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塬上的“水银行”
初夏时节,西吉县田坪乡大岔村的清晨格外热闹。村民张怀军拧开斑驳的水窖闸门,哼着小调走进自家门前的日光温棚,手指轻触滴灌喷头,清冽的水流顺着塑料管汩汩淌入垄间。“窖水浇出来的马铃薯更甜嘞!”老张用粗糙的手掌摩挲着翠绿的茎叶,黝黑的脸上泛起笑意,他家返租的2座拱棚里,早熟马铃薯长势喜人。
这座曾沉寂十余年的“救命窖”变成了旱塬上的“水银行”。
地处黄土高原腹地的田坪乡常年气候干旱,水资源匮乏,土地保墒能力较弱,属典型旱作农业区。脱贫攻坚期间家家户户通上了自来水,村民告别了靠窖储水的日子,但全乡3000余座水窖就此闲置。
如何唤醒这些“沉睡资产”?
今年初,田坪乡创新提出“窖水浇灌拱棚”模式,选择基础较好的大岔村率先试点:在保留水窖储水功能的前提下,利用窖边空地建设标准化拱棚。
土地以每亩200元集中流转,大棚却化整为零地建在农户家门口,每个棚体精准对接1座闲置水窖。这种“毛细血管”式布局,既节省了铺设输水管道的成本,又让闲置水窖重获新生。而农户只需每年支付500元的租金,就能承租家门口的大棚自主经营。“像这样的水窖老百姓家基本上都有两个,每座水窖至少可储存30立方米水,两座水窖保障1亩拱棚的滴灌用水没问题,可以说实现了‘一窖两用’。”田坪乡党委书记杨东宏说。
面对持续干旱气候,部分传统大田作物尚未下种,大岔村拱棚内的早熟马铃薯却已郁郁葱葱。
“和大田相比,棚里的马铃薯长得更好。以前水窖存雨水,现在窖水浇出两茬钱!”正在棚内查看墒情的村民牛虎宗算着经济账:“马铃薯再有50天就能上市了,7月初就开始移栽红葱,一年种两茬,预计每亩拱棚年收入可达到1.2万元。”
“棚膜锁住窖水,订单稳住民心。”田坪乡党委书记杨东宏介绍,乡党委提前对接宁夏中清餐饮集团签订协议合同:早熟马铃薯每公斤价格不低于3元,红葱每公斤价格不低于6元,确保拱棚作物不愁卖,不但卖得出,还能卖上价。
田坪乡的这场“水文章”,正在改写旱塬农业的生存法则。闲置水窖变身“水银行”,日光温棚化作“聚宝盆”,企业订单织就“防护网”,三股力量拧成的产业链,让农户彻底摆脱“丰产不增收”的隐忧。
暮色中的大岔村,一座座拱棚在夕阳下泛着微光。张怀军轻轻合上滴灌阀门,望着地里的早熟马铃薯笑道:“这水窖啊,就像咱庄稼人的老伙计,只要用对了法子,干涸的土地也能长出希望!”(记者:闫蓓 宋昇 罗占虎 王娟)
相关新闻
-
包兰铁路银川至中卫段扩能改造工程初步设计获批
[2025-07-12] -
六盘古风拂动黄浦江
[2025-07-12] -
瞭望·治国理政纪事|让“塞上江南”越来越秀美
[2025-07-12] -
六盘古风拂动黄浦江
[2025-07-11] -
大学生暑期返家为街头添"青春风景线"
[2025-07-11] -
“火‘热’村BA 清凉游六盘 回村品村宴”原州区第八届农民篮球争霸赛即将精彩开赛!
[2025-07-11] -
全国中成药首批扩围及第三批采集结果在宁夏落地
[2025-07-11] -
被光照亮的孩子终将成为光
[2025-07-11] -
35载行医路见证医者仁心
[2025-07-10] -
在社团中成长 在兴趣里闪光
[2025-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