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这些年丨“牛产业”托起群众好日子
10月13日清晨,薄雾轻笼西吉县兴隆镇杨茂村。坐落于此的西吉县马云家庭农场早已迎来一天的忙碌。走进宽敞明亮的牛棚,200多头肉牛毛色油亮、体格健硕,它们或悠闲踱步,或俯首休憩,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务工人员马海车熟练地将拌好的草料倒进食槽,牛群闻声聚拢,埋头进食,咀嚼声此起彼伏。她一边清理牛圈,一边望着眼前膘肥体壮的牛群,脸上漾起淳朴的笑容:“我就是本村人,在这儿干快3年了。每天早中晚按时喂草、清圈,活不重,还稳定。”她话语里透着希望,“在家门口打工,既能照顾老人孩子,也攒下了些钱,日子真是越过越有奔头!”农场总经理马云介绍:“肉牛出栏、草料储备等用工高峰期,季节性用工最多可达20余人,有效带动了周边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增收。”
这是西吉县肉牛企业发展的缩影。每一家肉牛企业的建立,不仅为肉牛提供舒适家园,更让无数个马海车通过家门口务工增收致富。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西吉县肉牛产业不仅通过就业带动村民增收,更向养殖户提供科学的饲喂技术、品种选育和疾病防控等培训,从“靠经验”到“讲科学”,让“牛产业”真正“牛”起来。
对养了二十多年牛的马保国来说,今年家里的变化远不止肉牛数量的增加。在西吉县吉强镇夏寨肉牛繁育基地的专业指导下,马保国享受到从补栏、饲喂到出栏的全流程管理指导,从昔日单打独斗的养殖户,摇身一变成了肉牛养殖基地的“股东”。从品种改良、牛棚改造到饲料配比优化,每一步调整都转化成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换牛是第一步。马保国过去养的是普通黄牛,今年在基地的建议下,他补栏了7头西门塔尔肉牛。“这个品种体格大、长肉快,还不容易生病,养着省心,效益也高。”马保国说,紧接着他拆除了使用多年的旧牛棚,建起了宽敞整洁、通风良好的新牛棚,再调整饲料配比让肉牛吃上了“细糠”。相比以前他凭经验不定量投喂青贮玉米,如今在基地技术人员的指导下,他学会了根据肉牛的体重和生长阶段,精准搭配油渣、麸皮、豆粕等辅料,每天定时定量投喂。“以前哪想过喂牛还要‘算着来’,现在这么精细喂养,牛长得快,毛色也亮,看着就有精气神。”马保国笑着说。
除了养殖环节的指导,基地还打通了销售“最后一公里”,成为连接养殖户与市场的重要桥梁。通过统一收购、统一销售经过科学管理的优质肉牛,不仅帮助农户卖出好价钱,也拓宽了企业的市场渠道。“养牛就担心买不上好牛犊、卖不出好价钱。现在有了基地的保障,再也不用为销路和价格发愁。”马保国坦言。这不仅是实实在在的收益,更是科学养殖带来的信心与希望。
西吉作为六盘山肉牛主产区,养殖历史悠久,这里几乎家家种草、户户养畜。记者从西吉县农业农村局了解到,截至目前,西吉县肉牛存栏36.02万头,出栏17.81万头,饲养量达53.83万头,是名副其实的肉牛养殖大县。西吉县培育肉牛养殖示范村193个,万头存栏乡镇14个,从事肉牛养殖的农户达2.5万户,“100”肉牛养殖场99家,规模化养殖率达到18.8%。
一头头健硕的肉牛,通过肉牛产业越系越紧的“联农带农”纽带,托起了千家万户更加红火的好日子。从过去养殖户“单打独斗”,到如今基本形成政府主导、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广泛参与的现代化肉牛产业集群,西吉县肉牛产业呈现出规模化发展、标准化养殖、产业化经营的良好势头,成为全县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见习记者:黎乐乐 记者:马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