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马,这么早就过来了,快进屋。”“叔,姨不在家,家里就你一个,我不放心,过来看看。”3月31日一大早,家住彭阳县小岔乡小岔村的张兆银扫完院子,迎面碰上来家探望的乡干部马建军,两人寒暄着进了屋。张兆银拉着小马的手,感慨地说:“刚见到你时,觉得一个外乡人来这山沟里,肯定待不住,没想到你为大家的事跑前跑后,一干就是6年,真不容易。”
张兆银满心疼惜的“小马”是“90后”小伙,作为小岔乡唯一一位回族,马建军从群众眼中的外乡人成为家里人,从不被理解到感激顾惜,是因为他用真心换诚心,在2000多个日夜里,与小岔乡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感情。
“百姓一日不脱贫,我一日不离开”
2016年3月1日,对于家住原州区三营镇的马建军来说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他终于结束了4年临时工的身份,成为彭阳县小岔乡一名事业编工作人员。那天一大早,马建军满怀憧憬和期待,与父亲一起冒雪赶往工作地。
一路颠簸3个多小时后,车子到达小岔乡。马建军迫不及待地踏出车门,眼前的荒凉伴着迎面刮来的一股冷风让他心里直打颤。自幼在农村长大的马建军,虽对贫困早有认知,但眼前巨大的落差仍让他难以接受,特别是得知小岔乡里只有他一个是回族时,更着急了,“生活、饮食习惯不同,留下来可咋生活?”就在他举棋不定时,时任小岔乡人武部长、现任党委副书记的甄长青出门迎接,笑着对马建军的父亲说:“叔,孩子交给我,您就放心回吧。”
得知马建军心中的顾虑,甄长青语重心长地说:“小岔是彭阳县最偏远、贫困的乡镇之一,老百姓生活都非常困难,咱们的工作就是要带领乡亲摆脱贫困把日子过好,你和我来这里都是为百姓服务的勤务员。”这番话,让马建军感受到了一种责任,但真正明确并甘心情愿履职尽责,却是在随后的一次入户走访中。那是去李渠村逐户摸排,天还很冷,马建军跟随甄长青走进了村民白天银家。只见杂乱的院子里,一孔窑洞虚掩着门,推门而入,泛着潮气的窑内,两个娃娃围坐在炕上,脏兮兮的脸上散落着凌乱的头发,惊恐不已地看着“闯”进门的两人。“都快中午了,你们咋还在炕上?”“炕上暖和。”大点的女孩说。“家里咋不生炉子?”“没钱买炭。”弟弟答……看着眼前一穷二白的景象,听着娃娃们的回答,马建军恍然明白甄长青没有吓唬他,百姓的日子的确过得艰难。从那一刻起,“百姓一日不脱贫,我一日不离开”的誓言便悄然扎根于马建军的心底。
“最应该感谢的人是你们自己,我只是替大家跑了跑腿”
没了抱怨,不再退缩,马建军浑身上下充满了干劲。
“小伙子,咱们这儿年轻干部比较少,脱贫攻坚任务又非常重,这个工作你来负责,咋样?”面对小岔乡时任党委书记虎俭斌的工作安排,马建军回答得干脆利落:“组织信任,我一定坚决做好。”就这样,他独自一人扛起了全乡7个村的脱贫攻坚工作任务。
逐村走访,入户摸排,了解村情户情、知晓民需民盼,三个月的时间,马建军的足迹遍布小岔乡的村组,对照国家贫困村、贫困户脱贫标准,一张发展蓝图在马建军脑中渐渐清晰。“老叔,扶贫贷款政策美得很,贷5万块钱,没抵押没担保,政府还贴息。配套‘530’养殖项目,建一栋棚,养5头牛,还补贴1万块钱呢!等母牛再产几个牛娃子,一个牛娃子还能补贴500块钱,不出两年你就能脱贫了。”小岔乡主要以养殖生猪为主,鲜有养牛的,再加上群众“安逸”惯了,都不愿背上贷款过日子。为了破除群众故步自封的思想,变压力为动力,马建军不厌其烦地一村一村、一户一户讲解养牛的好处。最终,在他的推动、说服下,2022年,全乡养牛1353头,养殖大户30户。“好你个马富成,一会想走利通区,一会想走兴庆区,一会儿你又不搬了?你到底想啥着呢?搬过去住的是楼房,附近有打工的厂子,娃娃上学也方便,我要是个建档户我早就走了。”“嫂子,你就放心搬过去,银川那边都给你们安排好了,肯定比你住在这儿强得多,还舍不得啥呢,就怕你这一去再看不上回来了。”……为了帮助移民群众打消顾虑,放心搬迁,马建军除了一趟趟上门做思想工作外,还抽空亲自跑到移民地实地考察,拍摄视频,让搬迁群众现场说变化。最终,全乡有147户582人如期搬入新居,开启了致富的新生活。如今,住在银川市兴庆区掌政镇的马富成一家日子过得甜蜜,一有时间,他就给马建军打视频电话,现场“晒”自己的新车、新房、新生活,为了表示谢意,他不止一次邀请马建军有空要到自己银川的新家坐坐,亲眼看看乡亲们的新生活。
要致富,产业发展是关键。小岔乡土地贫瘠,世代种植传统农作物,产量少、价格低,经济效益不好。为了转变发展思路,引进更高产量的经济作物,在大量实地考察、专家评估后,小岔乡于2017年开始引进万寿菊特色种植。消息一经传出,村民立刻炸开了锅。“咱们这里祖祖辈辈种玉米,一下子改种万寿菊,这能当粮食吃?”“种粮食都没保障,种个花就能行?”甚至有人指着马建军的鼻子说:“万寿菊那么好,你咋不包些地种去,你吃公家饭咋都能行,我们老百姓就靠这点地过活,到时候没粮吃,你负责?”……面对抱怨与指责,同为农民出身的马建军非但没有生气反而特别能理解大家的心情。因为他深知粮食对群众意味着什么,但他更明白,小岔的气候、土质并不适合大面积种植粮食,反倒适合万寿菊的生长,且万寿菊亩产价格高于玉米,有望成为带动村民致富的新产业。
又一次思想“攻坚战”打响,马建军为此做足了“功课”。上网查视频资料,学习掌握万寿菊的种植、田间日常管理、采摘等技术;赴外地种植基地实地考察,现场取经。胸有成竹后,他信心满满地返乡入村开始逐户宣传,但大家还是对此半信半疑,始终不肯拍板。“耳听为虚,眼见为实。”马建军多说无益后便亲自带着部分村民代表去邻近的孟塬乡考察,看着阳光下万亩万寿菊娇艳绽放,果然有人动了心,“小马,你说得对,人家种一亩万寿菊能卖2000元左右,比种玉米强太多了,我今年也种10亩试一试。”“我也想试着种一下。”……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很快万寿菊种植便在小岔乡全面“开花”,看着一株株花苗落地生根,想着百姓钱袋子越来越鼓,马建军心里比吃了蜜还甜。可不曾想,七月到了万寿菊收获季时,本该去采摘第一批花朵的老乡们却在一大早涌进乡政府,把马建军办公室围了个水泄不通。“你让我们种的这个东西对人身体不好、有毒呢,你知道吗?”“现在种了这么多你说咋办?”了解情况后,马建军经过询问得知,原来万寿菊有驱虫驱蚊的作用,而非大家说的有毒,为了证明自己所说为实,他当着大家面亲自下地采摘万寿菊。看着马建军一人摘得相安无事,围观群众也放心加入。
最终,如其所料,万寿菊在当年实现大丰收,百姓收入翻一番。大家纷纷提上鸡蛋、土豆等来感谢马建军,却都被他一一回绝,他说:“其实,最应该感谢的人是你们自己,我只是替大家跑跑腿。”“只有我亲眼过上一遍,才算真正安心。”
除了帮助村民发展产业外,乡上的所有脱贫数据的整理、汇总、校对等工作也都是马建军分内的事儿。“之前脱贫数据都由每个村自行统计,我也没太注意,直到省际交叉扶贫考核,内蒙古普查员要到小岔乡来的前两天,我才发现了问题。”马建军回想起了当时的情况。那是考核前一天,为了做到万无一失,马建军主动到各村去检查扶贫档案资料整理情况,在检查贫困户识别、退出数据时,他突然发现,各村贫困户底数与国家扶贫系统数据不一致。他打电话咨询县扶贫办工作人员后,没想到结果更糟,县上提供的数据与国家扶贫系统数据、乡上档案资料数据皆不一致。考核就在眼前,本就感冒的马建军更上火了。虽然发烧、口舌生疮,但他强撑着身体拿起三个数据进行分析,最终,他认定国家扶贫系统的数据肯定是最准确的,并以此为标准,让7个村把档案资料全都拿到乡扶贫工作室,连夜开始了比对工作。直到第二天一早,马建军嗓子已经哑得说不出一句话,好在贫困户数据全部比对清楚。心里的石头落了地,但工作还未结束,还需重新整理7个村的档案资料。快速吃过一碗方便面后,他又开始工作了。“从来没见过干工作这么拼命的年轻人,真的让人看着心疼。”米沟村党支部书记贾效平感叹道。
“小马,我们村的扶贫系统数据咋和档案资料对不上?你帮我再看一下。”……如今,各村的数据只有让马建军校对过后,村上干部才能放心,而每次接到电话,第一时间赶过去也成了马建军的日常,“只有亲眼过上一遍,才算真正安心。”
“我虽对不起家人,但对得起‘人民勤务员’这一称呼,我感到很值得”
如今的小岔乡,路通、水通、百姓乐;养殖、种植、产业兴。全乡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520元。看着眼前的可喜变化,想想走过的艰辛路程,马建军感慨万千:“真的太不容易了。”作为一个回族小伙儿,吃饭是最大的难题。不会做饭的他,刚到单位主要靠饼子、咸菜、方便面将就。一两周还行,可顿顿如此,马建军的身体就有点扛不住了,再加上繁重、忙碌的工作,不到半年,体重就从130斤骤降至100斤,整个人瘦得把大家吓了一跳。
于是,乡政府的同事们就悄悄达成默契:“今后,但凡有人进县城,不论多晚,回来时都要给马建军带一份饭菜。”记得第一份香气四溢的盒饭送在马建军手中时,这位在工作中从没皱过眉头的七尺男儿却对着一份饭菜抹起了眼泪,马建军从心底里感激大家。为了不让同事再为自己费心,于是,他开始学做饭。从炒土豆丝、西红柿炒鸡蛋到后来的各种面食,他都努力学习,但做得都不好,勉强凑合后,他就把希望寄托在每周周末,“可以回家改善伙食。”但因脱贫攻坚任务重,他回家的日子也越来越少,经常是连续一个月都待在单位。回家改善伙食并非马建军最在意的,让他牵肠挂肚、愧疚难当的其实是无法近身照料日渐年迈的父亲和两个年幼的孩子。夜深人静与家人电话视频成为他倾诉思念之苦的唯一方式。
就这样,儿子上学、女儿出生、爷爷去世……很多家里的大事他都未能到场,但事关小岔百姓发展的件件事他从未缺席,“我虽对不起家人,却对得起小岔乡5800多名父老乡亲,更对得起‘人民勤务员’这一称呼,我感到很值得。” “乡村振兴,我将会一如既往做好服务,让乡亲们的日子过得更加红火。”马建军一心为公的付出也得到了群众和组织的认可,先后被授予彭阳县“安全生产先进个人”、“就业创业先进工作者”、“年度先进个人”、“脱贫攻坚先进工作者”、“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先进个人”、“扶贫助困好青年”、“脱贫攻坚嘉奖”……但最让他引以为傲的还是乡亲们拿他当“自家人”。
如今,到乡政府办事的村民临走前都会抽空来看看他;路上遇见,没有一个人不叮嘱,“小马,好好照顾身体,一定把饭吃好”;乡上谁家有个喜事儿也都记挂着他,煮上几个自家产的土鸡蛋、捎上一把喜糖……“此心安处是吾乡!”这是马建军写在工作日记本首页里的话,正因为他以小岔为故乡、视百姓如亲人,才让他甘心情愿扎根于此,全身心地投入到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伟大事业中,无怨亦无悔。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乡村振兴,我会一如既往做好服务,让乡亲们的日子过得更加红火。”马建军满是自信地说。(记者:王平花 李飞龙 马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