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路我也曾走过|百里徒步任山河30年30人
三十载风雨兼程,54公里信仰之路。固原二中和弘文中学师生以脚步丈量红色热土,用30年的坚持,将赴任山河烈士陵园祭扫的路途铸成一部鲜活的教育史诗。这份坚守,是思政课堂从书本走向现实的生动注脚,更是理想信念代代相传的精神丰碑。
三十年里,一代代师生穿越山沟峁梁,在往返百余里的跋涉中触摸历史温度。他们以烈士陵园为课堂,以行走为媒介,让纪念碑上的名字化作信仰的种子,让崎岖山路成为锤炼品格的磨刀石。这堂“行走的思政课”,将革命传统教育镌刻在青春记忆里,让红色基因在跋涉中薪火相传。
“三十”这个数字背后,是时间沉淀的力量,是集体记忆的厚度。当新时代的青少年在烈士墓前庄严宣誓,当曾与学生同走这段路的老师讲述三十年来的坚守故事,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地理坐标的延续,更是精神坐标的传承。这份用脚步书写的答卷昭示:信仰从来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在躬身实践中绽放的生命之花。让我们以这份坚守为镜,让理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以笃行之力铺就复兴征途。
1995年刘明宝
1995年亲历者刘明宝现为华为公司技术专家
刘明宝是第一届参加任山河烈士陵园徒步祭扫活动的学生,至今回想起这段经历依然记忆深刻。1995年清明节当天,师生们凌晨5时出发,长途跋涉后来到任山河烈士陵园。在烈士墓碑前献花时,13岁的刘明宝了解到许多烈士牺牲时年仅十八九岁,这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于1994年至2000年就读于固原二中,2000年考入南京大学计算机系,本科毕业后进入华为公司工作。
参加工作后,刘明宝在一次工作培训中分享了这段经历。同事们认为,在当时的背景下,学校组织这样的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爱国主义精神,体现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远见卓识。刘明宝说:“我相信,参加过徒步扫墓的同学们都会将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信念深植于心。这样的信念和认知帮助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克服困难、取得成就,对参与者成长产生了积极影响。”

1996年宋克鹏
1996年亲历者宋克鹏现为婚纱影楼负责人
1996年,刚上初中的宋克鹏参加了百里徒步任山河祭英烈活动,“感觉脚掌磨透了,忍痛一路坚持走完,回来还哭了一鼻子。”在他的印象中,那是他最后一次流眼泪。
宋克鹏从事影楼行业多年,每次回顾跌宕起伏的创业路时,总觉得有徒步任山河的“影子”。2010年前后是婚纱摄影的黄金期,宋克鹏辞掉工作创业,在彭阳县开了一家婚纱影楼。生意还不错。后来,传统影楼受到“旅拍”冲击,年轻人更倾向到海边和古镇拍实景照片。影楼里一卷卷厚厚的背景画逐渐发黄,生意急剧下滑。看着身边一些同行转型,宋克鹏也犹豫过换“赛道”,可最终决定坚持下去。学技术、转理念、换风格,从校园到单位,从城市到农村,客户群体不断扩大,生意又有了起色。“徒步任山河无疑是最好的一课,当年徒步锻造的韧性,让我在行业迭代中多了一分定力。”宋克鹏说。
1997年亲历者李培岳现为民营企业负责人
“百里徒步任山河是每一个固原二中学生不可磨灭的记忆,有幸自己是其中一员。”李培岳说。就读固原二中期间,李培岳先后两次参加这项活动,每一次都印象深刻,对他以后的工作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大学毕业后,李培岳进入银行系统工作,从柜员干到业务经理,又晋升为网点副主任,业绩突出,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后来跳槽至村镇银行,直到“下海”经商办企业,他选择了一条充满挑战的荆棘之路,一如54公里路那般蜿蜒坎坷。决定离职创业需要勇气,毕竟曾经的工作收入不菲。他再三考虑,还是说服了家人和自己,创办公司。他把创业比作“新的任山河徒步”,市场寒冬是“风雪坎坷路段”、团队磨合是“搀扶过坎”。面对公司发展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他始终积极面对,坚信只要保持新时代奋斗者精神,一步一个脚印前行,就一定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1998年亲历者朱丽媛现为固原市弘文中学教师
弘文中学教师朱丽媛,有5次徒步任山河的经历。1998年,她作为学生参加了当年的徒步任山河活动。“当时一心想着要坚持下去,成为自己心中的英雄。”朱丽媛回忆。来到任山河烈士陵园,有同学发问:“为什么许多墓碑上没有名字?”从老师的回答中,朱丽媛了解到这些战士比当时的她大不了几岁,为了解放宁夏,把青春和热血洒在了固原这片土地上。听到这里,朱丽媛内心澎湃万分:战争年代的人们为了革命理想抛头颅洒热血,身处和平年代的青年,更应该传承红色精神,为建设祖国贡献力量。
如今,朱丽媛以教师的身份陪伴着一届届学生徒步任山河,她也会像当年她的老师那样告诉学生,为什么要走这条路。“要让这种精神根植孩子心中,在学习和生活中勇敢拼搏,在工作中为建设祖国添砖加瓦,成为自己心中的英雄。”朱丽媛说。
1999年亲历者任江鹏现为固原市公安局原州区分局民警
1999年、2000年、2023年、2024年,任江鹏先后4次踏上徒步任山河的这条路。从作为学生第一次参加,到成为基层民警护送学生,任江鹏用26年时光诠释了任山河之行的意义。
任江鹏至今记得,第一次徒步任山河的情景。凌晨出发的队伍蜿蜒如长龙,坑洼的土路磨破了稚嫩的双脚,“我们一直走啊走,只记得这条路特别漫长。”当晚借宿当地学生家中,第二天前往任山河烈士陵园祭奠英烈。淅淅沥沥的春雨中,庄严肃穆的氛围让他第一次体会到信仰的力量。第二年,升入初一的任江鹏再次挑战了这条路。当天往返的强度远超从前,双腿如灌铅般沉重,但内心投身军旅、报效祖国的信念如同一颗种子,在心中悄然种下。2005年,任江鹏考上宁夏大学国防生,毕业后用10年青春在部队历练。2019年转业回乡后,他选择扎根基层进入公安战线,默默守护着一方平安。如今,任江鹏常给6岁的儿子讲述任山河战斗等红色故事,还以警察的“守护者”身份重返徒步队伍。“看到他们仿佛看见了当年的自己,让人怀念。”任江鹏说。
2000年亲历者马君现为餐饮行业从业者
2000年清明节,马君带着母亲准备的酥馍和汽水,踏上了徒步任山河之路。出发当天,马君凌晨两点半就起床,出发后和其他同学一路扛着旗小跑前进。翻过黄峁山,走过一段砂石路后,脚上痛感袭来满是血泡,让他真切体会到了当年战士们的不易。抵达任山河烈士陵园后,马君看着简朴的陵园、庄严的墓碑、肃立的师生,敬仰之情油然而生。“从小听过很多红色故事,但都不及那一刻震撼。”马君说。
2024年清明节,马君的女儿参加徒步任山河活动。“爸陪你走!”马君立即报名随行。一路上,他承担着带队的重任,为了激发孩子们的士气,他带头喊口号、唱红歌,嘹亮的声音回荡在山间。今年,马君的儿子又将启程任山河,他早早张罗起了父子两人路上所需的物品。“这项活动仿佛成了我们家的传承,让孩子们走走先辈走过的路,感受艰苦,才会珍惜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马君说。
2001年亲历者侯彦雨现为传媒行业从业者
“走过了那段54公里的路程后,觉得青春被点燃了。”侯彦雨说。对她而言,2001年的清明节是特别的:那一年,她和同学们一同参加了百里徒步任山河之行,并坚持走完了全程。
2011年,侯彦雨怀揣着这份珍贵的记忆踏入职场,先后在陕西西安的广告公司及快消品和医疗公司工作,从事品牌和产品策划运营推广工作。十年磨一剑,侯彦雨在积累了丰富经验的同时,也磨砺出了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出色的策划能力。2024年,侯彦雨开始创业,带领团队在品牌传播领域不断创新突破。她深知,创业之路如同漫长的征程,需要坚定的信念、清晰的方向和不懈的努力。创业过程中,她也遇到了很多困难和挑战。但她相信,只要坚定信念,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我要用行动说明,青春曾因任山河之行被点燃过,今后也会因为拼搏和奋斗再次被点燃。”侯彦雨说。

2002年张城玥
2002年亲历者张城玥现为固原市教育局工作人员
2002年,13岁的张城玥参加了百里徒步任山河祭英烈活动,这段意义非凡的经历如同闪耀的星辰,在她的人生道路中熠熠生辉。“活动开始前,学校组织观看了任山河战斗的纪录片,银幕上战火纷飞的场景、战士们英勇无畏的身影,深深震撼着大家。”张城玥说。当时班上有一名体型偏胖的同学,出发前老师和家长都很担心,但男生坚持报名。徒步途中,男生累得气喘吁吁,大家都劝他坐车前行,却被他拒绝,最终坚持走到了终点。
对张城玥而言,当年的那场活动是对红色历史的回望,更是对先烈精神的传承,让她深刻体会到了先烈们的艰难,也磨炼了自己的身心。此后遇到困难挫折,徒步场景就会浮现,困难也变得不再“困难”。张城玥感慨:“《七律·长征》中写道‘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先辈们都如此乐观无畏,我们就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坎。”
2003年亲历者夏莹现为固原市弘文中学教师
2003年清明时节,春寒料峭,当时还是学生的夏莹第一次踏上徒步任山河的征程。当时体能一般的她,走完54公里路非常不容易。在夏莹的记忆里,同学们是唱着歌出发的,两个小时后,沉默代替了歌声。紧接着是同学们的反复追问:“老师,快到了吗?”“老师,还有多远?”返程时,夏莹更是感觉难挨。“脚底板像是针扎一样,每走一步都疼痛不已。”即使这样,夏莹和同学们还是互相鼓励和搀扶,终于走回了学校。等待她的父母为她竖起了大拇指,夏莹也为自己感到骄傲。
如今,夏莹成为了弘文中学的一名教师,每当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困难,都会想起徒步任山河的经历。“那段路都能坚持走下来,还有什么事情坚持不下去?”夏莹说。从那以后,夏莹还养成了一个习惯,只要不赶时间,出门都会选择步行。从教多年来,夏莹数次陪伴学生走到任山河,这条淬炼过她的山路成了鲜活的育人课堂。
2004年亲历者景泊瑞现为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总经理
“一路上,我们分享干粮,相互加油打气搀扶前行,时而高歌时而流泪。”每当景泊瑞回忆起21年前,徒步祭扫任山河烈士陵园的经历时,内心总是难掩激动。2004年,他和同学们用稚嫩的双脚丈量了这条往返54公里的山路,在心中刻下了永不磨灭的精神印记。
“当年的徒步任山河之行,教会了我坚持的意义。”景泊瑞说。如今步入社会的他,在人生和事业中,无论遇到多少困难,只要想起那次的徒步,就有了继续向前的勇气。时光荏苒,当年的少年已为人父,但任山河的记忆依然鲜活。他还打算今后让自己的子女也走一走这条路,让他们亲身体会坚持的重量。在景泊瑞看来,这堂生动而深刻的“行走的思政课”,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永续传承。景泊瑞对母校的祝愿,或许正是所有参加者的心声:“愿这样的活动一直开展下去,这样的精神永远传承。”
2005年亲历者张倩茹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在读研究生
多年之后,张倩茹再次回忆起徒步任山河的经历,心中依旧感慨万分:那是她面对的最艰难的挑战。时光回溯到2005年,当时张倩茹身高1.4米,在班级里身形矮小、体格瘦弱。得知女儿要徒步54公里山路时,张倩茹的母亲满心担忧,觉得弱小的女儿不可能走完全程。那年清明细雨纷纷,路面变得泥泞,行走极为艰难。到了中午时分,起初的新鲜感早已消散,双脚疼痛难忍,但大家没有退缩,彼此搀扶,全班同学无一人掉队。
本科毕业后,张倩茹一心向往中国人民大学,却几次考研失败,她想起了任山河之行,从中汲取力量。2023年,张倩茹考上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研究生,但入学成绩在全班垫底,一年之后,她凭借自身努力,“逆袭”成为全班第一并荣获国家奖学金,一跃成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我会将徒步任山河的经历埋于心底,努力工作,报效祖国。”张倩茹说。
2006年亲历者年菲现为原州区中河乡中心幼儿园园长
对于年菲而言,2006年参加的百里徒步任山河这段经历,如同永不褪色的旗帜,在她心中飘扬,成为她人生旅程中珍贵的精神财富。徒步当天天色未明,同学们在学校集合,细雨纷纷,打湿了他们即将踏上的道路。一路上,尽是土路和砂石路,每一步都充满了艰辛。年菲没走多久,脚底就磨出了水泡,钻心的疼痛让她走得艰难,但她和同学们没有退缩,唱红歌、喊口号,相互传递着力量,彼此支撑着前行。站在庄严肃穆的任山河烈士陵园,她接受了深刻的红色教育,有了更真切的体会。
如今,年菲已成为原州区中河乡中心幼儿园园长,定期开展红色教育与思政教育课。每年园里组织纪念烈士活动,年菲总是积极参加。每当面对困难,那段记忆便会浮现,激励着她勇往直前,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2007年亲历者韩飞龙现为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职工
每年清明时节,韩飞龙的思绪总会飘回到2007年的清明。那时,韩飞龙还是一名初中生。学校组织了百里徒步任山河祭英烈活动,他与同学们背着干粮和水壶,跟着高高飘扬的旗帜,踏上了往返54公里的路途。
那次徒步之行,深深嵌入了韩飞龙的脑海。学业中遇到难题,他像攀登当年的“陡坡梁”一样,奋力跨越;工作里面对任务,他如同翻越“黄峁山”那样,学着当年红旗手的样子凝聚团队力量,一路勇往直前。“2018年,我因企业遭遇经营危机被裁员,感到很迷茫,整日宅在家不知所措。直到看到母校学子重走任山河的视频,他们坚毅的眼神、不屈的步伐,让我如梦初醒,就像看到了当年的自己。”随后,韩飞龙重拾斗志,准备简历,参加面试,凭借自身优势顺利入职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从百里徒步到投身岗位,这段经历像一座精神灯塔,始终照亮我前行的道路。”韩飞龙说。

2008年鲁甜甜
2008年亲历者鲁甜甜现为固原市新闻传媒中心播音主持人
54公里路有多远?固原二中和弘文中学的少年用脚步丈量信仰的刻度。对鲁甜甜来说,这堂“行走的思政课”照亮了她的人生方向。2008年清明节,鲁甜甜与同学们踏上了徒步任山河的征程,这是对体能的挑战,更是对意志的锤炼。令她难忘的是返程途中同学间真挚的情谊:女生的书包几乎全由男生扛起,有的男生肩上背着两三个书包,还搀扶着体力不支的女生前行。
2023年,鲁甜甜加入固原市新闻传媒中心成为一名播音主持人。身为新人,面对一些有挑战的工作任务时,她总会保持好心态积极面对。“当工作遇到瓶颈,总会想起那天的自己——既然能走完54公里的路程,又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鲁甜甜说,“媒体人要传递信息,更要传递希望,就像当年同学伸出的一双双援手,如同一束束光温暖着他人。

2009年沈雁荣
2009年亲历者沈雁荣现为固原市第三中学教师
沈雁荣是固原三中的一名化学教师,谈及对她教育生涯有影响的事,她提到了自己在学生时期参加的那次百里徒步任山河之行。任山河战斗的红色革命故事,曾深深触动着沈雁荣的心灵。徒步当天,她和同学们一路高唱红歌,来到了任山河烈士陵园缅怀先烈。
那次经历后,沈雁荣深刻认识到实践教育的重要性:能让青少年在亲身经历中感受历史,将枯燥的思政教育从课堂搬到丰富的实践中,从而让青少年更深刻地感悟与传承红色精神。从事教育工作后,沈雁荣将这样的想法付之于现实,课堂上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化学实验,让他们在实践中成长。“现在的教育方式应该多元化,除了书本知识外,社会实践同样重要,希望能有机会带领我的学生感受任山河之行的艰难和精神力量。”沈雁荣说。

2010年梁浩
2010年亲历者梁浩现为固原新玉祥商贸有限公司职工
从走出校园到踏入职场,从好好学习到努力工作,梁浩展现出了坚韧品格和创新精神,这一切都源于青春时期那段难忘的经历。2010年,梁浩参加了任山河徒步活动。“那是一段艰难的路程,一路上同学们互相搀扶,说着鼓劲的话,所有人的目标只有一个——走下去。”梁浩回忆起当年的场景,眼中依然闪烁着光芒。从那时起,他明白了团结的重要性,也学会了坚持和勇敢。
2021年,梁浩大学毕业,在浙江找到了一份绘图工程师的工作。面对繁重的设计任务和紧迫的工期,他从不退缩,总是耐心地与团队成员沟通协作,确保每一个设计环节都能达到最优的效果。2023年底,梁浩回到了家乡,进入一家企业工作。工作中,经常遇到客户与公司之间的摩擦,他总是耐心地解决问题,安抚客户的情绪,协调双方的利益。梁浩说:“干工作如同徒步任山河一样,只要耐下性子咬牙坚持,就一定可以把工作干好。”

2011年朱雅茹
2011年亲历者朱雅茹现为彭阳县统计局工作人员
2011年,朱雅茹满怀激动,跟随浩浩荡荡的队伍向着任山河烈士陵园进发。对于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而言,这无疑是一次严峻的挑战。行程还未过半,不少同学已经体力不支,抵达目的地后,他们的双脚满是水泡。“那天风沙很大,喉咙疼,但走进陵园的那一刻,突然懂得了脚下的路意味着什么。”朱雅茹说。当时,班上一名女同学因心脏不好,开学时的军训都没有参加,但为了参加徒步任山河活动,她每天咬牙坚持锻炼,一点点克服了身体上的不适。一路上,同学们自发轮流照顾她,男同学更是轮流背,背不动了,几个人就搀扶着,硬是走完了54公里路。
一晃14年过去了,每当朱雅茹遇到挫折,眼前就会浮现出走过的那段路,还有同学之间互帮互助的场景。朱雅茹说:“年少时用一天时间征服的长路,早已化作我乐观面对人生的强大底气,激励我不断前行。”

2012年韩丹
2012年亲历者韩丹现为外地创业者
13岁那年,韩丹参加了徒步任山河之行,成为他人生中一段深刻的记忆。“返程时,同学们的双脚都磨出了血泡,突然有人起头,大家唱起了‘团结就是力量’,仿佛身体都不那么沉重了。”从那以后,韩丹变得更有毅力、有韧性,只要认准的事情就会坚持到底。
考上大学后,韩丹主动申请担任班长和团支书,在忙碌充实的校园生活中锻炼自我。积极参加校外活动,先后在中国国际全印展、中国进口博览会上担任志愿者,践行了当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2021年,韩丹大学毕业后就职于一家企业。每当因为工作焦头烂额时,他都会想起徒步任山河时的情景。两年后,在积累了一定资源和人脉后,韩丹和朋友开始自主创业。“英雄不是电影里的超人,而是在看似不可能走完的道路上,带着伤向前走的自己。创业也是如此,只要一路坚持,终会实现梦想。”韩丹说。

2013年马晓蕊
2013年亲历者马晓蕊现为宁夏大学在读研究生
回忆起2013年徒步任山河的场景,马晓蕊记忆犹新。因为平常不爱运动,往返54公里的路程对于她成了一种挑战。那天,马晓蕊随着队伍前行,走在山间土路上,她的双腿像灌了铅,脚下的路越来越漫长。来到任山河烈士陵园,看着写有“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的纪念碑和庄严肃穆的墓碑时,马晓蕊被深深震撼。“先辈们为了革命无畏牺牲,我们又凭什么不努力?”马晓蕊说。返程的路上,她稳定心态,不断鼓励自己:“别放弃,再坚持一下就到了。”
上研究生期间,马晓蕊做实验时数据总有偏差,马上要交论文,内心十分焦灼。“别放弃,再坚持一下就成功了。”这句话突然浮现脑海。经过不断试验,她终于发现了症结所在,实验取得成功。这几天,她看到朋友圈有关任山河的信息,激动地说:“如果有机会,我还想再走一次,接受精神洗礼。”

2014年何璐
2014年亲历者何璐现为固原市原州区文联工作人员
2014年清明,何璐踏上了期盼已久的征程。“入学前就听说学校有徒步任山河祭英烈活动,很想参加。”天还未亮时出发的队伍、行至山路时激昂的歌声、任山河烈士陵园鞠躬献花的身影、返程时没有停下的脚步、相互搀扶的背影、街道两旁拉起的横幅和阵阵欢呼……这是留在何璐脑海中挥之不去的画面。“从那之后,每次学习和生活中面对困难和挑战,最先想到的是这54公里。”何璐说,这一关都闯过去了,没有什么再让自己犹豫和畏惧,这是54公里给予的最丰厚的馈赠。以这样的形式缅怀革命先烈,红色基因早已融入当年那群十三四岁少年的血脉中。
如今走上工作岗位,这段徒步经历的记忆和影响并未随着时间而消退,反而更加深刻。何璐保持着不言弃的劲头,坚持认真工作和生活。“经历后才觉得,走过任山河的青春更加圆满,走过任山河的人生也更加丰富。”在何璐的心中,这54公里熠熠生辉,值得回味。

2015年马镜媛
2015年亲历者马镜媛现为北京智行树教育咨询有限公司职工
“徒步任山河已经过去十年,但是这54公里路上的点点滴滴,我一直铭记于心。”马镜媛说。当年,学校早在半年前就组织训练。尽管马镜媛坚持锻炼,但两年前车祸留下的腿部伤痛让她有些担忧。“凡事都要去尝试,这样就算真的坚持不下来也不会后悔。”父母的鼓励给了她力量。正式出发的路途中,马镜媛经历了无数次的自我怀疑,“一把鼻涕一把泪地感觉自己坚持不下去。”但是来自同学们的互相鼓励、老师的细心叮嘱,支撑着她继续前行。当大家回到学校,看到校门口拉着横幅的家长和为他们加油的路人时,路程的艰辛一扫而光。
如今,马镜媛在北京工作。正是那次经历,让她成长为一个能独当一面的人,她用自己的经历和专业知识,帮助更多的人面对困难,克服恐惧。“54公里路不仅仅是脚下的路程,更是成长后心灵上的洗礼,人生路上的收获。”马镜媛感慨。

2016年兰雪峰
2016年亲历者兰雪峰现为中央司法警官学院学生
9年前的清明,兰雪峰踏上了徒步任山河的征程。在任山河烈士陵园,兰雪峰和同学们向烈士墓碑献花,当看到许多墓碑上连名字都没有留下时,他的内心十分震撼,被那些年轻的烈士们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所感动。就在那时,他心中萌生了一颗从警报国的种子。返程路上,路边岩缝里的野生酸枣树,引起了兰雪峰的注意。“当时我在想,这些顽强的生命是否也曾见证过当年战士们的英勇。”
任山河之行,培养了兰雪峰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毅力,正是这份经历,让他高考时义无反顾地报考了警校。在中央司法警官学院的学习生涯中,因为有过徒步54公里路的历练,他顺利通过了警校的各种训练,成功加入学校的国旗护卫队。今年,兰雪峰即将成为一名人民警察,他说:“任山河烈士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我会在本职岗位上忠诚履职,守护一方安宁。”

2017年郭旭敏
2017年亲历者郭旭敏现为东北财经大学学生
“回来的路上,疲惫达到了极点,仿佛身体的每根神经都被拉到了极限。”回想起中学时徒步任山河的经历,现在是东北财经大学学生的郭旭敏记忆犹新。出发前,学校组织学生开展体能训练。出发时兴奋的同学们,回程时都只顾走路不再说话,郭旭敏也第一次懂得了什么叫“机械式前行”。快到学校时,郭旭敏看到街上站满了迎接他们的群众,有的拉着横幅,有的送水送食物。一路上强忍的泪水夺眶而出。身边的同学看到了,还打趣她:“嘿,你怎么哭了?最后一点路坚持不住了吗?”“不经意间就流泪了,为自己也为大家感到骄傲。”郭旭敏说。
如今在大学生活中,无论是备考的紧张阶段,还是研究课题的艰难时刻,郭旭敏都凭借那份精神力量保持冷静,稳步前行。“回首那段经历,就像是一份珍贵的礼物,让我心中涌起温暖的力量。”

2018年姜天智
2018年亲历者姜天智现为武汉理工大学学生
2018年清明,天气很好,姜天智以初一新生的身份第一次踏上前往任山河烈士陵园的路程。一路上,他和同学们唱着红歌,挥舞着旗帜,顺利抵达目的地。那时的他未曾想到,3年后自己会以不同的心境再次重走这条路。2021年,姜天智升入高一,再度重走任山河。然而天公不作美,那天气温骤降,风雪交加,大家裹紧单薄的校服,行走在一起抱团取暖。由于雨大雪大,整条山路泥泞不堪,返程时队伍不得不改道而行。虽然一路上困难重重,却似乎如情景再现,让孩子们真切感受到了战争年代的艰难征程。一路上,姜天智和同学们相互鼓劲打气,终于顶着风雪走完了全程。
回来后,姜天智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那段路程已化作镌刻在生命中的精神坐标,激励他一次次燃起斗志。2023年,姜天智考入武汉理工大学。在新的人生征程上,姜天智从未停歇。“希望学弟学妹们坚持到底,在活动中好好磨炼自己,不给青春留下遗憾。”

2019年马雪妍
2019年亲历者马雪妍现为华东师范大学学生
每到清明时节,2019年那趟徒步任山河的经历总会在马雪妍的脑海中重现。刚开始大家还怀揣着几分新奇与兴奋,随着行程推进,疲惫感汹涌袭来,尤其返程途中,大家的体力濒临极限,可每个人都在默默坚持。有的同学膝盖受伤,却执意拒绝上车;有的同学找来木棍当作拐杖,未曾停下脚步;还有的同学体力不支,身旁的伙伴便左右搀扶,支撑着前行;体力稍好的同学,则主动帮助体弱的同伴背起书包……一路上,全班50多名同学没有一人退缩和掉队。“那一刻,集体不再是书本上的词语,而是同学们相互紧握的双手,是途中声声真挚的鼓励。”马雪妍说。
如今,马雪妍是华东师范大学物理专业的一名大学生。大学生活忙碌而充实,她常常早出晚归。从实验室出来时,往往已经天黑,但她从未有过一丝抱怨,也不觉得辛苦。“每当我产生懈怠念头,脑海中就会浮现那条漫长的山路,它时刻提醒着我不言苦、不言弃、向前走。”

2020年潘红
2020年亲历者潘红现为固原二中高三学生
2020年清明,弘文中学初一学生潘红,因疫情错过了期待已久的徒步任山河活动,这让她很是遗憾。2021年清明前夕,学校通知初二年级也要参加徒步任山河活动,这让她激动不已。徒步行程过半时,汗水浸透了校服,脚底磨出了水泡。这时,老师的声音传来:“1949年,364名先辈为了现在的幸福生活献出了宝贵生命。”这句话让潘红重新打起了精神。看着陵园里一座座墓碑,潘红久久不能平静。“年轻的战士们用生命换来和平,我们有什么理由轻言放弃?真正的考验不是烈日下的几个小时,而是人生长路上无数个想要放弃的瞬间。”返程后,潘红在日记本里这样写道。
今年6月,潘红将迎战高考,晚自习到家后,她又伏身书桌前挑灯夜读。每当深夜做题困倦时,她总会想起那天咬牙前行的自己,想起在墓碑前许下的承诺,那些与她年纪相仿的英雄隔着时空仍为她传递着股股力量。

2021年刘心怡
2021年亲历者刘心怡现为宁夏师范大学学生
2018年,刘心怡读初一,怀揣着紧张期待的心情,她参加了意义非凡的百里徒步任山河祭英烈活动。3年后,当她以高一学生的身份再次踏上征程时,对她产生的影响更加长远。当天,刘心怡本以为准备充分,但现实却远超她的预期。那天雨雪交加,因山路险阻,队伍无奈选择绕行,最终行程远超原定路程。刘心怡至今记得,返程时,每个人的裤腿都沾满了泥水,道路湿滑难行,却没有一个同学喊累,也没有同学提出要坐车,老师和同学们相互鼓励,顽强走完了全程。晚上9点多,他们终于返回学校,所有人都因自己的这份坚持流下了泪水。
如今,刘心怡是宁夏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二学生。回忆起大一加入国旗护卫队时,每次踢正步训练都很辛苦,但源自任山河之行的强大信念支撑她咬紧牙关,坚持训练。刘心怡坚信,曾经自己能顽强地走完那段路,未来面对困难时,也依然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去战胜。

2022年邢艺凡
2022年亲历者邢艺凡现为固原二中高一学生
2022年的百里徒步任山河祭英烈活动中,一场冷雨曾淋透13岁女孩邢艺凡的校服。今年的清明节,16岁的她将再次出发。“百里山路未变,但这次的我,在先烈精神的鼓励下长出了更坚韧的筋骨。”山路上,尖锐的石子带来的痛感直钻脚心,每走一步都加重小腿的酸胀,冷风裹着细雨直往领口里灌,3年前徒步山路的场景令邢艺凡历历在目。在任山河烈士陵园为烈士献花时,她抚摸着墓碑上“享年16岁”的字样,心中的悲痛和惋惜令她刻骨铭心。
邢艺凡把对烈士的敬佩之情转化成了青春的奋斗力量。初三备战中考时,每个复习受挫的深夜,她总会回想起那段难忘的经历。带着越挫越勇的毅力和信念,去年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固原二中。这几天,邢艺凡对今年的徒步活动充满期待,这是一次3年前的约定。“上次是因为烈士的故事受到激励,这次我想成为讲故事的人,用行动向英雄致敬。”邢艺凡说。

2023年崔雨菲
2023年亲历者崔雨菲现为固原市弘文中学初二学生
崔雨菲是家中长女,平时在家里一直享受着“小公主”的待遇,未曾吃过苦、受过累。“起初不适应学校的严格管理,直到徒步任山河后,才发现自己比想象中坚强。”崔雨菲说。那天凌晨5点,大家排着整齐的队伍,踏着坚定的步伐前往任山河烈士陵园。夜色未褪,前方的路充满未知,山势陡峭、道路蜿蜒,走了许久仍望不见山顶。每个班级都有三三两两互相搀扶的同学,大家咬紧牙关,谁都不愿意放弃。当崔雨菲和同学们凝视着墓碑上镌刻的姓名,那些素未谋面的英雄形象倏然清晰,“他们冒着枪林弹雨冲锋陷阵,用生命换来了现在的美好生活,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崔雨菲说。
回到家后,崔雨菲在日记本上写下:我们用稚嫩的脚板丈量了这段艰难的路程,虽然疲惫不堪却心生感慨。今后我会努力学习,继承和弘扬好革命精神,为报效社会贡献力量。

2024年亲历者殷彦现为固原市弘文中学初三学生
2023年清明这天,弘文中学初一学生殷彦心情激动,她将和其他同学一起徒步前往任山河烈士陵园为英烈扫墓。山路蜿蜒是耐力与体力的双重考验,“开始还能说笑,后来腿像灌了铅,脚后跟每走一步都疼。”殷彦说,途中不少同学体力不支,但没有人放弃。当有人带头唱起《歌唱祖国》时,穿透山林的歌声,让她忽然觉得脚步轻了许多。站在烈士墓碑前,殷彦用衣袖轻轻擦拭碑面。“以前总觉得烈士是课本里的名字,此刻意识到,没有他们的牺牲,就没有今天幸福安宁的生活。”她将小白花放在墓前,心里涌起炽热的敬意。
这场跨越百里的特殊“对话”,让曾经做事拖沓的殷彦开始主动制定学习计划,她在学习之余定下小目标,一年来,她看了更多的书、写了更多的读书笔记。“过去觉得走完54公里路是不可能的,现在懂得只要坚定信念,就没有跨不过的坎。”殷彦说。
相关新闻
-
这条路我也曾走过|百里徒步任山河30年30人
[2025-04-04] -
百里徒步祭英烈——30年的坚守与传承
[2025-04-03] -
固原二中弘文中学新生百里徒步任山河缅怀先烈
[2025-04-03] -
固原一季度劳务输出20.74万人 完成全年任务近70%
[2025-04-03] -
万物竞发争春来——全区一季度经济形势分析会侧记
[2025-04-03] -
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全区教育工作综述
[2025-04-03] -
行走的思政课 不止徒步任山河
[2025-04-03] -
稳增长促发展攻坚年 | 宁夏一季度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突破30万人
[2025-04-03] -
“聚焦立德树人、培育时代新人——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交流研讨会在我市举办
[2025-04-03] -
宁夏·“浪漫花海 醉美六盘”入选全国乡村四时好风光国家精品旅游线路
[2025-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