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在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官方网站可以查阅到《“三山”生态保护修复近期重点工作任务分工》。这则由省级领导包抓“三山”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工作机制办公室印发的通知,将近期“三山”生态保护修复的“新任务”分配至各相关厅局及市、县(区)政府。
在日前召开的自治区省级领导包抓“三山”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推进会上,公布的贺兰山、罗山和六盘山最新情况,将“三山”的恢复程度以统计数据形式予以展现。
自“三山”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实施以来,全区各地各部门先后启动实施254个项目,累计完成投资88.52亿元,完成矿山修复和国土整治51.48万亩,营造林300万亩,治理荒漠土地180万亩,保护修复湿地45.9万亩,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949平方公里,全区森林覆盖率、草原综合植被盖度、湿地保护率分别达到10.95%、56.7%、29%。
如今,贺兰山自然生态本底逐渐恢复,生态系统自愈能力明显提升。
一路上扬的数据,标志着宁夏正以“三山”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为基底,推进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截至目前,贺兰山生态区域已在全面完成保护区及外围重点区域综合整治基础上转入系统治理阶段,自然生态本底逐渐恢复,生态系统自愈能力明显提升。六盘山生态区域通过全方位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和国土绿化,森林覆盖率达到66.3%,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功能持续增强。罗山生态区域不断加大林草植被保护和修复,持续实施防风固沙,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年均减少,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沙化、草地退化等问题得到有效控制。
“列入去年推进会任务清单的72个项目,已全部完成生态治理年度任务指标。”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处处长崔奇鹏介绍,今年共有52个计划新建项目,概算总投资为22.98亿元,目前已有34个开工建设,完成投资7.14亿元。
自项目启动至今,我区自然资源、发展改革、财政、生态环境、水利、林业草原等部门会同相关地市,积极争取六盘山生态功能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贺兰山水源涵养和生态治理、罗山吴忠地区防沙治沙试点、历史遗留废弃矿山恢复治理国家示范等工程,以及中央财政国土绿化补助、林业改革发展、水土保持等专项资金,有效保障了“三山”生态修复项目的顺利实施。
贺兰山生态区域已在全面完成保护区及外围重点区域综合整治基础上转入系统治理阶段。
今年3月,宁夏印发出台《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的实施意见》,提出3种参与模式、9个重点领域和16项支持政策,进一步拓宽生态保护修复资金渠道。同时,逐步推动形成分类补偿与综合补偿兼顾、纵向补偿与横向补偿协同、强化激励与硬化约束共推的生态保护补偿多向“网络”,以合纵之势实现生态价值多元转化。
除加快建立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探索推进自然资源资产产权运营机制,宁夏还以沙漠、戈壁、荒漠以及生态移民迁出区、采矿退出区等为重点,探索建立政府、社会、企业、金融等多元化主体共同参与的生态修复新模式。而今,在银川市贺兰山东麓区域,原先的废弃矿坑被社会企业盘活利用,形成由葡萄酒产业园、运动休闲公园、特色文创基地等组成的多元化生态产业。石嘴山市可以通过提供能耗指标吸引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生态建设,以建立“林票+能票”制度来放活林地经营权和保障林地收益权,实现以林换能、以能换碳。固原市则依托自然生态环境优势,引入市场主体投资实施燕家山生态移民迁出区生态修复治理,一体化发展林下种植、旅游康养、科普研学等产业,如今也成效初显。
六盘山生态区域在几年恢复后,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功能持续增强。
2021年,“稻渔空间”一二三产业融合项目便成功入选自然资源部第三批11个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并在全国范围推广。次年,宁夏制定《自治区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建设方案(试行)》,旨在促进自然资源资产高效配置和保值增值,形成“保护者受益、使用者付费、破坏者赔偿”的利益导向。期间,总结推广的小流域治理、防沙治沙、矿区整治等一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也通过生态产品经营开发结合生态资源权益配给等方式,实现生态产品价值增值与反哺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随着“新任务”下达,各地各部门将对照近期重点工作分工,建立工作台账,制定具体措施,安排落实资金,抓紧抓细抓实各项工作任务。“我们会全面检视存在的问题短板,强化生态修复项目验收和生态治理效果评估,联合相关部门,根据确定职责协同落实主管责任,并督促各市、县(区)履行好主体责任,确保横向有协同、纵向能贯通。”崔奇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