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丨青山秀水话泾源
20世纪90年代以前,泾源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经济落后,人们吃的粮食蔬菜全是自给自足。俗话说靠山吃山,盖房搭棚,烧水做饭用的木材都是山上砍的。劳作之余,人们上山割毛竹编席编筐、挖中药材、割草放牧,森林植被一度遭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不少动物被猎杀,有的珍稀动物甚至濒临灭绝。21世纪初,国家实行退耕还林政策,封山禁牧,大力发展舍饲圈养。实施生态移民和劳务输出,开发绿色食品,发展旅游经济,多措并举增加农民收入。人们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同时在政府的大力宣传下人们也意识到生态环境对生存和健康的重要性。乱砍滥伐、打猎挖药材的人少了,植树造林的人多了,自然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林海莽莽,山峦涌翠,鸟鸣林间,生物多样性日趋丰富,六盘山又逐渐恢复了昔日盛景。
有三十余户常住人口的泾源县香水镇下寺村,曾经交通不便,一条土路,坑坑洼洼。土房依山而建,虽然环境优美,但土地贫瘠,辛苦忙碌一年,往往填不饱肚子。人畜用的都是河水,生活垃圾也会污染河道。每逢下大雨,河水暴涨,土路被淹没,人们出不了村,周边的庄稼会被洪水淹没或卷走,直接威胁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实施生态移民后,村里人陆续被安置到新农村或县外,村子旁建成了固原市南水北调的重要枢纽——秦家沟水库。水库三面环山,水色墨绿,环境幽静,常年有水鸟戏水,如今已是旅游观光的好地方。
移民搬迁后,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下寺村新村新气象,红瓦白墙、窗明几净的新农村四合院坐落在地势平坦、交通便利的地方,周围绿树环绕,房前屋后道路硬化,垃圾集中处理,自来水通到家家户户,卫生厕所全覆盖,人畜分开,以前脏乱臭的现象不复存在,人们过上了方便干净、整洁舒心的生活。人们的劳作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大家不再只依赖土地,很多年轻人出去打工或自主创业。村民马淑花搬到新农村后,把自家的几亩油松用铁丝栅栏围起,在林间散养走地鸡。每当春暖花开时,她把孵化出的小鸡放入林间,除投喂玉米、小麦外,小鸡啄食林间小草、虫子,自由奔跑嬉戏。这种散养鸡,鸡肉紧实,营养丰富,深受市场欢迎,很快便成了紧俏货。马淑花也成了远近闻名的养鸡能手,慕名前去讨教和买鸡的人很多。如今家底殷实的马淑花已在泾源县城买房买车,每逢与前来买鸡的人交谈时,她总会情不自禁地说,她能有现在的好生活都是党的政策好,是移民搬迁让她过上了好日子。
为了进一步保护自然环境和水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近年来各级政府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举办种养殖培训班,培养各类技术人才,还出台了多项惠农政策。这些实实在在的措施,为群众增收扩展了渠道,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
娟子夫妻俩近年来靠种植蔬菜大棚发家致富,成了泾源县绿色蔬菜种植的带头人,给其他种植户做技术指导。以前她家是下寺村里的贫困户,三代人住在一起,靠几亩薄田和夫妻俩打工与政府救济生活。了解到扶持政策后,从小敢想敢干的娟子和吃苦耐劳的丈夫商量了一下,决定贷款在自家地里建蔬菜大棚。一开始他们只建了一个棚,种了些时令蔬菜,施肥、浇水、除草都用传统方式,费工费料,蔬菜产量不高,卖相还不好。第一茬种植基本以失败告终。但他们没有气馁,努力学习大棚种植知识,向技术指导人员请教,第二茬种植的西芹和辣椒喜获丰收。
夫妻俩种的蔬菜很受超市欢迎,在与超市签订长期合同后,他们又建了一个大棚,除了经营大棚,夫妻俩还培育各种菜苗销售。疫情三年,他们不但保证了超市蔬菜供应,还销售给其他人。随着大棚蔬菜日益增收,他们的日子越过越好,不但还清了贷款,还买了一辆几万元的小货车,方便送菜。短短几年时间,夫妻俩相继建了6个大棚,并租种了村里几十亩空地,给村里一些闲散劳动力创造了就业机会。
为了提升蔬菜的品质和产量,节省人力物力,他们除了自己钻研,还经常去外地高科技蔬菜种植大棚观摩学习。今年他们给所有地块都安装了滴灌管,机械化旋耕、施肥、栽苗,种菜变得便捷又高效。夫妻俩的笑容里是藏不住的甜蜜生活。
随着自然环境的不断改善,绿水青山吸引着源源不断的游客前来,依托乡村旅游的农家乐也在泾源县遍地开花,成为泾源旅游的一大特色。位于六盘山国家森林公园和老龙潭旁的冶家村农家乐是众多农家乐中的领头羊。红墙蓝瓦的几十户农家小院,错落有致,吃住一体,环境优美,价格亲民。农家菜品种齐全、绿色天然,其中蒸鸡、刺五加、地软包子和洋芋摊饼最受欢迎。泾源人对洋芋有独到的做法,除了常见的酸辣洋芋丝、洋芋包子,还有不常见的洋芋馓饭、洋芋凉粉、洋芋油香……曾经仅仅作为果腹主食的洋芋,被农家乐做成了各色招牌菜。
每到旅游旺季,马爱莲便忙得脚不沾地,一边招呼客人入座,一边介绍美食。她家是冶家村经营农家乐时间最长的,现已从最初的小院子发展成大庭院。屋前各种果树环绕,树下有凉亭躺椅、棋盘、秋千架等供游客玩乐。果树四周种着有机蔬菜,可以现采现做,让游客吃得新鲜放心。做饭用柴火或炭火,天然的烟火气让游客感受家的味道。院旁还有一个小超市,干蕨菜、腌刺五加、野蘑菇、鹿角菜、树花松子、土蜂蜜等本地土特产应有尽有。马爱莲说现在还不是最忙的时候,每年暑假都会有外地学生来泾源写生研学。他们会住上十天半个月,白天出去,晚上回来,喝泾河水,吃农家饭,睡农家炕,体验农家生活。
如今的泾源就像一位藏于山间的姑娘,揭开层层面纱,款款向我们走来,等待被更多人知晓。这里森林茂密,生物种类繁多,是国家野生动植物监测点。生态环境保护给泾源人民带来了福祉,“六盘山土蜂蜜”地理商标通过国家认证,“泾源黄牛肉”荣获国家级农产品地理标志示范,销往全国各地,“六盘山苗木”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林下种植蘑菇、草莓、中药材正成为新兴产业,羊肚菌、木耳和冷凉蔬菜种植产业初显成效……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让泾源这座山城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作者:马海凤)
相关新闻
-
原州区开展清明祭英烈活动
[2025-03-29] -
青石小学:红色故事里的传承与成长
[2025-03-29] -
隆德春小麦播种忙
[2025-03-28] -
学校社区携手搭建共育实践平台
[2025-03-25] -
找问题 寻根源 锚靶向 提质效——隆德县数智赋能“学科半日教研”见闻
[2025-03-25] -
西吉县各中小学开展食堂开放日活动
[2025-03-25] -
原州区送放心农资下乡守春耕生产底线
[2025-03-24] -
“双减”下的活力课间!彭阳县草庙乡中心学校 打造“课间 15 分钟”成长乐园
[2025-03-24] -
原州区推进地膜科学使用与回收助力绿色春耕
[2025-03-22] -
泾源县“智慧养牛”迸发新动能
[2025-03-22]