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屋的变迁
⊙李富成
沿着黄河一直往北走,便能看到我家的旧院子,坐落在山脚下一个簸箕形地坑中。阳光从四面照射进来,院中光线充足,老屋闲散地坐在蓝天下,坐拥整片阳光。
旧庭院穿越时光,依然保留着过去古朴简约的风格。古老的木门,并不高大,仅供人们出入方便。院落呈正方形,正北面最中间有个土坯大瓦房,我们叫上房,是给家中长辈住的,房屋落成后上房就一直是奶奶住着。东面有两间相对小的瓦房,一间住人,另一间是厨房。院落东北角预留着将来建房的地基,当时我们把它开发成了一个小园子。小园内南北两处各栽种着一棵红樱桃树和一棵红梅杏树。两树夹缝中又种有七棵比人高的花椒树。
在我的记忆中,这个小园子总是被用树枝条编的一排栅栏严严实实地围着,直到每年五月樱桃成熟后栅栏的门才会打开十多天,用以采摘樱桃,其余时间都是关着的。有时我想进小果园却又无法进去,心想果园关得这样严实,恐怕连小蚂蚁也进不去。后来听妈妈说这里建栅栏墙,主要是为了阻止来我家串门的邻居随意采摘,如果他们看见已经泛红的花椒想摘,碍于情面我们不给不行,但摘了没成熟的花椒,花椒树就非常容易死。不过花椒成熟后就不必如此担心。我们兄弟踩着梯子采摘花椒,晒干的花椒一部分留着自家食用;一部分送给亲朋邻居;剩下的一部分售出,给家中添点油盐酱醋等。
旧院子西面是个大果园,种植红元帅、红富士、东北大鸭蛋梨、七月黄、李子树等。能说上名的和说不上名的果树共有十二棵。一到春天,果树竞相开花,有粉红的苹果花、雪白的梨花,整个院子成了花的海洋,屋子镶嵌在其中,成为一种点缀,美丽的景色吸引着小鸟成群落在树上。一阵微风吹过,空气中弥漫着甜蜜的花香,吸引着蜜蜂和蝴蝶在屋檐下飞舞,逗得小猫仰着头,追逐着蝴蝶,在花丛中跑来跑去。我们兄弟俩穿梭其间,奔跑着,嬉戏着,打闹着,我们的童年就在花丛中长大。我家大门口总是拴着一只狗。这只小狗长着一身黑毛,全身黑得发亮,我们叫它小黑。小黑成天睡在大门口,耳朵总是贴在地面上,用耳朵辨别来人的脚步声,用鼻子判断是否是主人。小黑见了主人总是喜欢用它的两只前腿搭在人的胳膊上,摇着尾巴,以示对主人的亲切和欢迎。小黑从小是由我们抱着长大的,任凭小黑做什么,我们都不害怕。倘若来了陌生人,小黑便像触电般跳起来,甩着铁棍一般的尾巴狂叫,那气势足以击退来人。
在大果园的角角落落还种满了各色牡丹、月季、芍药、玫瑰、菊花,引得伯父家的哥哥每年春季都来我家园子里移栽一些名贵花苗到他们家园子去。
出了大门西南方向的墙边有一大片竹林,密密麻麻地向四周扩展。仰头,会看到那稠密的竹叶,遮住了阳光,零零碎碎的光束从叶与叶之间的缝隙透出来,在地上印出一小块一小块的光点。竹林深处,清新的空气令人心旷神怡。凉爽的微风轻轻拂过,竹叶随之舞动,发出悦耳的沙沙声,宛如一首悠扬的乐曲。在竹林边永远没有盛夏,永远那么凉爽,那么舒适。那竹叶遮挡了阳光,遮挡了烦躁,吸引周边村民每到盛夏都向父母讨要几十枝竹茎用以乘凉……
后来,随着全国城镇化大潮推进,年轻人开始去南方打工,孩子进城上学,村里只留老年人看家守院。那时,村子开始变得静悄悄的,许多人家的门上都挂着大铁锁,院子里长满杂草。道路常年不修,到处坑坑洼洼,有许多地方积水成泥。老屋显得孤独、寂寞。
再后来,乡村振兴的东风吹遍黄河两岸,我们的老村被开发成了旅游村落。村里的老屋变了模样,被开发成古色古香的乡村旅舍,村中有千年古枣树、古长城遗址、烽火台、休闲栈道、蒿子面制作坊、黄羊钱鞭非遗体验馆、枸杞采摘体验基地、夏季荷花观赏厅等多个景点。
如今的村庄,引进资金建起了集约化蔬菜温棚、规模化养牛场。那些离开家乡上学的大学生们毕业后纷纷返乡,运用各类技术手段建设家乡。村里建起了幼儿园和敬老院,为创业的年轻人排除了后顾之忧。
我家的老屋,也许不再是我童年记忆中的那个样子,却开始成为越来越多的人认识新农村、新农人和重温旧时光的美丽乡村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