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农查看蜜蜂分蜂情况
养蜂是个精细活儿
现代化蜂蜜生产线
工人查看蜂蜜成色
一箱箱酿造甜蜜的蜂箱
游客观看蜜蜂酿蜜
工人搬运大桶蜂蜜
呈浅琥珀色的半透明液体,无杂质,滋味甜润,口感绵软细腻,爽口柔和,余味充满花的清香……因为独特的品质和营养价值,2018年农业农村部正式批准对“泾源蜂蜜”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2020年泾源蜂蜜列入当年第二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一粒小小的花粉要蜕变成一滴香醇甘甜的蜂蜜,需历经千辛万苦,忙碌的蜜蜂、养蜂人、检测人员、工厂工人……在泾源,这项“甜蜜”产业滋润着一方水土、滋润着一方百姓。
泾源县拥有油菜花、槐树、黄芪等各类蜜源植物113科778种,中草药530多种,是中蜂生长繁育的“生态乐园”。依托独特的资源禀赋,泾源县科学谋划成立中华蜜蜂产业发展服务中心,大力实施提升服务强技术、稳定扩群强产业的“双强”工程,构建了一二三产业融合、上中下游一体、产加销链融通的中蜂产业体系。经过多年培育发展,扶持创建中蜂养殖示范场42个,全县养殖中蜂蜂群3.7万箱,实现年产值5000万元以上。
大手牵小手 大家一起富
小蜜蜂,大产业。
为让更多人过上“甜蜜”生活,近年来,泾源县通过“大手连骨干拉小手”等模式,鼓励农民买蜂、养蜂,以技术带动小户规模化养殖、大户科学化养殖,帮助更多农户从中受益。
家住泾河源镇北营村的冶连荣就是一只“大手”,他发起成立的泾源县泾六盘蜂业专业合作社共吸纳30余户农户养殖中华蜜蜂。这两年合作社年均养殖2000多箱蜂,去年收入300多万元。他的养蜂基地养殖中蜂超过500箱,也成了全县蜂农的“田间学校”,从春繁、夏管,到秋收、冬暖,为蜂农提供养蜂技术支撑。泾光村蜂农马江科每次培训都去,他扩大了养殖规模,不仅顺利脱贫摘帽,还在邻村有了自己的蜂场。
70岁的马江科大半辈子以种地为主,种地之余也养蜂,多年前一场车祸后,这个庄稼汉再也干不了重活,成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养蜂从副业变为主业。如今他靠养蜂致富,和老伴守着蜂群已在六盘山脚下的蜂场住了4年,一片绿树花海中,把这份甜蜜事业经营得越来越兴旺,养蜂超过了200箱。“养蜂是技术活,不是力气活,没有白学习的。规模大了,赚得更多,日子也会越来越甜。”马江科说。
如今,养蜂已经成为泾源县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甜蜜事业”,全县已扶持创建中蜂养殖示范场42个,培育稳固养蜂户1309余户,实现年产值5000万元以上,蜂农年均收入达2.3万元。
企业来带动 增值又增效
养殖规模上去了,还需要精深加工企业来带动。2020年6月,泾源县引进宁夏众天蜂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这是一家年加工量达5000吨的全产业链专业蜂产品生产加工企业,拥有成熟的蜂蜜、蜂王浆、蜂花粉、蜂蜜醋生产线。企业生产收购蜜源以泾源为主、辐射周边,本地优质蜜源给了企业信心,企业稳定的生产加工线又给本地蜂农吃上了“定心丸”。
初夏时节,六盘山镇百花溪谷里,叠翠流金,景色绚丽,这里是泾源县中华蜜蜂良种繁育基地。
2020年8月,宁夏众天蜂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百花溪谷投资建设了集蜜蜂饲养、良种繁育、新技术研究引进、科学实验等于一体的标准化基地,从源头推广蜂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基地技术员王会敏负责推广先进蜂具和中蜂养殖技术,提高蜂群抗病能力,增加蜂蜜产量。王会敏介绍:“我们根据中蜂个头小等特点,改良了传统蜂箱,新式蜂箱更‘瘦’更高,比传统蜂箱多了一层,从原来的‘平房’变成了‘二层楼’,划分为蜜区和子区,蜜区方便取蜜,子区体积小,利于秋冬季蜂群抱团取暖。”
宁夏众天蜂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利用自身技术、品牌价值和市场优势,采用订单农业模式,与蜂农签订协议,带动蜂农养殖增收。从蜂农处收购的新鲜蜂蜜,汇聚到泾源县轻工产业园区标准化厂房再进行精深加工,提高附加值。公司副总经理于秀成说:“现在‘泾源蜂蜜’的市场知名度比较高。我们开发了蜂蜜饮料等15种产品,这些蜂产品不仅在专卖店销售,还走进了商超专柜,走上了网络平台,‘泾源蜂蜜’的产品业态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多样。”
在大型企业的带动下,泾源蜂产品购销、养蜂体验、蜜蜂文化展示与文化旅游产业相结合,构建了一二三产业融合、上中下游一体、产加销融通的中蜂产业体系,“甜蜜事业”实现了增值增效。
去年,泾源县对泾源蜂蜜的地理标识、产品形象LOGO进行了统一设计,今年着手实施中蜂养殖“百千万”示范工程,即建立百群以上标准化蜂场9个、千群以上示范村10个、万群示范乡镇1个,通过分蜂扩群使全县中蜂养殖规模达到4万群。与此同时,将通过给农户发放养蜂补贴、建立农民田间学校进行技术指导等扶持方式,让产业发展起来,让群众的生活真正甜起来。(记者:李慧 余亚丽 马涛 王彤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