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的告别是耕耘一生的回响
“今天我们学习《小石潭记》,这篇古文是中考必考篇目,同学们知道文中哪句是译文题型必考吗?”“作者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下面请一位同学补充这个文学常识知识点。”4月24日,在原州区黄铎堡学校,教师黄志伟迎来了他退休前的最后一堂课。扎根乡村38年执教,他的故事是一首深情的歌谣,在乡村的田野间传唱。
1987年,22岁的黄志伟从固原师范毕业,怀揣着对教育事业的热情和憧憬,来到原州区中河中学任教。那时的学校,是几间土坯房,桌椅歪歪扭扭,学生踩着泥地上课。面对这般景象,农村娃长大的黄志伟毫不抱怨。“一本教材、一支粉笔就是我全部的教学工具。但我心里清楚山里娃读书不易,一个都不能掉队。”黄志伟感慨道,冬天寒风灌进教室,他收集纸板裱糊窗户,顶着大风拖回的树根在铁炉里烧得噼啪炸响,温暖着一双双冻红的小手。
中河中学任教期间,黄志伟教主课也教音体美,当班主任也当生活老师。为了提升乡村教育质量,他抓住外出进修的机会,去银川市交流学习。经过两年的系统学习,黄志伟带着新的教学理念、方式重回讲台。
七月的麦田泛着金黄,黄志伟把课堂“搬进”田间。燥热的午后,黄志伟卷起教案,带着学生蹲进麦田。指尖拂过沉甸甸的麦穗,他轻声引导,“麦穗越饱满头越低,做人更要懂得谦逊。”不远处的农民弯腰劳作,镰刀起落,汗水成串落下,湿透衣衫。他谆谆告诫,“父辈弯腰为了生存生活,我们俯身也可播种未来。”
90年代农村学生大多家境困难,生活压力让不少孩子自卑敏感。面对班里总是低头的学生马永梅,黄志伟采用“正面激励法”。作文课上逐句批改她的文章,将精彩段落作为范文朗读;初三填报志愿时,黄志伟不断肯定她的能力,树立自信。后来成为原州区开城镇中心小学教师的马永梅,在给老师的信中深情地写道:“没有您,就没有我的前途。是您在我最迷茫的时候,给了我信心和力量黄志伟。”
黄志伟既是知识领航者,更是心灵摆渡人。“有次我察觉到有位学生因无力支付书本费,‘借’用了班级备用作业本。”黄志伟回忆,当时他选择了理解和包容,私下引导并给予物质帮助。当时黄志伟一个月工资只有300元,而垫付一个学生的书本费就要80多元。面对旁人“做亏本买卖”的调侃,他回答说,“物资匮乏的时代,更要保护好孩子珍贵的自尊心。虽然垫的书本费收不回来,但这绝不是吃亏的事。”
2019年,中河中学挂牌成为福建飞毛腿技师学院原州分校,黄志伟申请继续执教乡村。2020年,55岁的他被调配到黄铎堡学校,因年龄原因被安排到宿管岗位。但他心系课堂,私下坚持学习、关心学生,凭借着热忱与执着,黄志伟赢得学校信任,主授初中语文的同时,兼任小学语文、科学等学科代课教师。
“现在的孩子思维活跃、学习能力强,老师要与时俱进,转变教学方式。”面对新生代教育对象,黄志伟积极向青年教师学习多媒体技术,将音视频演示等形式融入课堂;寒暑假期间,他通过线上线下培训,钻研中考高频考点,分阶段渗透进日常教学,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黄老师深刻影响了我的职业选择。”1991级学生雷富仓说,受恩师感召,他于2003年通过选拔应届生基层锻炼投身乡村教育,在原州区炭山中学执教四年,后来转入原州区教育体育局党务岗位,至今仍在基础教育战线贡献力量。
38年来,黄志伟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学生,其中许多人通过知识改变了命运,走出了乡村,走向更广阔的天地。但他始终坚守在乡村教育的土地上,从未动摇过自己的信念。“看到孩子们有出息,我觉得一切都值得。”
夕阳的余晖洒在校园里,黄志伟最后一次锁上办公室门。曾代过课的低年级学生簇拥着他去操场话别,嬉闹声与他第一次站上讲台时的读书声一样清脆。他知道,在这片土地上播下的希望种子,有些已经破土,有些正在萌芽,但教育的田野,永远需要有人弯腰播种。(记者:王文莱 毛小勤)
相关新闻
-
原州消防进商圈开展节前安全培训 筑牢五一防火屏障
[2025-04-26] -
隆德县三级联动赋能劳务输出提质增效
[2025-04-26] -
最后一课的告别是耕耘一生的回响
[2025-04-25] -
彭阳玉豆套种 ——玉米不减产 多收一季豆 彭阳县今年套种25万亩大豆玉米
[2025-04-25] -
智能化设备助力彭阳县纺织产业升级
[2025-04-24] -
播种彩色希望 我市彩色马铃薯品种选育进入中试阶段
[2025-04-23] -
原州美食周在京举办 特色农产品助力乡村振兴
[2025-04-23] -
原州区炭山乡警民合力扑灭牛棚大火
[2025-04-23] -
彭阳县集中签约三大农副产品加工及供应链项目
[2025-04-22] -
原州区2025年中小学生定向越野赛开赛
[2025-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