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陆小军约了两次,他都忙得没有时间。第一次是玉米播种时期,陆小军穿着西装和皮鞋,蹲在地头专注地修理旋耕机,鞋面的纹路里全是土,他的脸晒得黝黑,宽厚粗糙的手熟练灵活地修理农机,忙完又马上赶往农业培训会。第二次约见时,玉米已经出苗,陆小军正在安排工人给地配水,随后临时接到电话要给农民授课。直到第三次,陆小军终于抽出了时间,向我们讲述了他从农业小白变为农业“老师”的经历。
从零开始学种地
在原州区新星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的办公桌上,一沓厚厚的本子引人注目。“张杂谷5号播种时间、出苗时间、农家肥施肥量、产量……”翻开本子每个农作物品种的生长情况信息被详细记录。
“刚开始学种地时,对种庄稼一窍不通,所以想全程记录农作物的生长情况,积累经验。”陆小军说。这么一写就成了习惯,本子也越来越多,陆小军想把上面的信息汇总到电脑上,但只读到小学三年级的陆小军不会拼音和打字。“人就是要在不断克服困难中学习和进步。”他像小学生一样从头学起,每天晚上种地回来,上网学拼音、练打字,就这样不断积累,现在已经能够轻松地在电脑上写一篇1000多字的种植技术推广报告。
在原州区彭堡镇彭堡村村民眼中,陆小军是个全能型农民。但8年前的陆小军还只是个种地小白。
“我14岁外出打工、创业时,从没想过要回家种地。”陆小军摸着头不好意思地说。直到后来,快40岁的他回到彭堡村开办养鸡场时,发现村里很多人外出打工,土地撂荒了,才萌生了种地的念头。
“当时这一片都是坑坑洼洼的荒地,看着很可惜。”陆小军指着眼前的2500亩基地说。顺着陆小军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见平整广袤的土地上,绿油油的鲜食豌豆、铺设着滴灌带的玉米地……一切充满了生机,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是一片荒地。
“那时候我想着把荒地利用起来,大规模种植农作物。”抱着这个想法,2016年,有开办餐馆和养殖场经营经验的陆小军创立了新星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决定把土地经营起来。
一开始,很多村民不愿意将闲置的土地流转给陆小军。“因为之前也有村民把土地流转了,后来由于这里都是旱地,经营者没有达到预期的收益,村民最后连租金都没拿到。”陆小军说。为了打消村民的顾虑,他挨家挨户上门承诺:即使失败,也会在年底支付合同约定的保障金,不会亏大家一分钱。
有了陆小军的许诺,部分村民决定试一试,同意流转土地,最终陆小军承包到了430亩土地。
接下来,41岁的陆小军开始从头学习种地。“不懂就多问多学。”他就近求助,聘请宁夏农林科学院固原分院专家指导种地。引进什么种子合适?怎么施肥?后期如何管理?陆小军每天跟在专家身旁学习。
结合旱地情况,陆小军决定先从抗旱性强的小秋杂粮种起。在他的努力下,合作社第一年收入了87万元,土地入股的村民都得到了700元分红。之后,越来越多的村民愿意将土地流转给陆小军,如今合作社承包的土地面积达2500亩,是当初的近6倍。
规模逐年变大,陆小军更加好学,对农业知识也更加渴望,他虚心邀请专家指导,自己跟着学习。从宁夏农林科学院到宁夏农林科学院固原分院,陆小军先后聘请、合作的专家有20多人。
每年,陆小军还会抓住政府组织的农业培训机会,去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四川大学等深造,向专业领域的教授取经,长此以往,陆小军逐渐积累了丰富的农业知识。
用“新”照亮大地
在新星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办公室里,可以看到“先进企业”“中国富硒好杂粮”等满墙的奖状和各类荣誉证书,其中有两张专利证明格外显眼,这是陆小军带头发明的有关农业机械改造的专利。
在使用农用播种机时,陆小军发现穴播盘播种过程中在地膜上戳的口子张开得比较大,风直接往里灌,种子上方的土又比较松散,刚播下的种子哪能受得了风吹和干旱的“伤害”,陆小军便研究在穴播盘上安装一个镇压轮,这样在播种过程中,轮子会马上把种子上方的土压实,还能带动旁边的土盖到种子上方,为种子保墒。
“改进农机,引进新的农机技术,这些能够为农业发展节本增效。”陆小军说出了自己学习农机技术的原因,只要是关于农机的新技术,他会立即学习使用。
“小军舍得在农机上花大价钱,今年还花了20万元给旋耕覆膜机安装了智能导航系统。”新星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的农机手曹忍对此充满钦佩。智能导航系统能进行精细化覆膜,比人工覆膜更笔直,不浪费耕地,真正把种地变成了一件精益求精的事。
为了种好地,陆小军还化身为“实验家”。每年他都会尝试引进新品种,8年间,引进农作物品种1000多个。
每个品种种植3年,在这期间,陆小军密切关注不同阶段农作物生长情况,施肥种类和用量,作物之间的株距和行距……事无巨细地进行观察记录。3年后,再对比不同品种的产量和效益,最终选出最适合基地的品种。
“农业是一项细心、操心的活。”陆小军说,只有认真观察,把庄稼当孩子一样呵护和关注,不断改进种植技术,才能有好收获。
为了育出硕果,陆小军不断创新种植技术,摸索出了高产的鲜食豌豆复种黏玉米的种植技术,并在原州区1200亩耕地推广。
“一亩地只种一种作物收益是有限的,但如果能根据作物的生长周期,接连种两种作物,就能让一块地有两份收益。”回忆起自己探索这种种植技术的初衷,陆小军侃侃而谈。
凭着敏锐的市场嗅觉,他发现市场中的鲜食豌豆、鲜穗黏玉米很受消费者喜爱,仔细分析,恰好可以利用豌豆和黏玉米生长周期短的优势开展种植。6月收获了鲜食豌豆后,继续种植生长周期短的鲜穗黏玉米,这样不仅一地两用,节约了时间和土地成本,而且晚于其他玉米上市的鲜食黏玉米售价更高。加上豆类有固氮作用,为黏玉米提供营养,减少化肥的使用量,还可以提高黏玉米的品质和口感。
合理猜想,大胆实验。综合分析了鲜食豌豆复种黏玉米种植技术的优势后,去年,陆小军勇敢尝试,成功实践出这项种植技术,每亩地收益1万元。他还把鲜食豌豆打造成采摘园,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游玩采摘。
陆小军探索新种植技术,创新改造农机,使用新农机技术,孕育出了粒粒饱满的庄稼,照亮了这片大地,让曾经的撂荒地焕发出勃勃生机。
用农业情怀回馈大地
去年,陆小军被评为固原市农民高级农艺师,这让他成为很多人学习的榜样,合作社种植基地也成为了示范区,每年都会有区内外的农民前来学习。
授课、现场指导、培训会……凡是有关农业的教学邀请,陆小军从不拒绝,全部应邀参加。忙的时候,几乎周周要去教学,但他从不抱怨。“这片土地培育了我,我也要回馈它,帮助更多的农民。”陆小军说。
彭堡村村民陆敬宾种了十几亩玉米,陆小军成了他的田间“老师”,在选购种子、施肥、配水时陆小军手把手指导陆敬宾。“真的学到了很多,施肥时要选用发酵后的农家肥增强土地肥力,玉米的株距和行距要保持合适,还要确保通风散热,提高产量。”陆敬宾说。和陆小军比起来,自己之前就是个“大老粗”,不会这么精益求精,按照陆小军的方法,种的玉米产量提高了,陆敬宾的高兴之情溢于言表。
对于彭堡村来说,陆小军就像是新升起的一颗闪亮的星星,光芒正好,带领了更多农民向现代化农业方向发展前进。
“我生长在这里,热爱这片土地。我要扎根大地,踏踏实实把地种好,探索出更多的新技术,让更多的农民受益。”陆小军脚下的豌豆地浸染着明艳的绿色,充满了希望。(见习记者:兰婷婷 李志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