,处处彰显着奋斗之美。姚磨村百姓的奋斗是伟大长征精神的生动践行,六盘山区的巨变是新时代宁夏发展的缩影。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长征精神穿越历史闪耀至今,激励着后人继续向前、永远向前,这片土地上的红色故事还在不断续写。
大漠里书写“绿色奇迹”
防沙治沙,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要勇担使命、不畏艰辛、久久为功,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今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上深刻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扎实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防沙治沙取得巨大成就。
在宁夏,人与沙的较量从未停止。这里是荒漠化防治和“三北”工程建设的重点区域之一,东、西、北三面分别被毛乌素、腾格里、乌兰布和三大沙漠包围,全区80%的地域年降雨量在300毫米以下,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沙坡头,地处腾格里沙漠东南缘,曾饱受风沙之苦。当地居民回忆,一场沙尘暴过后,家里的沙子得用簸箕往外撮。
小小草方格,何以让沙漠“让路”?站在沙坡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高的沙丘上望去,一米见方的草方格起伏延伸,柠条、沙柳、花棒等沙地植被顽强生长,诉说着宁夏人治沙的历史。沙坡头,一个曾经的不毛之地,已成为人类在肆虐沙害面前展示力量和智慧的精神高地,成为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动范例。
在地上用稻草铺出1平方米的方格,然后拿起铁锹将60厘米左右的稻草拦腰扎入沙子,说话间,中卫市西郊林场场长唐希明就把一个草方格扎好了。“不要小看这个草格子,它荣获了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被称为‘中国魔方’,是中国人治沙智慧的结晶!”唐希明站在沙丘上骄傲地说,“用草方格打牢治沙地基,这只是第一步。一米见方的草方格里还需播撒沙蒿、沙米等耐旱草种,才能真正形成绿色屏障。”从西北林学院林业专业毕业后,唐希明一头“钻”进家乡的沙子里,开启了治沙人的职业生涯。如何扎草方格,如何快速高效地栽种植物来固沙,唐希明研究了半辈子。这是治沙人的智慧与坚韧,更是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用青春阻挡风沙,用汗水浇灌绿色。治沙成功的背后,是一个庞大的科学家队伍在默默奉献。生物土壤结皮,又被称为“沙漠皮肤”,是荒漠化治理的重要生物策略之一,是“沙”变“土”的关键。中国科学院沙坡头沙漠研究试验站的科研人员告诉记者,通过这种“黑科技”,可以将结皮时间从10年左右缩短至2年甚至更短,这项技术的成功是科研团队10多年的心血。1955年建站以来,一代代研究人员扎根沙漠,把防沙治沙作为一辈子的事业。科技赋能让防沙治沙跑出新的“加速度”,宁夏成为全国第一个实现沙漠化逆转的省区。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随治沙成果而来的是看得见、摸得到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如今的沙坡头,早已绿色满目、湖沙同框、游人如织,再也不见沙尘蔽日,很多曾因风沙远离故土的人纷纷回乡。沙还是那些沙,但身份已截然不同。沙漠与星空、黄河携手,“合奏”出发展的新乐章,沙漠、干旱、大风这些发展的“绊脚石”早已华丽转身,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黄金银行”。星沙对望,绿草轻覆,塞上江南“颜值”越来越高。
新时代绽放团结之花
流不尽的黄河水,道不完的民族情。宁夏川,处处都是各民族共建新宁夏的生动场景,处处都有“民族情、一家亲”的动人故事。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持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全区各族儿女心手相连、共赴美好生活,让民族团结成为宁夏最鲜亮的底色。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做好民族工作的根本保证。吴忠市利通区金花园社区有13000多人,其中少数民族占人口总数的45%,汉、回、满、蒙、藏等各族群众和睦相处。2020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宁夏时曾在这里深情说:“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的伟大民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少数民族也不能少。”金花园社区党委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从优化组织设置、选好网格支部书记、壮大楼栋“红管家”入手,把党组织建在网格上、楼栋中,让每个网格都有专人负责、每个楼栋都有党员服务。谈及社区变化,社区党委书记张丽萍说:“我深切感受到了民族团结起来的巨大力量,居民向心力和凝聚力更强了。”党的领导落实了,民族团结就抓实了,金花园社区的生动实践充分证明党的领导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坚强的保证。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在宁夏,有一位年过七旬的老党员,用自己的坚守和奉献浇灌民族团结之花。“我虽然已经73岁了,但维护民族团结的心依然炽热、永远年轻。”“七一勋章”获得者王兰花老人深情地说。2004年,退休后本应安享晚年的王兰花老人牵头成立了“王兰花热心小组”,解决百姓琐事、调解邻里纠纷。时光荏苒,常常赋予那些平常之举以不凡的底蕴和气度,秉承着“靠近我,温暖你”的理念,近20年来,王兰花对群众的求助,事无巨细“照单全收”,成为社区各族群众的贴心人,并带动上千人加入到这支队伍中来。“周围的群众,不管哪个民族,有了困难,我们都会尽心尽力帮助解决。”王兰花告诉记者。兰花馨香、民族情浓,如今,“兰花”已不仅仅是一个名字,而成为宁夏各族群众共同书写民族团结进步篇章中的美丽印记。
团结促发展,发展筑团结,党的富民好政策让民族团结之花更加绚丽。吴忠市红寺堡区弘德村是生态移民村,2020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鼓励大家“更好生活还在后头”,要“用自己的双手创造更加美好的新生活”。近年来,弘德村牢记总书记嘱托,坚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相融合,积极培育壮大乡村特色产业,让各民族共同富裕的团结奋进之路越走越宽广。“去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2万元,村集体收入达到207万元。经济上去了,村民日子好了,村民感情更深、更加团结了。”弘德村党支部书记任军说。
石榴花开,籽籽同心,宁夏各族儿女亲如一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在充满光荣与梦想的新征程上,各族儿女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谋繁荣发展,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凝聚起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