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要点啥?”
“给我来2斤龙须面。”
“我也要2斤。”
……
8月3日,在位于市区荣华巷的“鲜面条”店内,一位个子娇小的中年妇女忙得不亦乐乎。她已记不清这是她在固原市区开的第几家“鲜面条”店了,从北苑小区到武警坡,从东海园区到荣华园……因为拆迁、旧城改造、房租等原因,她一直在寻找适合的门店。这位爱“折腾”的女人名叫陈仕群,自2009年秋天从福建来到固原,转眼已十几个年头。
2009年,陈仕群的弟弟陈世强在固原发展了两年,基本摸清固原的面条市场后,电话邀约姐姐过来一起发展。“固原冬天很冷,都在零下几十度,不信你看天气预报。”身边的亲戚指着电视说。陈仕群听后有些害怕,这些年在外闯荡,去过最寒冷的城市是西安,而固原比西安更寒冷。
“姐,你过来,老三都答应过来了。”陈世强在电话里以三弟陈世川同意来固原为由,三天两头地“软磨硬泡”。“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既然别人可以在固原立足生存,我为什么不可以?”陈仕群在心里劝导自己,一直在外漂泊的她也希望和弟弟们团聚。当年秋天,陈仕群举家从福建来到固原,很快,就在市区北苑小区附近租到门店,“鲜面条”店就这样开业了。
10月,固原开始下雪,还没来得及准备棉衣棉裤的陈仕群怎么也没想到寒冷来得那么早,前来买面条的顾客热情地催促她赶紧到商场买几件棉衣,她学着邻居的样子,把自己包裹得厚厚的。“最难的是早上骑车送面,那是这辈子第一次感受到寒风刺骨。”陈仕群回想起寒冬时节,天未亮就得把面送出去,依旧心有余悸,“春天来临后,觉得冬天也没那么寒冷了。”
鲜面看似和普通面条差不多,其实有很多讲究,陈仕群最自信的就是做鲜面:“好技术要有好面粉才能发挥出来,再通过机器加工,才能做出好的鲜面来。”1972年,陈仕群出生在重庆市云阳县,县城里有无数个大大小小的面坊,火爆全国的重庆小面里的鲜面条,大多数是由云阳人加工而成。
陈仕群几乎尝遍了固原市场上的面粉,最终选择了多种适合做鲜面的面粉,经过对比,挑出色度、筋道、口感三合一的面粉,即便这样成本会增加,但只要能配出好的鲜面,她觉得值,这也是陈仕群作为云阳面工的执着。
为了适应当地市场,陈仕群还专程从云阳老家,请师傅量身定制机器。在层层严格把关下,陈仕群做出来的鲜面干湿度、柔软度、光滑度都令人称赞。每天早上,在量产鲜面之前,陈仕群和丈夫都会先下一碗自己加工的面,尝过了才放心售卖。
陈仕群重视口碑。位于市区北京路的一家餐厅业主曾质疑说:“你的面条有问题。”第二天早上送面的时候,陈仕群就守在食府负责下面的店员旁。原来店员在水未开的情况,就急忙把一大盆面丢进锅里,没等一锅煮完,陈仕群已经按捺不住了,“妹妹,下一锅我来煮。”第二锅,陈仕群一直等到水彻底烧开后,才快速将适量的面丢进去,随后,陈仕群将煮好的面端至业主面前,业主吃了一口后说:“这面和刚刚的不一样,筋道,口感很好。”
在固原的十几年,陈仕群姐弟做的鲜面条靠着过硬的质量、良好的口碑,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稳定的客户,“来的时候我就想,一定可以在固原立足,现在儿子也在新区开了店。”看着店里来来往往的顾客,陈仕群很欣慰。(记者:蔡雪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