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德县凤岭乡,方圆不到10公里,人口不足1万人。地儿不大也创造“神话”。腊月末启幕的上梁老街年俗文化活动,不仅让区内外游客真切体会到了舞狮、马社火、武术等传统文化的魅力,更让原本就闻名远近的“凤岭八珍”成为年货市场中的“大戏码”。
凤岭乡十里八村,村村有宝贝,个个有绝活。这些明星产品包括李士村的手工醋、齐岔村的土蜂蜜、冯碑村的石磨面粉、薛岔村的桃核制品、卜岔村的土鸡蛋、齐兴村的肉鸽等。这些宝贝采用传统的制作方法,又各具特色,实现了村村自主经营、多业经营,探索开创了村级集体经济多元化发展新路子。
薛岔村2017年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改造闲置的薛岔小学,利用退耕还林地丰富的山核桃树及野生药材资源优势,建成桃核及中药材初加工厂,与区内和甘肃等多家企业签订购销合同。同时,与凤岭八珍微信小商店合作,线上、线下同步发力,产品销往全国各地。截至目前,薛岔村村集体累计收入560万元,纯收益80万元,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共带动本村91人、全乡1600余人务工,帮助村民在农忙之余多一份收入。”合作社负责人侯相相介绍。
李士村产品陈列室里,摆放着各式包装的手工醋和胡麻油、土蜂蜜等土特产品,浓烈的醋香沁人肺腑。李士村依托传统工艺发展手工醋、古法压榨胡麻油等产业,带动村集体经济和村民收入。2024年,李士村产醋110吨、胡麻油50吨、杂粮面粉25吨,产品销往兰州、平凉等地,村集体纯收入达到50万元。
近年来,凤岭乡按照“因地制宜、一村一品,突出特色、多元发展,供需关联、互促互补”的发展思路,积极开展村集体经济提升行动。全乡8个村集体积极探索,深入挖掘村级资产、资源、传承优势,围绕“六盘·凤岭八珍”乡域公用品牌,在土特产上下足功夫,构建起一体八核多元协同发展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新模式。2024年,“凤岭八珍”销售额228万元,全乡村集体经济经营收入640万元,有效助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
步入齐岔村上梁老街,供销社、人民广场、邮电所、文化站……一排排颇具年代感的建筑映入眼帘,铁犁、木斗、手推车、石磨、木锹等农具有序陈设,浓厚的农耕文化气息扑面而来。齐岔村是中国传统村落之一。2021年,齐岔村依托生态旅游和红色文化资源优势,修缮30多间民宿,建成大食堂、木匠铺、皮影室、茶馆等10间功能房,让上梁老街老村换“新”颜,打造出了集蜂旅融合、红色文化、农事体验、休闲康养、林下药材“五位一体”的乡村生态文明旅游经济综合体,把乡愁做成了产业。上梁老街年俗文化活动将一直持续到正月末,围绕“凤岭八珍”开展的年货集、欢聚冰雪朱庄河、上梁马社火演绎等主题活动,也将轮番上阵。春节期间,“凤岭八珍”销售总额已超过9万元。
“凤岭八珍”不仅是农产品,还代表着凤岭乡的文化和经济。凤岭乡利用这些特色产品助农增收,保护和传承了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带动了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凤岭乡以李士村为“凤头”,以齐岔村为“凤尾”,将全乡村集体及特色观光地串成一条旅游长廊,突出“凤岭八珍”,让游客走进来,将“八珍”带出去,进一步带动全乡居民增收入。(记者:王沛 张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