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为伴丨童年时光的诗意抵达——《儿戏》
《儿戏》是广西人民出版社倾力打造的“中国乡存丛书”的第十部作品,由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侯珏创作,是一部文笔优美、特色鲜明的散文作品。全书以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南方乡村的40多种儿童游戏为切入点,用山林旷野中的嬉戏撒欢,黑瓦木屋下的喜乐哀愁记录乡村集体记忆,推动文化传承。
全书共有60余幅插图,讲述了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南方山区一个小山寨里,孕育于田野、山川的各种各样的儿童游戏,共41种,这些游戏有的已经改头换面,依然活跃在孩童的生活中,有的只能在乡村才能玩耍,而有的已经彻底成为往事,只留存于上世纪有过乡村生活的人们的回忆中。
书中的每种游戏都有一篇文章,作者回忆在家乡的童年时光,有哭笑不得的趣事,有脑洞大开的发明,对大自然的描摹充满亲密和神奇,笔下的伙伴、家人有着鲜明的个性和浓浓的人情。全书主要有两种叙述风格:一是以游戏为主,详细记叙游戏的方法和有趣的游玩过程;二是游戏与人物、事件共融,在游戏中讲述一个有情感、有温度,有头有尾、逻辑通顺的故事。因此,本书既是一部南方儿童游戏百科全书,也是一幅山区民族村寨生活画卷。
在作者的笔下,《儿戏》所描绘的不仅是游戏,更是一代人关于幸福童年的集体记忆。“游戏的内核,其实是传承。”侯珏表示:“儿时的游戏蕴含着生活的智慧,教会我协作、想象、勇气,它们不该被遗忘在时间里,它们蕴含的文化正是在动手、奔跑、嬉闹之间一代代传承下去的。” 因此,《儿戏》可以从不同维度去解读,像广西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张淑云所说的,对文化研究者而言,《儿戏》是一份乡土历史的文献,一种濒临消逝的文化形态的书写与守望;对儿童读者而言,它是一扇打开想象力与情感世界的窗口,在亲情与友情中获得心灵的慰藉;对家长来说,它提供了一种亲子共读的有效互动,书中的游戏打开回忆共享的接口,也成为代际沟通的桥梁。(推荐人:张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