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抑郁的“国学配方”——探寻“寻找安详小课堂”的时代价值系列报道之一
编者按
2023年,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年11月,宁夏作出努力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部署。
由宁夏文联主席、著名作家郭文斌与宁夏和谐传统文化交流中心合力打造的宁夏公益项目“寻找安详小课堂”,以个人的生命力建设以及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为切口,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知行合一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用功能。多年来,已助力5000余个家庭解决焦虑、抑郁、婚姻危机等问题,全国受益人数逾100万人次,学员辐射港澳在内的全国30个省份,为降低抑郁率、离婚率、犯罪率提供了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也为促进个人成长、家庭和睦、团队和顺、社会和谐发挥着积极作用,是习近平文化思想“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生动实践。
今日起,本报推出大型调查类系列报道,多维度呈现并追寻“寻找安详小课堂”助力党和政府解决当今诸多社会现实问题背后的“密钥”,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后,具有怎样的经世意义和时代价值。敬请垂注。
“救救我!救救我!”4月3日凌晨4时许,铁梅(化名)又一次从噩梦中惊醒,睡衣被冷汗浸透。
黑色童年恶魔般如影随形,透支着她的身心,消耗着这个24岁年轻人的躯体。
窗外一片漆黑,转头看向熟睡的丈夫,惊恐被家的温馨慢慢消解,铁梅喃喃道:“一切都会好起来,我得再去一趟‘小课堂’……”
“我被全世界抛弃了”
“爸妈几乎天天吵闹、打架。”铁梅出生在宁夏一个偏僻的小村子,从她记事起,家里就没有过一刻安生。
5岁的一天,家里养的牛丢了,铁梅的爸爸找了一圈无果。暴躁的脾气又一次发作,回到家不停地埋怨妻子没拴牢。争吵开始升级,暴怒的丈夫抄起拴牛的铁链子,劈头盖脸砸向妻子。惊恐的铁梅哭喊着跑过去想护住妈妈,却被妈妈一把推开。
“你敢想象吗?我小时候最大的愿望就是让妈妈抱抱我,她一直抗拒和我有任何肢体接触。”从小到大,铁梅从未感受到妈妈的爱,每次挨打后,妈妈都会把怨气撒到她身上。
上小学了,铁梅认真听讲、努力学习,但学习成绩并不好。刻骨铭心的是二年级的那个冬天,因为没有完成家庭作业,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体罚了她。铁梅没有感觉到身体的疼痛,满脑子都是老师鄙夷的目光。
“妈妈知道后,没有安慰我,反而对老师说,‘这孩子再不听话就狠狠打’。那一刻,我感觉自己被全世界抛弃了,我绝望了。”讲到这里铁梅眼噙泪水、嘴唇微颤。
让铁梅绝望的,远不止这些,一些无法启齿的伤害时不时冒出来蹂躏她,她看不到这世界别的颜色,只有黑色与白色,唯一的愿望就是尽快离开家。
2018年,铁梅考入一所中专学校,走出那个带给她伤害的家庭。
但她走不出抑郁,总感觉自己跟这个世界隔着一层无形的障碍,不敢和人交朋友。夜幕降临的时候是最难熬的,她睡不着觉。好不容易睡着,童年的噩梦总会再度袭来,自残、自杀的念头时不时会冒出来。
“寻找安详”小课堂总部位于银川市西夏区镇北堡镇昊苑村,是小课堂的大本营,每年有来自全国各地成千上万的学员来这里“充电”“加油”。
“原来不是我一个人,而是一群人”
从小学遭受老师羞辱的那一刻起,厌学的情绪一直裹挟着铁梅的日常,尽管她努力对抗,却始终没有效果。
中专课堂上她听不进课,有一次却记住了老师推荐的一个地方——“寻找安详小课堂”。老师说,如果你对人生有困惑,可以去试试。
“2019年1月1日,这是我一辈子都忘不了的一天,我第一次走进‘小课堂’。”提起“小课堂”,铁梅的情绪纾解了很多,“其实没怎么听进去,但身心很放松,听着听着就睡着了。老师不但没有呵斥,反而贴心地给我盖了一条毛毯”。
随后的几年间,铁梅多次参加“小课堂”学习,参加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心结渐渐打开。
“亲憎我,孝方贤”,她选择原谅父母对自己的伤害,修补了曾经支离破碎的亲情;“朝起早,夜眠迟”,她严格遵守作息时间,睡眠质量大大改善;“凡是人,皆须爱”,她主动接纳来自师友的善意,享受师恩友情的滋润……
铁梅不再抗拒与男生接触,与一直陪伴她左右的男孩确立了恋爱关系。2024年冬天,二人走进婚姻的殿堂,组建了温馨的小家庭。
“泡”课的次数多了,铁梅知道了更多抑郁症患者与“小课堂”的故事。
2011年8月,宁夏一高校老师殷素丽(化名)患重度抑郁症,躺在床上连转头的力气都没有,稍微一动就感觉天旋地转,常常萌生自杀念头,年迈的母亲寸步不离地守在女儿身边。2013年1月,殷素丽机缘巧合走进“小课堂”,每天诵读经典,体验“现场感”的美好。2014年5月,经医院诊断,她的重度抑郁症已经痊愈。
朱丽娥曾是一家企业的中层管理者,2021年6月被医院诊断为重度抑郁症。她整夜失眠,依靠药物入睡,感觉自己像是行走在一条长长的黑色隧道里,望不到出口,也看不到光亮。当年7月,经人介绍进入“小课堂”学习。2022年4月,朱丽娥感觉身体和精神恢复良好,停掉了药物。到医院复查,诊断结果为痊愈。为此,她辞掉高薪工作,决定成为“小课堂”的终身志愿者。
今年17岁的张雨诗(化名),上初一时产生了严重的厌学情绪。有一天,她向妈妈发出“求救信号”:“妈妈,我不想去上学了。”这一次,她的妈妈和往常一样没有当回事,还是把她送到学校,直到接到老师“孩子不在学校”的电话后才着了急。找到女儿时,雨诗已经在银川市典农河畔徘徊许久,再迟一点后果不堪设想。妈妈这才发现,雨诗胳膊上、腿上密密麻麻都是划痕,才知道雨诗还在家里留了一封遗书。办理休学手续后,母女俩走进“小课堂”,半年的学习让母女关系有了很大改善,雨诗也逐渐恢复健康,重新走进学校。2024年中考,张雨诗以690多分的成绩考上心仪的高中。
……
“原来不是我一个人,而是一群人。”铁梅的话,道出一个无法回避的社会问题。
了解真相并为之付诸行动,付出坚持和努力,他们中的每个人都能成为生活的英雄。
走出抑郁的朱丽娥(右)和“小课堂”的小学员在一起交流学习心得。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
2010年,宁夏著名作家郭文斌的文化随笔集《寻找安详》出版发行,几名重度抑郁症患者读完此书后病情大为好转。口耳相传,找他解决问题的患者和家长越来越多。
“这也点醒了我,我一直提倡文学要有改造力和祝福性,既然有那么多人需要一种解决现实问题的全新的、可操作的、功能性的文化,那么,是不是可以创建一个阵地,探索出一套课程,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让他们能用、愿用、常用、广用呢?”郭文斌开始认真思考如何“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帮助更多人摆脱困境。
2012年1月,郭文斌鼓励几位《寻找安详》的受益者创办了公益实践项目——“寻找安详小课堂”。经过一段时间实践,他发现家训类读本《弟子规》《朱柏庐治家格言》好操作,受众容易接受,就开始在全国试讲,反响很好。海口电视台邀请他录制了100多集系列节目,被“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全部上传。融入“小课堂”教程后,效果极好,全国各地的求助者纷至沓来。
找到“现场感”,是“小课堂”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调制”的应对抑郁症的独家良方,也是记者调查中听到的一个高频词。郭文斌以文化学者的视角向记者阐释课程设置的原理:他认为“把目标式幸福观调整到过程式幸福观,焦虑就会消失,抑郁就会消解。在现场,既是方法论,又是幸福观、价值观、生命观”。
“活在当下,体验‘这一刻’的幸福,连做一顿饭、吃一粒米、散一次步,感觉都是美妙的。我的世界不再是黑白两种颜色,而是五彩斑斓的,我才意识到,自己以前错过了多少幸福!”铁梅醒来了,找到“现场感”就犹如找到了对抗黑暗的钥匙,让她重拾对生活的热爱。
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13年来,一个个曾经的“铁梅”被唤醒、被疗愈或者走在疗愈的路上,重新拥抱幸福生活。他们中的一部分变身志愿者,把“小课堂”的“火种”引燃到全国30个省份。星星之火,势渐燎原,受益人数超过100万人次。
“寻找安详小课堂”发起人、宁夏文联主席郭文斌在“小课堂”结业仪式上,为学员们现场答疑解惑。
“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
抑郁症为何会成为困扰青少年的“时代病”?
中国科学院心理咨询实操师、中国首批家庭教育高级指导师贾玉文经过10多年研究认为,抑郁症的产生与一些人的两个断根有关,一个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断根,一个是与大自然的断根。前者表现为家长只注重幼儿的课业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植根教育、种子教育几乎为零,人格、心理方面的教育缺失,导致孩子遇到问题容易退缩躺平,心理韧性不够;后者表现为应试教育太卷,家长跟风把孩子捆死在课堂、辅导班、托管班,有的孩子一两个星期都亲近不到大自然,长此以往会造成孤独、易怒、注意力缺陷,甚至在人格层面导致狭隘、冷漠、缺乏审美和合作精神,业界也称其为“自然缺失症”。
“目前我国抑郁症患者9000多万,主要群体就是青少年,而且逐年增长。”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宁夏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治医师王艳蓉告诉记者,她每年接诊3000多名心理疾病患者,抑郁症患者占比近80%。
值得一提的是,走进“小课堂”的抑郁症学员,有过自杀行为的不再动自杀念头,有过自残行为的逐渐不再伤害自己。一半以上厌学者重返校园并考上高中、大学,大部分厌世者再次拥抱新生活。越来越多的求助者报名上课,“小课堂”增加开课频次也满足不了需求,录取比例为15:1。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宁夏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治医师王艳蓉(左)接受记者采访。
抑郁症,一个困扰医学界的难题,怎么会在小课堂的“话疗”中得以缓解?
“抑郁症说到底是一种心病,只要把患者的心结打开了,病就好了一半。”王艳蓉说。贾玉文也认同这一说法,“小课堂”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注重养正化怨,唤醒学员的生命自驱力,“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润物细无声地完成对学员的心理重塑”。
“小课堂”一开课先播放这样一个科学实验:同一平台上的几个钟摆随意拨乱后,到达一定的临界点,钟摆的步调会变得完全一致。贾玉文说:“大家集中在一个场域,抱团取暖,步调一致,符合物理学上的同频共振原理,也符合心理学上的唤醒原理。更为关键的是,‘小课堂’是用向上向内向善的共振源让大家同频共振,不收一分钱学费,管吃管住,还赠送书籍。这种感动的力量,本身就是疗愈力。”
此外,“小课堂”的课程设计独具匠心。“六项班规”保证高质量共振,全家共学明理化怨,一封家书通心化怨,小组分享清理化怨,连根养根培植感恩,重新立志吐故纳新,拍拍操传递温暖,现场步身心合一……这些细节,实用中体现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
“真正的重生,是从裂痕里长出新的生命。”走出最新一期“小课堂”,在一片花朵怒放的桃李林边,铁梅如是描述自己的心境。
春风如贵客,一到便繁华。
眼前的场景,像极了她被反复唤醒的生命故事。
相关新闻
-
我市开展知识产权宣传周活动
[2025-04-25] -
全区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固原赛点开赛
[2025-04-25] -
走出抑郁的“国学配方”——探寻“寻找安详小课堂”的时代价值系列报道之一
[2025-04-25] -
文明沁人心 合力绘新景——我市精神文明建设为“两个市”建设注入澎湃动力
[2025-04-25] -
从一株苗到45亿元产业链 ——科技育苗激活冷凉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5-04-24] -
原州区构建三级劳务平台打造特色品牌
[2025-04-24] -
我市精心帮扶稳步提升特殊困难群众生活品质
[2025-04-23] -
市场监管部门搭建校企对接平台促进专利转化 7项专利现场路演 1项现场签约
[2025-04-23] -
128幅原州版画在闽展出
[2025-04-23] -
一季度全市农业“成绩单” 亮眼两项指标增速居全区首位
[2025-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