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我,亲历了行在固原的发展变迁,内心涌动着难以言说的幸福和自豪。
儿时的记忆中,人们出行的交通工具就是双脚,天地虽宽,但完全可以步行到达。父亲每次从固原回彭阳老家,全靠步行。村子里老弱病残如有出行必要,只能选择牛车或马车。姥爷是从陕西过来落脚到原州区头营镇杨郎村的,做皮货生意,一辆加重自行车彰显了他在村里毋庸置疑的身份。村里谁有迫不得已的事情,需要走银川、兰州、西安的,大都向姥爷借自行车。借车的人说话小心翼翼,唯恐一句话不周让计划落空,姥爷为人豪爽,但不苟言笑,多数都会成全。
1982年,我开始读小学一年级,家离学校比较近,不到二里路。同学中有距学校十几里路程的,大家结伴而行,用脚板丈量着与年龄不相符的路程。平时尚可应付,冬天下大雪的时候,便经常有同学无法正常到校。我上三年级的时候,村里的自行车逐渐多了起来,家里也有了手扶拖拉机。由于我身体不好,弟弟经常骑自行车送我去学校。身体单薄的弟弟,个头也不高,够不着车座,只能在横梁下面的三叉里骑车。我像个傻子一样双手抱住自行车后座,害怕把自己掉下去,全然想不到弟弟的辛苦。真是少年不知愁滋味!
1986年,我上初一。大哥不愿意继续上学,15岁的他选择了部队。入伍不到三个月的一天,大哥突然出现在了家中。年龄小但头脑活络的他,由于思家心切,恰巧部队一位领导家属需要一辆凤凰牌自行车,当时是凭票分配,好多人有钱买不到货。大哥便打包票说,他能解决这个问题,领导求之不得,便对他放行。为这事,父亲在三营镇贸易公司跑了一趟,一周以后,皆大欢喜。后来,村子里面自行车基本普及。我家由于孩子多,有了飞鸽牌和永久牌两辆自行车,还有一辆干农活的四轮拖拉机,生活有了很大起色。
1989年,我到固原一中读高中,县城里自行车比比皆是,摩托车开始出现在人们的日常出行中,弯梁自行车也渐渐风靡起来。一些喜欢时尚的年轻人,越来越中意木兰摩托车,小巧灵活,相当便捷。要是哪个有实力的“土豪”,能够买一辆桑塔纳轿车,不亚于现在买一辆宾利、劳斯莱斯。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多。
1993年,我去银川上大学,坐的是班车。上午八点多上车,三百多公里的路程,一路走走停停,八九个小时才能到银川,其中辛苦自不用说。大二的时候,一位在宁夏交通学校上学的同学,有一次坐某单位的桑塔纳2000,四个多小时就从固原到了银川。他说,下车以后竟然有一种恍惚的感觉,好像不是真的。
从银川南门坐2路或者8路公交车到宁夏大学校区,票价是6毛钱,一个车头牵引两个车厢,显得有些浩浩荡荡。这个时候,在粮食系统工作的大哥有了自己的野马牌摩托车。
我上大学期间,固原城里开始有了“三二八”运营。其实就是三轮摩托车改装的,后面设置了一个坐人的车厢而已,一般最多坐四个人,起步价3元,危险系数比较高。再后来,就演变成了奥拓牌出租车,票价比“三二八”高1元。这个时候的固原,越来越有城市的气派了。
四年后大学毕业,我被分配到乡下中学任教,从家到学校五十几里路,大多坐班车去。学校里的老师,经济条件好的都有摩托车。三年以后,我也有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辆摩托车,熟记“提一踩二连三四”的挂挡口诀,行驶在小县城倒也惬意得很。拥有摩托车,周末可以去更远的地方,上下班可以更加便捷,出行有了质的提升。
当自行车与摩托车风靡时,汽车多为公交车、货车、单位用车等。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小轿车慢慢开进了居民家中,成为市民茶余饭后热议的话题。起初,大多是比亚迪、桑塔纳、北京现代。现在,奥迪、奔驰、宝马等豪车在固原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
时代的变迁,经济的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仿佛一夜之间,整个城市车满为患,有的家庭还有两三辆之多。一些耄耋老人对社会的巨变感慨不已:简直是改天换地了!
短短几十年的发展,我们的家用交通工具从自行车、摩托车到汽车,能源从柴油、汽油到电能,科学技术使得我们的交通工具更快、更安全、更智能。未来,智能汽车或将进入平常百姓家,自动驾驶、导航、防盗、通讯、识别等综合功能让出行也智能化。
据报道,未来的汽车将不再有门锁、钥匙等,由可以辨认指纹的触摸器或语音识别系统来判断来者是不是车主,并根据主人的命令决定是否启动。自动驾驶、车载导航、无钥匙启动、网络购车等,代步工具变身出行伙伴,未来的交通工具发展将更加智能。我想,只要我们好好工作、努力奋斗,未来的生活会更加美好。(通讯员:马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