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老区新貌 | 泾源:收蜂更比收麦忙
4月21日,六盘山像是刚刚睡醒,新绿、新花以及那些还未展叶的草木,生动了春色。
山下,泾源县六盘山镇和尚铺村花红柳绿,一派盎然盛春的样子。村里有座老房子,门楹上悬挂着“红色记忆馆”牌匾。馆内的藏品,叙述着红二十五军长征在此地休息以及瓦亭遭遇战的故事。
史提高用蜂斗收蜂。
村里老蜂农蔡志鑫经常来馆里,重温那段红色革命史。这几天,他在忙着中蜂春繁,离不开蜂场。120箱中蜂今年估计能春繁100箱新蜂,一箱蜂能卖五六百元。眼下正是要紧时节,得瞪大眼睛盯着“产房”,“跑一窝蜂就是丢了500元钱呢”。
中蜂产业是泾源县增加农民收入的特色优势产业,全县蜂群数量达到3.7万群,每群蜂能带来1000多元的收入,“泾源蜂蜜”生态产品进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蔡志鑫是泾源县中蜂养殖的先驱之一。起初,沿用传统土法养蜂,但每年铲蜜,连蜜带蜂一起毁掉了,第二年还得重新繁育,养蜂规模一直做不大。
蔡志鑫尝试用养意蜂的木箱养殖中蜂,但不得要领,养一箱死一箱。
后来,福建农林大学一位教授做六盘山中蜂课题研究时,采用了他家一些蜜蜂和蜂蜜。教授问他要啥报酬,他希望教授能给他一些蜂箱。教授从福建给蔡志鑫协调了500个蜂箱,又协调固原市养蜂站指导他把土窝里的中蜂转移到蜂箱养殖。经过不断地试验改进,蔡志鑫成为泾源县最早掌握木箱养殖中蜂技术的蜂农之一。
2016年以来,泾源县全力发展中蜂产业。蔡志鑫成为带领建档立卡户脱贫致富的带头人。“方圆几十里,我带出的徒弟,少说也有二三十人。养蜂大户史提高也是我带出来的。”
史提高的蜂场在六盘山镇杨庄村。他家院子里、房前屋后、走廊过道都摆满了蜂箱。
谷雨前,连日阴雨天气,春繁迟迟不见动静。
4月20日,谷雨,气温骤升,憋足劲的史家83箱中蜂井喷式春繁,仅一天就繁育了13箱新蜂。
史提高和老伴刚把院子里乱巢而出的蜂群收住,院外蜂箱又分群而出,这群还没收到蜂箱,过道里的新蜂群又旋飞而起。史提高挑着蜂斗还在收蜂时,另一群新蜂在蜂王带领下钻进了蜂斗,两群合成了一群,乌泱泱的一长串蜂吊在蜂斗下。
慌乱中,老伴不小心摔倒,摔坏了膝盖。好在新蜂群全被收住了,一群蜂都没逃走。
从4月中旬到5月中旬,中蜂春繁收蜂比收麦子还忙。史提高只好打电话叫回城里的儿子和亲戚来帮忙收蜂。
4月21日,为了收蜂,史家的早饭和午饭并成一顿吃。史提高打开头一天两群合成一群的蜂箱,寻找两只蜂王,留下最健壮的蜂王,另一只蜂王得从蜂箱里捉出。“一箱里只能留一只蜂王,两只的话,蜂群不干活,还天天打架。”
史提高正忙时,听见老伴喊:“快些来,蜂儿分出来了!”
史提高和儿子人手一个蜂斗,冲出院子。新蜂群绕着一棵松树旋飞,长竿上的蜂斗伸向蜂群最密集处。“蜂王上斗上斗,白雨来了……”史提高深情地呼唤着。蜂群好像听懂了话似的,相继钻进了蜂斗,3万多只蜜蜂几分钟就聚集成一两公斤重的蜂疙瘩。
“收蜂就是这几分钟的事,如果盯不住,收得不及时,蜂群就飞跑了。”待所有的蜜蜂都入了蜂斗,史提高把蜂斗提到装好坯的蜂箱里,儿子撑起覆布,史提高使劲拍抖了两下蜂斗,蜂群立马落入蜂箱,儿子迅速盖上覆布,并用圆图钉封闭严实,以防蜜蜂逃逸。
十分钟后,史提高再次打开蜂箱,把新蜂群逼赶到蜂坯上。再往蜂箱门涂上蜂蜜,才打开蜂门让蜜蜂出入。蜜蜂很有灵性,抹点蜜它们就认家了。这样,收蜂才算圆满成功。
史提高刚进屋喝了几口罐罐蜜茶,老伴又喊了起来。知道是新蜂群又分出来了,史提高连忙跑出来看,“从哪一窝出来的?”他顺着老伴手指的位置一看,“这窝昨儿才分的群,今儿咋又分了?”史提高一回想,估计是自己没有把蜂箱里多余的蜂王摘干净,导致又分群了。
啥都不说了,赶紧和儿子一起把蜂群收住。儿子见收了半蜂斗,就说:“这么一点点蜂儿,倒到老箱子算了。”“不行,两个蜂王打架呢,还会分群。”于是,史提高把这半斗蜂群安置在新蜂箱里,并从蜂势壮的蜂箱里取出两坯蜂仔,以增强这箱蜂势。
这里还没忙完,就听见邻居求救声:“蜂儿分群了!快收不住了!”
史提高和儿子跑过去帮忙时,新蜂群已飞离蜂场,快要飞过公路对面去了。儿子和邻居赶忙提着灰袋子,在蜂群前头扬灰,把蜂群赶回蜂场。史提高挑着蜂斗,跟着蜂群移动,呼喊着“蜂王上斗上斗,白雨来了……”
从9时起,史家盯蜂、收蜂,直至18时,蜜蜂入巢歇息,他们才收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