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闽宁协作的浪潮中,无数援宁干部奋勇前行,在西部大地耕耘着“梦想田”。
2024年8月,作为福建省第十四批科技援宁工作者,福建省亚热带植物研究所的林学工程师沈清宇又一次踏上了这片曾经奋斗过的扶贫主战场——彭阳县。
此行是他第七次来到彭阳,距2019年10月作为厦门第一批次援宁专技人员来固已过去了5年。沈清宇清楚地记得,初次踏入彭阳,被这片粗犷而不失可爱的土地深深吸引的感受。“初到彭阳,这片土地就震撼了我。我时刻思索着如何运用专业所学,为这片土地增添一抹更加绚丽的色彩。”他满怀深情地回忆着。
第一次到彭阳时,他发现彭阳县虽然荣获国家造林绿化、水土保持、退耕还林等先进县称号,但山林种植模式单一,鲜有林下多态综合种植模式,且局部果林已出现生长衰退、病虫害等问题,果品销量也隐现供过于求的趋势。对此,沈清宇的团队创建了《宁夏彭阳特色林、药、油、茶用生态种植模式研究》项目,立足于彭阳特色林果,选择引种兼具观赏性、药用、油用、袋用茶的乔灌木杜仲、元宝枫作为顶层乔木层种植,并结合已有较大规模种植的山桃、山杏为次生层,其下种植西北牡丹、秦艽、地椒等中草药,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形成既有生态价值,又有经济价值的多层次生态种植模式。
“只有掌握接地气的数据,方向才不会偏颇。”沈清宇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在经过一系列考察后,他决定在彭阳县内农业基础设施最为完善,且海拔较低的红河镇常沟村首批种植1200株乔木型杜仲与200株元宝枫。那段日子里,他与当地农户同吃同住,身影穿梭在山头树苗间,汗水挥洒在黄土地上。干燥的气候、北方的大风并没有阻碍他的步伐,他期待着这片“致富林”能在黄土地上结出“致富果”。
2020年10月,沈清宇结束了为期一年的对口帮扶工作,回到了厦门,但他心心念念的杜仲栽培技术研究工作还在继续。他时常通过视频、电话为当地种植户提供指导、答疑解惑。在得知由于干旱缺水、灌溉不便,种苗存活率仅有30%时,2021年4月、9月沈清宇两次回到彭阳指导补种第二批、第三批种苗。2024年8月,他以第十四批科技援宁工作者的身份,再一次回到第二故乡。
至此,沈清宇已7次踏上这片土地。跨越千山万水,只为赓续山海之约,为彭阳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截至目前,在以沈清宇为代表的援宁科技组的帮扶及彭阳县科技局的共同努力下,已分四批在红河镇种植杜仲、元宝枫5000余株,成活率也达到60%,同时机播野柴胡种子200余公斤,并计划在原有基础上,拓展杜仲的应用,栽培特色产品——杜仲灵芝,以期扩大市场,促进木本粮油和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
“非常感谢沈清宇老师团队的帮扶,让我们了解到很多以前不知道的种植模式。等现在的杜仲树等试种成功并有了效益,我们计划扩大种植面积,让这种多层次生态种植模式成为全村增收的新渠道。”红河镇常沟村党支部书记王爱彬说。
弹指间,又逢岁首,沈清宇即将完成他的第二次对口帮扶工作。谈及此,他有些不舍,又有些期待。“虽然新一期的援宁工作即将完成,但彭阳已是我的第二故乡,舍不得这里的同事、朋友、老乡。我会继续完成既定的课题任务,也期望下次回到这里时,迎接我的是常沟流域杜仲种植基地的一片绿荫。”沈清宇说。
“茹河杏雨起汀江,一曲清平乐两乡。我愿青山添妩媚,荷锄耕筑舞长阳。”这首由沈清宇亲手撰写的诗篇,字里行间洋溢着他对彭阳这片土地的深厚情感与无私奉献的决心。在彭阳这片土地上,沈清宇和团队用实干接力传承,续写着新时代的“山海情”。(见习记者:董文娇 记者:宋 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