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村 一棵菜 一条心
9月25日凌晨4时许,西吉县偏城乡北庄村还笼罩在夜色中,42岁的赵志兰已经开始喂牛、准备早饭。眼下,她是家里的顶梁柱——丈夫去年因铡草伤了右臂,女儿是聋哑人,两个儿子还在上学。忙完家务,她匆匆吃几口饭,便赶往村里的冷凉蔬菜基地。
“最早是打零工,后来干得熟了,就带着大家一起干,成了带工组长。”赵志兰抹了把额角的汗,笑容朴实。如今,她一个月最高时能拿到4000元工资,这笔稳定的收入,对这个家庭至关重要。“好在基地离家近,时间灵活,中午还能抽空回家喂牛,一切都不耽误。”她身后,连片的松花菜在阳光下泛起绿浪,几十名村民正低头熟练地采摘。
这片孕育着希望的蔬菜基地,是北庄村近年来推进乡村振兴、探索联农带农机制的生动缩影。
北庄村地处偏城乡西南部,耕地资源丰富,过去却因种植结构单一、劳动力外流,部分山地一度撂荒。转机发生在2021年,村里建设高标准农田,整合零散土地,尝试种植冷凉蔬菜。从甜椒到今年780亩的松花菜,一步步摸索,让撂荒地上长出了“金疙瘩”。
“我们村海拔高、气候凉,种出的蔬菜品质好、虫害少。”北庄村党支部书记黄玉虎介绍,村里依托这一优势,紧盯全县冷凉蔬菜产业发展目标,推动产业规模化、标准化。今年,北庄村不仅建成了千亩示范基地,规模化种植松花菜、打籽西葫芦等1150亩,还带动偏城乡建成4个基地种植大丁苦瓜、西葫芦等蔬菜,总面积超3000亩。
产业要持续,关键在带动。北庄村“外引内培”双管齐下,引进内蒙古煜冠食品加工有限责任公司,与本地宁夏宜新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合作,构建“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协同发展模式。
“我们提供种苗、技术,并保底收购,农户只需放心种、认真管,不愁卖不掉。”宁夏宜新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张涛说。通过统一种植、统一指导、统一销售,村民参与产业发展的风险大幅降低,积极性显著提高。今年,北庄村分散种植面积达358亩,偏城乡参与农户376户。
产业落地,就业增收是最直接的体现。赵志兰的经历不是个例。基地优先吸纳本地劳动力,提供长期岗位30多个,高峰期用工超百人,帮助农户实现务工增收50余万元。偏城乡冷凉蔬菜产业累计带动重点群体110人就业,人均增收2.34万元。62岁的海万杰来自邻村,之前常年在外打零工,最近刚到基地稳定务工:“一天130元,离家近,活不累,比打零工强!”
“种得好”更要“卖得好”。北庄村冷凉蔬菜基地精准对接市场渠道,积极推动“订单蔬菜”“合同种植”等产业化经营模式,与河南、宁夏等多地企业签订产销协议,采取“订单种植+兜底收购”的合作模式,构建从田间到市场的直通渠道。“种什么、收多少,早就定好了,不怕菜烂在地里。”村民黄玉付家今年种了5亩松花菜,长势喜人,信心十足。
经测算,北庄村冷凉蔬菜预计年产值达1100万元,年收益达680多万元。在基地的带动下,偏城乡进一步拓宽销售渠道,与3家蔬菜销售企业建立稳定合作关系,预计冷凉蔬菜年产值可突破3000万元。小小蔬菜,真正成了群众增收的“致富密码”。
傍晚时分,赵志兰结束一天的工作,匆匆赶回家喂牛、做饭。虽然忙碌,她却觉得日子越来越有盼头。“只要肯干,日子总会好的。”她望向远处绿意盎然的菜地,眼角漾开笑意。
夕阳洒在北庄村千亩蔬菜基地上,农户三三两两结伴而归,笑声回荡山间。从撂荒到复耕,从零散种植到规模经营,从外出务工到家门口就业,北庄村用一棵棵冷凉蔬菜,铺就了一条“产业联农、就业带农、销售富农”的振兴之路,暖了民心,也富了口袋。
记者手记
站在成片的松花菜田边,看着忙碌的村民,最让人感动的是这片土地上萌动的生机与希望。从整合土地、尝试新品种,到引进企业、构建机制,再到对接市场、促农增收,北庄村的每一步都走得扎实。北庄村不仅将蔬菜种了出来,更通过联农带农机制,把产业的增值收益实实在在地与农户“捆绑”,装进了群众的“钱袋子”。(记者:闫蓓 赵昱杰)
相关新闻
-
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 | 全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演讲比赛
[2025-09-28] -
一个村 一棵菜 一条心
[2025-09-28] -
原州区妇联唱红歌颂祖国 巧手编织迎佳节
[2025-09-28] -
“六盘山冷凉蔬菜”加速“出海” 我市企业与新加坡企业签订亿元年度大单
[2025-09-28] -
红色固原 邀您相约|固原系列美食活动邀您共度佳节
[2025-09-28] -
红色固原 邀您相约 | “双节”促消费活动上线
[2025-09-28] -
市政协召开五届二十四次常委会会议
[2025-09-27] -
红色固原 邀您相约 | “双节”促消费活动上线
[2025-09-26] -
幸福的脚步声
[2025-09-26] -
当篮球撞上丰收:一场乡土活力的全景绽放
[2025-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